外婆說:不管是做衣服還是做人,合適得體最重要
外婆說:合適和得體,適用於做衣服,也適用於做人
文/芨芨草
作為女人,是最注重穿衣打扮的。如果再碰上個有點審美意識的女人,那她對於自己的穿著要求就更是嚴格了些。
外婆年輕時是個裁縫。嚴格來說,她不止是個裁縫,還是個服裝設計師,因為她所有的衣服,後來包括一家人的衣服,都是她親自設計並裁好縫好的。
記憶中的外婆,永遠都是一襲得體的旗袍,婀娜多姿的身段,一直吸引著很多人的目光。
人們可能不太會記得外婆的名字,但只要一說「那個天天穿旗袍的女人」,大體就都知道是我外婆。
我小時候在外婆身邊長大,見證了她怎麼樣從一個年輕的少婦演變成為一個優雅的老太太。這一生,外婆對我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為我不僅從她身上學到了怎麼樣做一個優雅的女人,還學會了怎麼樣做一個「合適」的人!
外婆曾經對我說:「做人如同穿衣服,合適最重要。衣服合適,人就滿意,有自信;衣服若不合適,人就沒有底氣,做人做事挺不直腰板。所以,無論是做衣服還是做人,心裡都是要有一個『模子』的。」
那時我還不太懂這裡面的意思,長大慢慢回憶了一下,發現外婆說的話,雖然簡單,但道理卻是深邃的。
首先,外婆一直是個「裁縫」,她對於做衣服是有一套經驗的總結的。
外婆從開始學裁縫的第一天起,就立誓從此以後自己的衣服要自己做。最開始,她為自己做的衣服不是太大,就是太小。她說那時家裡窮,連面鏡子都沒有,更別說拍成照片了。
為了對自己的身體有個直觀的記憶,外婆每天早上總是第一個到溪邊洗衣服。在其他人還沒有來到之前,溪水是平靜的。外婆就站在高一點的位置,仔細打量自己的身材。
這樣日復一日,外婆對自己的身材有了一個大概的記憶,做的衣服也慢慢合體了。外婆說,做裁縫不是只量下三圍就可以,很多人身體的不對稱並不在三圍上,而在各個肢體結構的不對等,有一些小差別甚至是細微的。如果你不仔細去觀察,去琢磨,只按三圍來做衣服,雖然大體能穿,但那不是每個人都滿意的衣服。
所以,在外婆的心裡,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副不同的「衣架」,每一個人都是和別人不同的個體:有的肩膀寬一些;有的兩肩不對稱;有的上下半身嚴重失調;還有的甚至是兩隻手臂的長短不一樣。
到後來,外婆給別人做衣服的時候,都不用尺子,因為她的眼睛,就是一把標準的尺子。想做衣服的人只要進入她的眼睛裡,做出來的衣服就是最合體的。
這也是有那麼多人願意來找外婆做衣服的原因吧——誰不想要一套合適又得體的衣服呢?而這樣的設計師和裁縫又不是那麼容易找的!
其次,外婆一生做人「合適」,做事也得體,很受鄉鄰的喜歡。
外婆雖然沒有念過多少書,但是她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做女人要賢惠」。這也可能是中國老一代婦女共有的傳統美德吧。
嫁給外公後,外婆成了一個賢惠的妻子。她不止要操持家務,還要負責一大家人的衣服縫製。自家人自然是不收錢的。而對於村裡人,一般是人家拿了布料來找外婆做,外婆只收一點手工費。
碰上老人來找,外婆則是連手工費都不收的,她說老人是長輩,能為長輩做點事是應該的。那時農村做衣服以自家有的布料為主,但大多顏色不好,不是黑的就是白的,都是家裡有「大事」的時候才買的。
外婆看到這種情況很多,後來又自己去學了染布。此後,別人想把黑白布染成什麼顏色都可以。這樣一來,外婆就更受人喜歡了。
最後,外婆總結:衣服如人,人也如衣服,但人畢竟不是衣服。
外婆的一生,雖然經歷了很多,但始終溫婉平和。可能是因為她做了裁縫這一行,磨練了她的心性,也可能是她本性原就如此。在大起大落面前,外婆沒有大喜大悲。
她說,做衣服和做人的道理是一樣的,衣服要合適,要得體,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但人畢竟不是衣服,因為衣服是要經過人的手來掌握的,所以最終,還是人重要。
這也就是說,做人要比做衣服重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做出來的衣服也就是什麼樣的。
在外婆的眼裡,衣服也是有生命力的。一個樂觀向上的人,他的衣服是放著光芒的;而一個悲觀愁苦的人,他的衣服是黯然的。所以外婆一直希望我們,都能面向太陽,春暖花開。
我想,這就是樸素的外婆所教給我們的做人的道理吧。一生做一個像外婆那樣的女人,又何嘗不是一種福氣呢?
【圖片來自網路,侵權請聯繫刪除】
※愛因斯坦:不管你是誰,人生只有兩種活法,愛氏語錄振聾發聵
※為人處世失敗者,也有原因,看看曾國藩所說的四點,你有沒有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