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長弓版」武直-19現身,為何不是「長弓版」武直-10先出現?

「長弓版」武直-19現身,為何不是「長弓版」武直-10先出現?

在春節前後,根據《正午國防軍事》的相關報道,一架在直升機主旋翼安裝了毫米波雷達的「長弓版」武直-19公開亮相,並參加了第71集團軍的軍事演練行動,這也是官方第一次公開承認「長弓版」武直-19進入現役。

武直-19是一款以中國原有直-9直升機為基礎發展而來的輕型武裝直升機,該機在2012年正式進入中國陸軍陸航單位服役使用,隨著相關科研單位對毫米波雷達研究程度的加深,「長弓版」武直-19在2017年首次在天津直升機博覽會亮相,在經過差不多三年時間的調整之後,「長弓版」武直-19終於修成正果。

最早大規模在直升機主旋翼頂部安裝毫米波雷達的是美國的AH-64D「長弓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正因如此,後來軍迷都會將在主旋翼頂部安裝毫米波雷達的武裝直升機冠以「長弓」之名。那麼,在直升機主旋翼頂部安裝一部毫米波雷達能夠解決什麼問題呢?

首先是毫米波雷達本身具備非常強的戰場情報搜集和處理能力,「長弓版」武直-19能夠同時對多達100多個目標情報進行處理,這也是毫米波雷達的強大之處。其次,因為毫米波雷達安裝在直升機主旋翼頂部,武裝直升機可以在將大部分機身隱藏在樹木、山體後面的情況下,仍然正常執行戰場情報搜集任務。

為什麼先出現的是「長弓版」武直-19,而不是「長弓版」武直-10?個人認為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首先,中國相關直升機工業此前並沒有在直升機主旋翼頂部安裝和使用毫米波雷達的經驗,如果直接在武直-10上面進行改裝和測試,潛在的風險和可能面對難度都會比較大。而使用武直-19直升機為平台測試毫米波雷達,不僅難度較小,即使是失敗了,改錯的成本也不高。

其次,是武直-10本身的性能問題。武直-10本身的發動機動力有限,此前在強化武直-10的防護能力時,正是為了「減重」,所以只在機身上幾個比較重要的位置進行了有限的裝甲強化。如果要在武直-10上面搭載毫米波雷達和相應的機載處理設備,可能會對武直-10現有整體性能造成影響。

如果是先改裝出「長弓版」武直-19,那麼可以由「長弓版」武直-19執行偵查/情報偵查任務,由武直-10專門執行攻擊任務。雖然這種方案會導致單次任務需要出動更多的直升機,但也是目前直升機單機性能受限情況下較好的一種解決方案。

作為直-9直升機平台為基礎改進而來的一款輕型武裝直升機,武直-19本身的定位就是武直-10的戰力補充,將部分原本應該安裝在武直-10上的功能轉移到武直-19上,只不過是短時間內的一種「高低搭配」方案而已。

圖源網路,侵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武談 的精彩文章:

印度買了600多發,最大射程45公里,印成功試射美製M982制導炮彈
二戰時,為何美軍認為強攻日本會傷亡上百萬?二戰日軍有那麼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