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所知障凈智所行真實凈障門凈勝利(1)證大涅盤

《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所知障凈智所行真實凈障門凈勝利(1)證大涅盤

《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74):

所知障凈智所行真實(63)

凈障門(20)凈勝利(1)證大涅盤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六:

二、二、四、二、二、四、凈勝利

二、二、四、二、二、四、一、證大涅盤

菩薩依此四如實智,能正了知八種分別,於現法中正了知故,令當來世戲論所攝所依緣事不復生起。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九(之上):三藏解。第四、菩薩依智、了分別故,能證大果。於中,有四︰初、明︰菩薩能滅戲論、得大涅盤。二、明︰得諸自在。三、明︰能得五利五業。四、明︰五種勝利、攝所作盡。初雲「菩薩依此四如實智,乃至…能證大乘大般涅盤」者︰景云:菩薩現在、依如實智,知分別過,不起分別。不起分別故、不熏所依緣種,故當來世、依緣不生。當來世依緣不生故,從彼依緣應起分別、亦不當生。如是分別、及依緣事、二俱滅故,證大涅盤。測云:此明︰斷德。下明︰智德。

這是凈勝利;修學四尋思成就四如實智,能得到清凈的般若智慧,就會得到殊勝的法利了。

「菩薩依此四如實智,能正了知八種分別」,有大善根的菩薩,由聞思修、由四尋思成就了四如實智,這個時候「能正了知八種分別」,就是能夠正確的通達了八種分別都是虛妄,都是畢竟空寂的。「於現法中」,於現在眼耳鼻舌身意,去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正了知故」,有了般若波羅蜜的智慧,通達一切法空,不虛妄分別了。

「令當來世戲論所攝所依緣事不復生起」,當來世生死的果報,由現在世,現在的戲論,八種分別所引,現在有八種分別、有三種事,就生起「當來世的戲論所攝所依」,「戲論所攝」、戲論「所依」、「所緣」。「所依」,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緣」,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這是人的果報。「令當來世戲論所攝」,都是虛妄分別的境界,屬於這一方面的,虛妄的果報「不復生起」,就不現前了。「所依」也是事,「所緣」也是事,也就是果報,果報是由虛妄分別現起的,由般若波羅蜜斷除虛妄分別了,所以這種「所依」、「所緣」就不生起,苦惱的果報就不現前了。

韓清凈《披尋記》:「戲論所攝所依緣事者:謂當來世所依緣事,樂著戲論熏習為因緣故而得生起,於現法中有彼因性,由是說言戲論所攝。」「戲論所攝所依緣事者:謂當來世所依緣事」,所依緣事不是現在,現在的所依緣事是過去世的虛妄分別所現起的;現起的時候,通過阿賴耶識才能現起,成就了般若波羅蜜的時候,所依緣事還存在,只是清凈了。現在說是當來世所依緣事就不現起,這是指將來世的六根六境,不是現在的所依緣事。

「當來世」心之「所依」,六個識「所依」,就是六根;六個識的「所緣」,就是六塵,六境。

「樂著戲論熏習為因緣故」,為什麼的六根、六境會現起?「樂著戲論」,歡喜戲論;通過一切名言的時候,就會有種種的分別、種種的執著,就歡喜這樣子。不知道,這一切法都是空無所有的,我們執著它是有的,就變成「戲論」了。我們這樣子虛妄分別的「熏習為因緣故而得生起」,「當來世」的「所依緣事」就生起了。一虛妄分別,就熏習了阿賴耶識,就有了種子,種子為因緣故,而得生起六根六塵。

「於現法中有彼因性,由是說言戲論所攝」,於現在的生命體裡面,有彼「當來所依緣事」的「因性」,有彼六根六塵的種子,「由是說言戲論所攝」,這都是「戲論」,因為由「樂著戲論」而成就的,成就了還繼續戲論,所以叫「戲論所攝」。

不生起故,於當來世從彼依緣所起分別亦不復生;如是分別及依緣事二俱滅故,當知一切戲論皆滅。菩薩如是戲論滅故,能證大乘大般涅盤。

「不生起故」,當來世戲論所攝,就是現在的戲論這些事情,不去執著,這一切境界是真實的。因為依緣事不生起了,所以在將來世從彼依緣所起的分別也就不生了。由虛妄分別生起依緣事,由依緣事又生起虛妄分別;若是斷了虛妄分別,它就不起了。「如是分別及依緣事二俱滅故」,由學習四尋思、四如實智,這麼修習成功了的時候,虛妄分別和依緣事,這兩件事都寂滅了,都不現前了。「依」,就是六根;那個「緣」,就是六塵,就是六境。這個「分別」,就是由「依緣」而生起了六識,這個六識的這些虛妄分別就是八種邪分別。「二俱滅故」,這兩方面,「分別」是一事;「依緣」是一事,由於成就了四種如實智,這些虛妄境界都滅掉了。「當知一切戲論皆滅」,這兩件事若滅了,一切戲論都滅了,一切問題都解決了。「菩薩如是戲論滅故,能證大乘大般涅盤」,菩薩經過長時期的這樣用功修行四尋思、四如實智,這兩種戲論都滅了,能證大乘佛法所說的大般涅盤。

韓清凈《披尋記》:「如是分別及依緣事至大般涅盤者:此說當來轉依之相。所知障盡,名分別滅。若依亦盡,名依緣滅。此二滅性唯內所證,不應說言若異不異死後當有或當無等,是名一切戲論皆滅;若諸菩薩如是一切戲論皆滅,是已能證大乘大般涅盤。如是轉依勝諸聲聞獨覺所得,故名大乘大般涅盤。此復云何?謂此轉依是善清凈法界所顯,由五種相不可思議:一、由自性故,二、由處故,三、由住故,四、由一性異性故,五、由成所作故,如〈決擇分〉釋,(陵本七十四卷九頁)即由如是不可思議,當知一切戲論皆滅。

「如是分別及依緣事至大般涅盤者:此說當來轉依之相」,這一段文,是說現在若肯用功,修唯識觀的話,將來轉依的相貌。將來得聖道的相貌,依止轉變了;依止什麼呢?一切法是由種子所變現的,所以種子是一切法的依止處。學習般若波羅蜜,滅除了樂著戲論的「因」,而栽培了「不受一切法」的般若波羅蜜「因」,所以「因」轉變了,轉變的相貌。

「所知障盡,名分別滅」,到什麼階段分別才滅?所知障盡,也就是無明滅;根本無明的障礙若滅盡的時候──「分別滅」,煩惱障滅掉了只是清除去一部分無明,「所知障」這一部分還沒有滅,「分別」還沒有滅。「所知障」,就是能障礙所知的,法執的戲論,叫做「分別滅」。「所知障」,主要指法執說的,就是不知道一切法是唯心所現的,執著有所得的,就是「法執」了,「所知障盡」了「名分別滅」。

「若依亦盡,名依緣滅」,「若依亦盡」就是轉依的「依」,是指樂著戲論的因滅了。「名依緣滅」,那麼六根六境也就不出現了。有漏的身體滅了,名「依緣滅」,沒有有漏的眼耳鼻舌身意,當然也就不見有漏的色聲香味觸法,那就是到無漏的世界了。

「此二滅性唯內所證」,「分別滅」和「依緣滅」,這兩種滅,「唯內所證」,唯獨是內心的無分別智所證,若不成就這無分別智,這二法是不滅的。

「不應說言若異不異死後當有或當無等」,滅了以後的境界,不應該說這是差別的、是不差別的,這都是戲論了。不應該說它們兩個是兩回事、是一回事,這都不能說,也不應該說死後還是有、或者還是沒有,是將來還有?是沒有?不應該說這一些事情。若去思惟分別,這都是戲論,「是名一切戲論皆滅」。

「若諸菩薩如是一切戲論皆滅,是已能證大乘大般涅盤」,這麼多的戲論都能夠滅盡了、滅除了,這樣說是煩惱障、所知障都滅了,就能證「大乘」所說的「大般涅盤」,和小乘涅盤不同了。

「若諸菩薩」,已經證悟大乘大般涅盤了。「如是轉依勝諸聲聞獨覺所得,故名大乘大般涅盤」,能這樣用功修行,滅除煩惱障、又滅除所知障,滅除一切虛妄分別,這樣的轉依是勝過、超過諸聲聞、阿羅漢、獨覺、辟支佛等的境界;因為「聲聞獨覺」只是煩惱障滅了、所知障還沒有滅。「故名大乘大般涅盤」,因為「大乘大般涅盤」還是能夠現身說法,廣度眾生的,和小乘涅盤不同的。

「此復云何?」這裡面又怎麼樣?就是再多解釋解釋。「謂此轉依」能修四尋思、四如實智,這樣的轉依的法門,「是善清凈法界所顯」,是善清凈的法界,法界就是真如,真如離開了煩惱障所知障就叫做「善清凈」。「大乘大般涅盤」的「轉依」,「是善清凈法界所顯」,是佛所圓滿的法界所顯示的,不同於阿羅漢、辟支佛的。這樣的轉依,就是真如顯現的境界,圓滿的真如顯現的境界,「由五種相不可思議」,轉依由五種相貌是不可思議。那五種呢?

「一、由自性故」:轉依以後,得了無上菩提以後的體性,佛的清凈的境界,清凈法界,是即眼耳鼻舌身意不可思議、離眼耳鼻舌身意不可思議、即地水火風不可思議、離地水火風不可思議,不可以分別的,所以叫做「自性」。「自性」,其實就是法性,法性即色、或者離色,這件事不可思議。或即受想行識、或離受想行識,不可思議。或者即是地界、或者是離開地界,如是也是不可思議。或者是即水界、火界、風界、或者離水界、火界、風界,都是不可思議。或者說是即眼耳鼻舌身意處、或者離眼耳鼻舌身意處,不可思議。

「二、由處故」:處所,佛在什麼地方?謂或在欲界、色界、無色界,或者是離開欲界、色界、無色界,如是不可思議。或在人中、天上,或者離人中、天上,如是不可思議。或在東方、南、西、北方、上下方,或者離開南、西、北方、上下方,不可思議。

「三、由住故」:就是天住、梵住、聖住;色界四禪,或者加上無色界四空定也可以,這是天住。「梵住」就是慈悲喜舍這四種三昧。「聖住」就是空、無相、無願。佛安住如是如是色類樂住,如是不可思議。佛住奢摩他、住有心住、無心住...?不可思議。

「四、由一性異性故」:從無始劫來到現在有無量無邊的佛、有無量無邊的眾生成佛了;佛成佛以後也是無漏界,又一位佛成佛了,也是在無漏界,都在無漏的世界。在無漏的世界是一?是異?釋迦牟尼佛和迦葉佛是一位佛?不可思議。是兩位佛?不可思議。就是一切佛的境界,不可以說一說異的,不可思議

「五、由成所作故」:也是不可思議。一切佛都在無漏的世界,名之為釋迦牟尼佛也可以,名之為阿彌陀佛也可以,說是迦葉佛也可以,藥師佛也可以,他們是大慈大悲,有無量無邊的威德道力,能成就度化一切眾生,這件事不可思議。一定是釋迦佛?一定是藥師佛?不可思議。

「如〈抉擇分〉釋。(陵本七十四卷九頁)」,這個意思在《攝大乘論》也有講過。「即由如是不可思議,當知一切戲論皆滅」,思議就是戲論,現在不可思議就是戲論滅了。

延伸閱讀: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四:複次,如〈聞所成地〉攝大乘中說:「大菩提由五種相應當了知,謂自性故、功能故、方便故、轉故、還故」,而未分別,今當解釋。云何大菩提自性?謂勝聲聞、獨覺轉依,當知此轉依復有四種相:一、生轉所依相;二、不生轉所依相;三、善觀察所知果相;四、法界清凈相。生轉所依相者,謂佛相續出世間道生轉所依。若不爾,不得此轉依,此道應當不生不轉。若遠離彼而有此事,未轉依時先應有此。不生轉所依相者,謂一切煩惱及諸習氣不生轉所依。若不爾,不得此轉依,一切煩惱及諸習氣便有眾緣和合,不生不轉應不可得。善觀察所知果相者,謂此轉依是善通達所知真實,所知真如果。若不爾,諸佛自性應更觀察,更有所斷,更有所滅。法界清凈相者,謂此轉依已能除遣一切相故,是善清凈法界所顯。若不爾,此應無常,應可思議,然此轉依是常住相不可思議。

複次,此不可思議說名無二,由五種相應當了知:一、由自性故;二、由處故;三、由住故;四、由一性異性故;五、由成所作故。云何由自性故,不可思議?謂或即色或離色,如是不可思議,或即受想行識,或離受想行識,如是不可思議。或即地界或離地界,如是不可思議,或即水界火界風界,或離水界火界風界,如是不可思議。或即眼處或離眼處,如是不可思議,或即耳鼻舌身意處,或離耳鼻舌身意處,如是不可思議。或有或非有,如是不可思議。云何由處故,不可思議?謂或在欲界或離欲界,如是不可思議。或在色界無色界,或離色界無色界,如是不可思議。或在人中或離人中,或在天上或離天上,如是不可思議。或在東方或離東方,或在南西北方上下方維,或離南西北方上下方維,如是不可思議。云何由住故,不可思議?謂安住如是如是色類樂住,如是不可思議。安住如是如是色類奢摩他住,如是不可思議。安住有心住,如是不可思議,安住無心住,如是不可思議。安住如是色類聖住,如是不可思議,安住如是色類天住、梵住,如是不可思議。云何一性、異性不可思議?謂一切佛同安住一無漏界中,為是一性,為是異性,如是不可思議。云何成所作故,不可思議?謂如是如是如來同界、同智,勢力勇猛住無漏界,依此轉依能作一切有情義利,如是不可思議。

此復二因緣故當知不可思議。謂離言說義故,及過語言道故不可思議。又出世間故,無有世間能為譬喻,是故不可思議。

喜歡作者請讚賞

作者|觀諸法如

校對|如檀 美編|如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畫塑雙絕,千年古剎靈石資壽寺
美之全貌-敦煌莫高窟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