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醫是「偽科學」?這東漢名醫不但醫人無數,留下藥方也澤被後世

中醫是「偽科學」?這東漢名醫不但醫人無數,留下藥方也澤被後世

冀州鉅鹿(治今河北平鄉西南)人張角,原本是個赤腳醫生,對上流社會流行的讖緯之學有些研究,有些心得。他以讖諱之說融入民間巫術中去,再結合上自己的醫術,給百姓治病,深受人民群眾的迷信和歡迎。

熹平年間,隨著漢王朝內部宦官集團和外戚士人清議集團間鬥爭的加劇,天下凋敝,朝政腐敗,又兼瘟疫流行,民不聊生。

中平元年(184),張角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自稱「天公將軍」發動群眾起義,一時八方響應,全國聞風而起者有幾十萬之眾,遍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等州,京師為之震動。

朝廷先後派皇甫嵩、朱雋、秦頡、盧植、董卓等人,再聯合上膽大的地方政府,對起義軍進行瘋狂的鎮壓。

十個多月,這場規模宏大的動亂被撲滅。

但東漢王朝也已元氣大傷,根基動搖。

而在這場征剿活動中崛起的地方豪強迅速坐大,其中著名的有袁紹、袁術、公孫瓚、曹操、孫堅、劉備等,由此導致了軍閥割據、混戰、進而演變為三足鼎立的局面。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張角這個赤腳醫生對中國歷史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而同時期,有一位大名醫,對中國的醫學發展也起到了同樣不可代替的作用。

這位名醫姓張,名機,字仲景,屬於南陽郡大族。

張仲景年輕時,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

在那個動亂頻繁,疫病流行的年代裡,每日都有人患病死去,張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建安七子之一曹植在《說疫氣》中不無沉痛地寫道:「家家有殭屍之痛,戶戶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面對病魔的兇猛,親人的離去,張仲景有了學習醫術,救濟天下蒼生的決心。

他跟同郡人張伯祖學醫,刻苦鑽研《素問》、《靈樞》、《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葯錄》等古代醫書,在張伯祖的指導下,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醫術精進。

同鄉長者何顒曾不無感慨地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說他心思縝密,沒有官場的習氣,如果能遠離官場而專心學醫,一定能成為名醫。

張仲景由此更加刻苦鑽研醫術。

據說,他為了提高自己的臨床診斷能力,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就停止辦理公事,在大堂上置案診病,稱為「坐堂」。

很快,他的醫術就超過了他的老師。

張仲景在診病和學習過程中,不論遇上什麼疑點,都「考校以求驗」,絕不放過。

他繼承了王充「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的無神論觀點,提出了「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的無神論思想。他反對用鬼神迷信來解釋疾病。「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廣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葯,對民間喜用針刺、灸烙、溫熨、葯摩、坐葯、洗浴、潤導、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葯,人工呼吸等多種具體治法都一一深入研究,廣積資料。

這期間,發生了一段張仲景為王粲看病的逸事。

王粲是蔡邕的學生,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詩人,大才子。

張仲景初次見他,他不過二十齣頭,風華正茂。

可是張仲景診其有病,對他說:「你有病,如果不治,四十歲即脫眉毛,眉毛一旦落盡,不出半年就會離世,但服用五石湯可以免除。」

這時的張仲景名氣還不是很大,王粲不信,但出於禮貌,還是拿了湯藥回家,卻拒絕服用。

過了三日,張仲景問王粲:「給你的湯藥,服用了嗎?」

王粲謊稱已服。

張仲景大為嘆惜,說:「我看你的氣色,根本不是服過湯藥的樣子,你呀你,為什麼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呢?」

王粲大不以為然。

其結果是:「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

以下是付費內容

後人也因此認為張仲景的醫術比古代的扁鵲、倉公要高明多了。

《神仙通鑒》還有張仲景替漢桓帝治病的記載,說他替漢桓帝治好了傷寒病,見朝政日非,便嘆了一句:「君疾可愈,國病難醫。」說完,掛冠遁去。

替王粲治病也好,替桓帝治病也罷,說到底,這只是個傳說,而張仲景廣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了十六卷《傷寒雜病論》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也正是因為十六卷《傷寒雜病論》,張仲景被人譽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最早一部結合了理論與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堪稱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傷寒,在中醫上是一切因外感而帶高燒癥狀病的通稱,其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

書誕生之時,紙張尚未大量投入使用,印刷術也還沒有發明,其傳播只能靠人工手抄,很難流傳。

經過三國幾十年動亂,書本幾乎失傳。

幸而,晉朝有一位名叫王叔和的太醫令,他偶然見到了這本書的部分斷簡殘章,對上面介紹的病方大為驚嘆,便利用自己太醫令的身份全力挖掘其散落在民間的各種抄本。

老天有眼,在他的搜集和搶救之外,終於找全了書中所載的傷寒部分!

王叔和趕緊加以整理,命名為《傷寒論》。《傷寒論》十卷、著論二十二篇,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論述了傷寒等外感熱性病的病理、診斷、治療及用藥。總計五萬餘字。好險,好險!

這段經歷,讓一千多年後的清代名醫徐大椿也不由得捏了把汗,稱道:「苟無叔和,焉有此書。」

《傷寒論》是有了,但《傷寒雜病論》中關於雜病的部分似乎永遠地沉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去了,王叔和再也沒有找到它的蹤跡。

經過王叔和整理出的《傷寒論》逐漸在民間流傳,受到了歷代醫家推崇。

南北朝名醫陶弘景就推崇備至地說:「惟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

讓《傷寒雜病論》中關於雜病的部分得以重見天日的大功臣是北宋一個名叫王洙的翰林學士。

某天,王洙在翰林院的書庫里發現了一本被蟲蛀了的竹簡,其名為《金匱玉函要略方論》。

通過閱讀,他發現,該書的部分內容與《傷寒論》相似,另一部分,是論述雜病的!

暈!《金匱玉函要略方論》到底是不是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呢?

經名醫林億、孫奇等人拿《傷寒論》與《金匱玉函要略方論》對照,確認《金匱要略》就是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其不過更名刊行而已。

《金匱要略》六卷二十五篇,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皮膚科等四十多種雜病的治療方法一百三十九條,二百六十二方,以臟腑經絡學說作為基本論點,重視內臟間的整體聯繫性,強調保持人體的正氣,同時也不忽視去邪。至此,《傷寒雜病論》的「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得以結合保存。

通過對《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校訂,刪除裡面的重複藥方,兩本書共載藥方269個,用藥214味,基本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其所記載了人工呼吸、藥物灌腸和膽道蛔蟲治療方法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在醫書上的文獻。

《傷寒雜病論》因此與《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並稱「中醫四大經典」。

但相對而言,《傷寒雜病論》又比其他三部的貢獻更大,在成書兩千年的時間裡,其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醫家,被公認為中國醫學方書的鼻祖,並被學術界譽為講究辯證論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響的臨床經典著作,因而成為了後世業醫者必修之書。(時至今日,其仍舊是我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

《傷寒雜病論》不僅是我國歷代醫家必修的科目,還傳播到海外,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等國。就拿日本來說,現在他們還對張仲景方特別青睞,其國內很多著名的中藥製藥工廠中,傷寒方占絕大部分。

實際上,《傷寒雜病論》所列藥方雖歷經千年,卻一點也不落伍,現代中醫遇上每遇上疑難病症,仍通過查閱書上所載,依法施用,屢有奇效。

據統計,歷史上曾有四五百位學者對《傷寒雜病論》的理論方葯進行探索,留下了近千種專著、專論,從而形成了中醫學術史上獨特的一道風景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仲景 的精彩文章:

冬至日,為何一定要吃餃子?
渤海鋼釘:冬至時節念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