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狙擊謠言還是加劇恐慌?肺炎疫情中的雙面互聯網

狙擊謠言還是加劇恐慌?肺炎疫情中的雙面互聯網

「是恐懼,而非疾病本身——幾乎將社會粉碎。」

全文3435字,閱讀約需6分鐘

文丨梁希理

編輯丨楊旭然

從武漢三鎮到全國各地,一個有別以往的春節前所未見。

身處疫區的武漢民眾在小區隔空對唱國歌、隔空聊天打氣的視頻火了,樂觀是一方面,關鍵是無可奈何。

還有網友自曝自己舉報了不戴口罩還外出串門的長輩,「舉報」成了特殊時期的「萬能梗」,既是調侃,也是無助。

各個村鎮里大喇叭焦急喊話宣傳疫情防治的視頻,以濃重的鄉音、接地氣的語言徹底把大伙兒都逗樂了,但越來越多的村口堆上的土堆(甚至還有在馬路上砌牆的),卻讓人發現事情並不簡單。

疫情蔓延還在持續,比之前更快了,但疫情消息傳播的速度更快。發生在四五線城市中某個小區的事情,也能像北京二環的新聞一樣,在微信和抖音里瘋傳。

傳播的背後是擔憂。人們對這場來勢洶洶的新型傳染病,從未能真正放下恐慌。

除了防疫治病的藥物,我們還需要尋找到消減恐懼、阻隔謠言、穩定人心、提高疫情處置效率的良藥。但並不樂觀的是,這甚至比治療藥物的研發進展還要緩慢。

這其中,互聯網所扮演的角色引人深思。一方面,當互聯網讓疫情進展更為透明、全面的同時,大量呈現的信息也成了民眾恐慌的無形推手;另一方面,在移動互聯網快速、廣泛傳播的特性為謠言滋生了溫床的同時,大數據、演算法技術對於闢謠信息針對性、及時性的推送,以及對輿情的實時監測,又遠遠強過了傳統媒體。

就像是硬幣的兩邊,只要人們仍要花錢,就不能放棄其中任何一面。

本能的恐慌

對新型肺炎疫情的恐慌,在口罩的搶購潮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1月20日凌晨,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更新,首次在國內武漢以外的地區確診病例。當天,湖北省衛生計生宣教中心製作的新型肺炎科普圖表在網上公布,當中特別介紹了口罩是阻隔呼吸道分泌物傳播的有效手段,並介紹了佩戴的正確方法。

這些信息的組合出現,使得「買口罩」在互聯網上很快被大範圍知曉,人們隨即聞風而動。臨近春節,受快遞物流影響,商店本來不多的口罩很快賣光,就需要補貨、發貨,耗時起碼要一周以上。

規模巨大的集中需求之下,高價哄抬的現象自然而然的出現了,一盒十隻裝的口罩一度提價到850元/盒對外銷售。

微博上,對於口罩的購買、類型挑選、價格變化等話題引發大量討論。

從微博話題指數可以看到,截止到1月28日中午12點,#口罩#的微博話題從1月19日的984次閱讀量,上升到1月20日的231024次閱讀量,並在21日當天達到頂峰,有超過8億次閱讀。從討論趨勢上看,最高值也出現在1月21日當天,近20萬次。

口罩不是唯一的搶購對象。很快,屬於醫護人員專業防護用具的護目鏡又成為了恐慌性搶購的目標。原因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專家組成員王廣發,因疑似感染接受隔離治療,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的防護盲點或許在於沒有戴防護鏡。

隨著疫情擴散,武漢市在1月23日凌晨2時宣布,從10時起開始實施「封城」、「停運」。這中間的8小時,有人留守,也有人星夜離開武漢,有人在網上喊話「武漢人不要亂跑」,一些在外地回家不得的武漢人,甚至被泄露了各種信息隱私。

如同蝴蝶效應一般,越來越多不可控的事情發生了,雖然疫情還是那個疫情。

除了「口罩斷貨」「封城停運」,實時更新的確診病例,社交網路上來自疫區民眾的描述信息、一線醫務工作者的表達甚至爆發、被感染者的採訪內容——以至於哭訴,都夾雜著衝擊力極強的情緒,隔屏橫掃著人們的神經。

面對還有太多未知的傳染病,產生恐慌是本能使然。互聯網在一定程度解決人們對疫情信息不了解問題的同時,也帶來了信息的過剩,與真實信息混雜在一起真假難辨,反過來讓人們從知曉變成了恐懼,從恐懼變成了恐慌。

再加上民眾個體認知水平差異極大,絕大多數人無法全面和清晰地了解疫病,更容易被情緒所左右,更別提形成正確的應對方案,他們依賴官方給予安全感。武漢作為疫情源頭地區,地方政府此前消息通報滯後,權威消息不夠透明,無形間助長了恐慌感的蔓延。

消除恐懼,更需要多一些「信心」的力量。在歷史上那場被稱作「末日瘟疫」的西班牙大流感中,恐慌的影響被精準地概括為「是恐懼,而非疾病本身——幾乎將社會粉碎。

謠言披上互聯網「馬甲」

「喝板藍根、熏醋預防「「醫院屍體沒人處理」「專家感染新型肺炎」「其他城市封城」……能折射出這種恐慌心理的,還有不斷伴隨著疫情發展的網路謠言。

面對這場新型肺炎,人們或多或少想起2003年發生的「非典」。那些年,PC互聯網還算普及,但資訊的傳播遠遠沒有現在這樣發達。

人們要了解非典疫情實時情況,得等待官方在傳統媒體上的播報。這也導致當時的謠言,更多集中在探究成因,或者疫情的偏方防治。比如「非典是時疫,60年發生一回,產生原因是金星、火星與木星交錯,引力場發生變化的結果」,破解的辦法是「喝板藍根沖劑」,甚至還有「抽煙可以防非典」「放鞭炮可以防非典」「打噴嚏可以防非典」等說法。

但在如今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獲取方式已經由「被動知悉」變成了「主動搜索」,疫情的實時防控還可以「轉評贊」分享,在事件細節得到不斷豐富的情況下,民眾比以前更容易構建起對疫情的概貌——不管是否正確全面。

信息傳播形式的進化,讓謠言像病毒變異一樣,出現各類新變種。

新型肺炎的事態發展超過了許多人的心理預期。原本以為是止於地域性的傳播,卻在一夜之間在其他城市相繼出現,甚至還有「500萬人出武漢」這樣極端震撼的重磅消息,疫情變得和每座城市都有直接關係。

早期地方政府權威信息滯後,而民眾對疫情信息極度渴求。即便是權威信息源公布了,人們也會本能的去尋找細節。

在這樣的反差中,人們一邊從網上尋找信息了解真相,一面又在言論分享中加入猜測和推論。未完全披露的、不清晰的事實,人們的猜測推論,都一齊成為網路謠言的配方素材。

這段時間以來,武漢及湖北其他省市的醫院面臨著醫用物資短缺、醫務人員人手不足且超負荷工作的突出問題,而很多僅是發熱癥狀的民眾又湧進醫院要求收治,醫療防疫體系面臨大考。

有關「染病病人屍體在醫院無人收治」的謠言便在這期間出現。發帖者圖文並茂並配以音頻,更是讓人真假難辨。後來謠言被證偽,音頻則是經過重新剪輯和組接。

甚至有來自官方的真實信息,也在網友的解讀中變成網傳謠言。比如中國日報1月26日的消息稱,中國疾控中心開始研發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但卻很快變成了「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已成功研發」。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教授汪凱曾用「精神口香糖」,比喻謠言對個人的心理作用:當你在信息非常匱乏時,有時候可以替你緩解焦慮;而對於群體來講,很多時候在混亂期,謠言也是溝通信息的一個媒介——這本身也有很大的市場。

可以想見,與應對傳染病需要的身體免疫力一樣,人們對待謠言的免疫力,也亟待提升。而提升的基礎,就是抑制自己對於各種信息和細節的過度需求。

「狙擊」謠言應該怎麼做?

多家互聯網平台都已經開通了闢謠平台,這構成了闢謠的主要力量。

比如,新浪新聞App上線「抗肺炎」頻道,內設「闢謠」入口;在百度App上,用戶搜索"新型冠狀病毒"等關鍵詞,在搜索結果的"這些謠言別信"入口,或者在百度App抗擊肺炎頻道的"鑒別謠言"入口進入,就可以查看百度闢謠官方賬號權威闢謠;騰訊新聞「較真」欄目,也上線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實時闢謠」專題。

除了提供及時可靠的疫情相關信息,互聯網企業也憑藉各自的資源、技術優勢提供在線服務,助力抗擊疫情。

在線問診方面,阿里健康聯合支付寶緊急上線了在線義診服務,目前在線義診只針對湖北省居民開放,以緩解湖北醫療資源的壓力;

京東健康宣布啟動在線義診,向用戶提供免費在線問診和心理疏導服務,目前共有超過2000位醫生參與義診,24小時不間斷輪崗,這些都是對傳統醫院職能的良好補充。

針對疫情實時動態查詢,是互聯網公司最體現傳播價值的部分。1月21日,「丁香醫生」微信公眾號疫情地圖及實時播報上線,實時呈現中國大陸各地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治癒病例的匯總情況與地域分布。

今日頭條則利用「頭條尋人」項目的演算法推送技術優勢,配合「抗擊肺炎」頻道聯合各地發布尋找與確診患者同乘交通工具的乘客。

在交通出行方面,百度地圖上線了「出行管控消息速報」。用戶可以及時查詢疫情期間的交通管控信息。

互聯網被視為打破信息不對稱最重要的工具,在肺炎疫情不斷傳播的今天,我們更加需要所有身在互聯網的用戶和企業,以更加積極理性的態度,去解決我們所遇到的困難,而不是增加民眾的恐懼與社會成本。從過去幾周的發展來看,要做到這一點仍任重道遠。

RECOMM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億歐網 的精彩文章:

湖北武漢發現不明原因肺炎,專家組已達武漢
截至11月全國充電樁保有量達到117.4萬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