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上海書展·講座|青少年的創新思維培養之路如何培養

上海書展·講座|青少年的創新思維培養之路如何培養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新生力量的青少年,尤其要從小培養創新的精神。那麼如何培養青少年的創新能力、創造力,這不僅是家庭與學校的問題,也是整個社會所關注的問題。

8月17日,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物理特級教師倪閩景和《科普時報》總編輯尹傳紅走進上海書展,與大家一起探索青少年的創新培養之路。

活動現場

科技創新素養現狀的三個判斷

倪閩景給出了他個人眼中,對於我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素養現狀的三個判斷。

第一,儘管我國科技教育進步明顯,但還存在很多問題。首先,中華傳統文化中缺少科學精神,魯迅《電的利弊》中曾描述到,外國人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人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人用羅盤航海,中國人卻用它看風水。其次,學校常用非科學的方法來傳授科學,科學需要實驗和探究,可這個過程在許多中學課堂中被忽略掉了。最後,教學的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一。作為一名物理老師的倪閩景深有體會:「很多人把物理課稱為考古學,因為我們講的東西都是兩三百年前的東西,新的內容根本沒有進入教材,我們的很多老師也不懂。」

第二,創新的本質是多樣化的大腦。首先,學習的本質就是大腦建立新的連接,每個人出生的時候幾乎都是一張白紙,6歲的時候大腦是最豐富的,初中階段腦連接可能又減少,這是因為加強學科學習的時候會損失其他的連接。當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的時候,大腦相關領域的連接會非常粗壯,很多領域漸漸消退甚至消失,這就是認知的秘密。此外,創新也不意味著智商高、知識多,更重要的是這些知識可以帶領人們到新的知識那裡去。

第三,科技創新素養是有基本方法的,倪閩景給出了六點方法幫助家長和老師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精神,比如多閱讀科技書籍,觀看科技視頻;經常性地參觀科技館,參與科技活動;在家裡給孩子留一個實驗角,讓孩子多接觸結構性玩具;建立實證和尊重知識的態度;提供給孩子豐富多樣的選擇,並保護興趣;培養持久的學習能力等。

「情有獨鍾,加上毅力和勇氣」

近半個世紀以來,愛因斯坦幾乎成為了天才和權威的同義詞,這些偶像光環主要是來自於他的科學成就。通過他的成長曆程,人們也可以看到創新思維和創造力如何在一位科學大家身上展現。愛因斯坦從小就熱愛思考,尤其厭惡死記硬背的東西。對於愛因斯坦的創新思維,他的同行彭羅斯評論說:「不是現象的某種內在奇異性使他感到好奇,而是這個現象同我們已有的概念框架之間有一種明顯的衝突,使他感到好奇。」

美國學者霍華德·加德納指出,兒童心理與有創造力的成年人心理極為相似。今天談到創造力這個詞的時候應用範圍非常廣,尹傳紅給出了三種能夠合理地稱為「創造力」的現象,一種是這個人有不同尋常的想法,第二種是以獨特的方式體驗這個世界,第三種是指像愛因斯坦、達芬奇這樣的天才,改變了某個文化領域,並且成為了這個領域中重要的人物。尹傳紅在他編寫的《青少年創新思維培養叢書》中選取了75位不同領域擁有傑出成就的人,除了科學家,也有藝術家、文學家,並不是只有科學家才談得上創造力、創新思維。」

書中還提到「玉米夫人」麥克林托克的故事,她早年研究玉米的花色品種,提出了「跳躍基因」的假設,這種觀點一經提出就遭到了主流遺傳學家的嘲笑。直到多年以後在細菌領域中也發現了跳躍基因的現象,這件事才被證實,麥克林托克也因此在1983年獲得諾貝爾獎,當時的她已經81歲高齡了。「玉米夫人」對玉米情有獨鍾,更具有勇氣和毅力,這也是一種創造力。

尹傳紅認為:「創造性的思維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識基礎上,更重要的是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比如有時候了解到萬物的特徵,了解了岩石和沙粒,我們會想到假如地球上的顏色和月球上差不多的話,是不是二者也會有相近的起源。科學上經常講到思維,講到歸納法和演繹法,對於創造性思維來說,自然世界和物理世界都是大有可為的天地。」

尹傳紅在他編寫的《青少年創新思維培養叢書》中選取了75位不同領域擁有傑出成就的人,除了科學家,也有藝術家、文學家。

社會、家庭、學校和創造力

在倪閩景眼中,創新是一個宏大的概念,人們討論科技創新比較多,除此之外各個領域都有創新,包括這兩天很熱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不同人的創新力確實不同,最偉大的創新真的可遇不可求。尹傳紅表示:「創新經常和創造連在一起,我們說到創新,要麼產生了新事物的構想,要麼是有了一個新的異於常規的思路。有了新思維和方法,才會有新的悟見或者成就性的東西出現。」

關於青少年創新思維的培養,上到社會下至家庭都擔負著不可替代的責任。尹傳紅分享了他的擔憂:「前幾年有本書叫《林間最後的小孩》,看完之後,我感到世界有一個不太好的趨向,我們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叢林里,與大自然越來越疏遠。書里的小男孩,不願意到林間里玩,更願意在教室里待著,因為教室有電源插座,他可以聽隨身聽。我們雖然出身於大自然,但是我們現在越來越物質化,這對創新思維的培養是很不好的。孩子年幼時對整個社會的觀察和理解決定了孩子的一生,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親近大自然,或是到科技館和相關各種活動當中。」

學校對科技創新日益重視,上海幾乎每所學校都在建設創新實驗室。但隨著孩子們課業壓力增大,從事科學創新的時間就更少了。倪閩景呼籲:「在整個學校教育中,要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老師們也要更加關注一些成績不是很好的孩子,分數只是衡量與標準答案的匹配程度,不能代表創新能力。」

適當離開互聯網

隨著網路的發展,青少年接觸互聯網的年齡越來越小,父母常常因為工作忙讓孩子自己玩手機,等到習慣養成之後,改變都很困難了。並不存在創新思維超強的天才,後天父母的引導和加強尤為重要,所以倪閩景和尹傳紅都建議:低齡兒童不要太早接觸互聯網。

「學習是一個和情感、習慣有關聯的事情,我認為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過度使用互聯網和孩子的學習成長是有點背離的。與自然的親密接觸十分有必要,互聯網上的東西是經過篩選以後的,對於基本連接的豐富性是有消極影響的。」

「有人說互聯網有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如果從功利角度來說,互聯網給我們帶來了很大便利,可以利用大量碎片化時間閱讀。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有弊端。前幾年我看過一本書叫做《膚淺》,講互聯網如何傷害我們的大腦,過度沉迷網路內容會讓人很難停下來思考,人們會有一個閱讀特點,我們接觸電子化的東西越多,就越不容易專註,時間一長,思路也被慢慢消耗掉了,成年人都是如此,何況是孩子。」倪閩景建議不要讓孩子過早地接觸互聯網和物聯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造性思維 的精彩文章:

2020安徽選調生面試真題模擬:創新思維
用創造性思維產生點子,用批判性思維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