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直擊現場!連線疫情防治一線「離病毒最近的人」

直擊現場!連線疫情防治一線「離病毒最近的人」

金鳳

科技日報記者 何星輝

疫情是衝鋒號,病毒是兵不血刃的勁敵,在這場與新型肺炎的鬥爭中,每個身處疫情防治一線的醫護人員,用專業捍衛健康,用勇氣守望生命。

截至1月28日晚,來自全國各地的醫療隊近6000人,赴武漢、黃岡、咸寧、孝感、仙桃、天門、潛江7個城市,在當地的定點醫院,開展疫情防治。

他們當中,既有95後的年輕護士,也有經歷2003年非典戰役的資深醫生;既有拋下幼子的新爸爸,也有共赴一線的醫生伉儷。

還有那些在全國各地的定點醫院堅守、抗擊疫情的醫護人員。疫情面前,沒有戰場的親疏遠近,只有直面病毒的共克時艱。

昨夜至今,科技日報記者連線兩位醫護人員,為您呈現抗擊新型肺炎一線的堅定與執著,溫情與膽識。

連線醫生:江蘇首批援湖北醫療隊醫療二組組長、南京鼓樓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庄誼

剛進援助醫院,就遇到一例新型肺炎危重病人要搶救

「上午剛剛搶救了一個病人,她已經住院十幾天了,家裡好幾個人也被感染。現在,她被送到重症監護室了。」1月29日中午13:30,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電話採訪時,江蘇首批援湖北醫療隊醫療二組組長、南京鼓樓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庄誼剛剛完成一例新型肺炎病人的搶救。

1月25日晚,江蘇援湖北醫療隊147人啟程馳援武漢,赴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江夏區中醫醫院,參與疫情防治。

庄誼所在的醫療二組,有4位醫生、10位護士,他們的「戰場」,在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江夏第一醫院)29樓呼吸科的病區里。

在經歷了培訓和先期的情況摸排之後,1月28日下午,醫療二組正式進駐江夏第一醫院開展醫療救助。巧合的是,剛剛進入醫院,他們就遇到一例危重病人的搶救。幾位醫護人員第一時間沖入搶救室……

進駐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開展疫情防治的江蘇醫療隊醫療二組部分隊員(左三為庄誼) 受訪者供圖

科技日報:你們是何時進駐江夏第一醫院的?

庄誼:我們初一晚從南京出發到武漢,初二時,江蘇醫療隊負責感染控制的專家就去援助的醫院了解流程布局、醫院防控、物質準備等情況,我們也去病區對接現在收治的情況,以做好預防措施。昨天(28日),我們正式進入醫院上班。結果一進去就遇到一個病人要搶救。

科技日報:還記得當時搶救的情景嗎?這位病人當時是什麼情況?

庄誼:下午3點,我們穿了防護服進入病區,剛剛跟主任打過招呼,突然,一個人病人就不行了。我們就趕忙衝進去幫助搶救。當時跟我一起進去的還有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急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胡星星、南京市六合區人民醫院呼吸科護士長鬍張紅。這個病人是因為呼吸困難導致血氧下降。她的消化道因為有應激性潰瘍,所以大出血,我們趕緊用藥幫助她止血。半個小時以後,病人搶救過來了。

庄誼等人搶救結束後,討論疫情防治,南京鼓樓醫院供圖

科技日報:這個病人現在病情好轉些了么?

庄誼:她年紀比較大,有心臟病史,而且比較胖,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後,呼吸更困難,今天上午,我們又搶救了一次,送到重症監護室了。

科技日報:你們進駐援助醫院時,那裡的醫療救治條件如何?

庄誼:江夏第一醫院的醫護人員很辛苦,8位醫生、20個護士要看護60個床位,只有一個呼吸科醫生,其他醫生來自內分泌科、老年科、腎臟科等,他們已經十幾天沒有休息了。

科技日報:你們進駐醫院後,是如何分工的,每天的具體工作是什麼?

庄誼:我們組裡的4位醫生都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組裡最年輕的醫生柯章敏生於1988年,是南京市江寧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也有7年工作經驗了。我們4位醫生,兩位來自呼吸科,兩位來自重症醫學科的。一般一位呼吸科醫生和一位重症醫學科的醫生搭班,兩組倒班,各負責半天。呼吸科的醫生負責制定診療方案,遇到需要搶救的,重症醫學科的醫生就頂上,我們相互協作。

我和揚州大學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的主治醫師鄭慶斌搭班。醫生主要負責診療、查房、查看醫囑、修改治療方案、與病患溝通、搶救。10位護士主要負責日常護理。

江蘇首批援湖北醫療隊部分隊員,南京鼓樓醫院供圖

科技日報:目前病區每天收治的病人會有多少?重症患者大概能佔到多少?

庄誼:病區有60個床位,目前的床位是滿的,但重症病人不多,每天都有人出院,也有人住院。不過,今天早晨,有一位重症病人去世了。

每天,醫院呼吸科的發熱門診會接診兩三百的病人,但發熱門診每天會篩選,到底哪些病人可能是新型肺炎病例,有非常典型的癥狀的會建議住院。病區里有很多病人是疑似病例,受制於檢查條件,有些病人還在觀察。但從病史和檢查結果來看,應該是新型肺炎患者。

現在病區里家族性發病的病人比較多,我查房時,遇到三四家人,都是有很多親戚一起被感染。

進駐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開展疫情防治的江蘇醫療隊醫療二組部分隊員(右二為庄誼),受訪者供圖

科技日報:醫院的醫用物資儲備情況如何?口罩、防護服夠用嗎?

庄誼:我們第一天來醫院的時候,聽說醫療物資只能撐兩三天,但現在全國各地都在支援,好很多。我們每出入一次污染區,就要換一套防護服。一般一個人一天兩套就夠用。但如果搶救的病人比較多,消耗量就會比較大。

科技日報:現在醫院最需要的是什麼?

庄誼:一是需要更多醫護人員,二是需要更多醫療防護物資,包括口罩、帽子、防護服、護目鏡、鞋套、含酒精的洗手液,雖說現在物資緊張的情況有所緩解,但誰也不知道疫情會持續多久,所以需要持續供應。

科技日報:現在醫院有準備往火神山、雷神山醫院轉移患者嗎?

庄誼:目前還沒有。

科技日報:目前住院病人情緒怎樣?

庄誼:大部分人都比較穩定,但遇到有去世的患者,同病房的人會比較恐慌。很多患者對我們很理解,有人聽說我們是來自江蘇的醫生、護士,都很感激。

科技日報:到武漢後,和家人溝通過了嗎?

庄誼:每天都要忙到很晚,一天工作結束後,才會跟他們微信報平安。

科技日報:聽說你在出征前寫了「請戰書」?

庄誼:2003年SARS肆虐的時候,我還在讀研究生,什麼忙也幫不上。現在病魔再度襲來,該輪到我上「戰場」了。而且我們科室里男醫生很少,還有醫生生病了,我作為黨員和男醫生,應該先上。

科技日報:你來武漢援助,家人同意嗎?你猶豫害怕過嗎?

庄誼:妻子沒有說什麼,只是默不作聲幫我收拾好行李,叮囑我要小心。女兒也很懂事,跟我說,爸爸,你早點回來。

說一點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既然選擇了呼吸專業,新型肺炎來了,我作為呼吸科醫生,責無旁貸。

連線護士:銅仁市人民醫院護師張羽芳

「希望用行動影響我的女兒」

1月22日,貴州省銅仁市首例新型肺炎患者確診。當晚,由銅仁市人民醫院12名醫護人員組成的首批志願者集結完畢,第一時間進入了隔離病區。他們都是平均年齡僅28歲的一線白衣戰士。作為首批志願者,30歲的護師張羽芳,如今已經在隔離病區里「戰鬥」了一周。1月28日晚,在上崗之前,科技日報記者通過電話連線,和張羽芳進行了一個簡短的對話。

張羽芳進入工作區域,受訪者供圖

記者:您現在裡面情況怎麼樣?

張羽芳:我還好,馬上要開始值班了。一輪班值4個小時,一般是一個醫生帶兩個護士,一開始確實有點忙亂,現在好些了。最麻煩的是每次值班之前,都要花三四十分鐘穿戴防護用品,防護服、口罩和帽子都要穿三層,還要戴醫用手套和護目鏡,要穿防護鞋,整個人幾乎是「全副武裝」。這些平時幾乎都沒穿過,穿著感覺有些憋氣,但沒辦法,要確保防護到位。每次上崗之前,我們都提前幾個小時不敢吃東西,也不敢喝水,因為在病房裡面,我們這樣的穿戴沒法上廁所。

記者:作為新生兒科的一名護師,您怎麼想到報名當志願者呢?

張羽芳:由於情況特殊,醫院領導第一時間開展動員談話,要求大家自願報名,並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完成任務。我是第一時間報了名。當時也沒想那麼多,就覺得是崗位需要、職責所需,結果才報名幾個小時後就投入工作了。等值完第一輪班,平靜下來後,我突然覺得有好多話想說,後來我就在釘釘日誌上寫了一些話。我說,要說一點不擔心、一點不害怕,這是假的,但我明白,在這樣特殊的情況下,不正是需要相對年輕、身體強壯的人首當其衝嗎?我也深知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就應該發揮模範帶頭作用,當然我更希望用行動影響我的女兒,讓她長大後成為一名不畏艱難、勇於擔當的有用之人。

記者:這麼多天了,想女兒嗎?

張羽芳:想啊,今天中午還和女兒通了電話,我問她想不想媽媽,她一開始說不想,頓了頓又說,不想是開玩笑的。我女兒很乖,只要我在工作,她就不會打擾我,她經常對我說:「媽媽沒關係,你忙你的。」既不哭也不鬧。其實,進入隔離病區以來,家人都很支持和理解,他們讓我安心工作,不要管家裡的事,對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讓我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張羽芳和女兒,受訪者供圖

記者:現在病人情況怎麼樣?聽說確診的是母子倆?

張羽芳:總體情況都有好轉。除了積極給他們治療,我們還給他們帶些小說和雜誌,讓他們空閑的時候可以看看。有時候也和他們交流一些對疫情的看法,幫他們樹立起信心。他們不住在同一個病房,但常常打電話互相鼓勵。我們可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除了本院的技術力量,還有由省內外專家組成的醫療組隨時提供指導。國家雖然有統一的診療方案,但病人有個體差異。我們每天都要對病人進行會診,並結合個體情況,提供個性化的診療方案。

進入隔離病區的小夥伴,受訪者供圖

記者:打算什麼時候撤出隔離病區?

張羽芳:我們首批志願者本來是12人,中間因為病情需要,又增加了3人。我們原計劃是1月30日全員撤出,然後接受為期兩周的隔離。目前,考慮到醫院又抽調骨幹力量馳援武漢,我們商量了一下,決定讓沒結婚的4個醫護人員先撤出,我們其他人留下來再堅持一段時間,因為我們對情況相對熟悉,留下來也能減少人力浪費。只要身體和心理都能承受,就沒問題。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岳靚

審核:朱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菲律賓批准轉基因黃金大米上市:可直接用於食品、飼料或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