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152.長者的德性,有這十種;這長者,就是譬喻著佛

152.長者的德性,有這十種;這長者,就是譬喻著佛

妙法蓮華經淺釋 152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爾時,佛告舍利弗:當爾之時;在釋迦牟尼佛聽見舍利佛為四眾請法除疑的這時候,佛告訴舍利弗,我先不言:不言,是以前已經說過,「我以前不是說過了嗎?我不告訴你了嗎?」

是這個口氣,不是說「我以前沒有說」;這是中文的文法,你不要以為「我先不言」,就是他先沒有說,不是的。我以前不是告訴過你了嗎?告訴你什麼呢?

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所有十方的諸佛世尊!以這種種的因緣、譬喻,以及用很巧妙的言辭、方便的法門,來說種種的法。

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不是為旁的,就是為「無上正等正覺」而說這個法。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用這種種因緣、譬喻的言辭,方便說法,都是為了教化菩薩的緣故。

然舍利弗:前面這一段經文,就是責嘆之詞。責嘆是怎麼樣?就說:「我已經說過了,你還不明白?還來問!」但是這後邊這個「然」,又是安抑舍利弗的意思,說:「好!你是個好孩子,你都很聰明的。」

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我現在再用譬喻,把這個道理說明白一點。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所有有智慧的人,可以從比喻里來明白這其中的道理。

以下的經文,很不好講了,各位都要注意一點。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其家廣大,唯有一門。

舍利弗:佛告訴舍利弗,現在我就用比喻來給你說這個妙法。若有國邑聚落:若有,是假設之詞。國,比喻是實報莊嚴土,這是菩薩所住的地方。邑,比喻是方便有餘土,這是二乘人所住的地方。聚落,比喻是凡聖同居土,就是你、我現在住的地方。佛則是住在常寂光凈土。

又者,「封疆為國」,土地有一個邊界,裡邊住著人民,這叫國;國界,是表示國土最遠的地方。「宅治為邑」,宅,就是做官的官宅;他治理官宅所在的這個地區,就有城市,這就叫邑。

普通的名稱,這城市就是邑;好像三藩市、紐約,這都叫邑。邑,就是不遠不近的在中間。聚落,就是鄰閭,是最近的一個小村莊,或者一個小的市鎮。

有大長者:大長者就是比喻佛。按世間法來講,長者具足十種的德行:

(一)姓貴。姓貴和貴姓不同,這個姓貴,根本就是貴;說「你貴姓啊?」你是不是貴姓,這還是有一個「不一定貴」的口氣在裡頭。這姓貴,姓是貴的,不是便宜的,在世俗來講,就是生在皇帝或諸侯的家裡;在印度來講,就是剎帝利,就是貴族。姓貴,也就是那種族貴;生在國王的家裡,將來一定做國王,生在諸侯的家裡頭,一定做諸侯的。

(二)位高。位,是爵位、地位;他的地位是特別高。什麼是地位特別高呢?就是做宰相,或者做大將軍,執掌全國的政治。

(三)大富。怎麼謂之大富?因為他財產太多了!甚至於人家倉子里所存的是米、谷,但他的倉子里所存的完全都是金子,金子特別多。

(四)威猛。威,是很威風的;這個人很有威風,所謂威風凜凜,人人一看他,就害怕了,這叫有威可畏。本來他也不打人、不罵人,也不殺人,但是人人都很怕他,這就叫威。猛,是很勇猛。威猛,就是尊嚴而隆重。

好像做大將軍的,你看他戴上全副武裝,很有殺氣的,不知道多少的兵都被他所殺了;好像警察很高、很大的,市民一看見他,也就覺得不敢犯法了,這叫威猛。可是有的人最討厭警察,為什麼?他說這對我太不方便了。

(五)智深。他的智慧最高超,超過一切人;他的智慧最深遠,對一切事物,瞭若指掌,好像在他手心裡一樣,什麼事情也瞞不了這有大智慧、有深智慧的人。

他心裡包羅萬有,無論什麼權巧方便和出奇制勝的法,他都知道。他和一般的人不同,所謂「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和一般最聰明的人來比較,他也比較聰明。

(六)年耆。年是年齡,耆是耆老,就是年紀非常的大了。這個年耆又有什麼用呢?他雖然老了,可是他老而益堅,越老越健康、越堅固,為一般人的榜樣,為一般人的領袖。

(七)行凈。行是行為,凈是清凈。言其行為非常清高、非常潔白,所謂「白圭無玷」,好像這麼一塊白的玉石,上面半個黑點也沒有,表示它純潔。在〈論語〉有這麼兩句話:「白圭之玷,猶可磨也;是言之玷,不可為也。」

說白玉上如果有一個黑點的話,可以用磨石慢慢的把它磨去;所說的言語,如果有了黑點,這你沒有辦法再把它去了。這是「行凈」,就是行為非常高尚,所謂清高,一般人比不了的。

(八)禮備。禮是禮貌,備是全備、完備。言其對任何人都禮儀縐縐的,不論你是貧富貴賤,他對你都有一種禮貌,這叫周旋中節。周旋,就是應酬的一個別名;中節,就是合乎規矩。

有朋友來了,我要應酬應酬他,請他吃頓飯,或者請他去喝一杯咖啡,這都叫應酬;應酬要中節,要恰到好處。譬如我這個朋友歡喜喝咖啡,就請他去喝咖啡,這是恰到好處;他歡喜喝汽水,就請他喝汽水,這也恰到好處。總而言之,這不是說是投其所好,因為你要應酬他,他歡喜什麼事情,你就應該令他歡喜,這叫周旋中節。

(九)上嘆。嘆,是讚歎。在你下邊的人讚歎你,那是很普通的;在你的上邊的人,若能讚歎你,那是最難得了。可是這位長者,在他上邊的人就讚歎他。

(十)下皈。在下邊的人都皈敬他,所謂「四海所宗」。在中國講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說這個四海之內的人,都是我的兄弟。那麼這四海的人,都來皈敬他;皈敬,就都擁護他。好像你做國王或總統,這一般老百姓都擁護你,這叫四海歸宗,四海都崇拜你。

「長者」是比喻釋迦牟尼佛,那麼在佛的份上,也論這十種德性:

(一)姓貴。就是佛從三世真如實際中生,這是姓貴。三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真如,是如來藏性;實際,是實際理體。

(二)位高。所謂「功成道著,十號無極」,這是位高。在佛的修行功德圓滿、道業也成就了,證得最高的十號。十號,就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證得佛的果位,有這十種的名號,這就是最高了。

(三)大富。佛的法財萬德,悉皆具滿;佛的法,就是最大的財產,佛的法財和萬德,完全都圓融、圓滿了,所以這叫大富。

(四)威猛。佛大雄大力,降魔制外;佛又是大英雄,能降伏天魔,制諸外道。怎麼降伏天魔、制諸外道?用這十種的智力。佛這十種的智力,就是知覺處非處智力、知三世業報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種種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知一切至所道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氣智力。

有這十種的智力,這所謂「大雄大力」,非常威猛,能降伏天魔、制諸外道。

(五)智深。佛一心三智,無不通達。佛修空觀的時候,得一切智;修假觀的時候,得道種智;修中道觀的時候,得一切種智;這一心三種的智慧,沒有不通達的境界。所以這一心三智,表示佛的智深。

(六)年耆。佛早成正覺,久遠若斯;釋迦牟尼佛不是在今生才成佛,在久遠劫以前早就成正覺。在《梵網經》上,佛說:「我來此娑婆世界八千返」,有八千多次了。

(七)行凈。佛三業隨智慧行: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所以一切無失,沒有一切錯的地方,這是行凈。

(八)禮備。佛心如大海,威儀無失;佛的心像大海似的,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具足佛的威儀,一點也沒有不合乎禮的地方,這是禮備。

(九)上嘆。佛是十方大覺,所共稱譽;也就是十方諸佛,大家都共同讚歎釋迦牟尼佛。佛本來都是平等的,沒有上下高低;因為十方諸佛都是很久以前成的佛,比較釋迦牟尼佛所成佛的年齡多一點,所以叫上嘆。

(十)下皈。就是七種方便,同來依止;這七種的方便,有很多種講法,不過我依照天台所定的來講: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藏教的菩薩乘、通教的菩薩乘、別教的菩薩乘。這七乘,又有叫七賢,又叫七方便。七方便的眾生,都統統來依止佛;依止,也就是皈依佛的一個意思。

講經,本來有「因緣、約教、本跡、觀心」這四種的解釋。要講「因緣」,又有「約教」。約,是大約;約教,就是依照教理來講,它是屬於藏教、通教、圓教、別教的哪一教?這是一個講法。又有一個講法,「本跡」;本,是根本;跡,就是示現的事迹。又有「觀心」。

每一段經文,都應該用這四種解釋的方法把它解釋;不過我們如果照這四種來講,時間會用得更長了。講這十德,我也把它以前的因緣都講了。現在若按「觀心」來講這十德,這十德不出一念心。

(一)姓貴。「觀心之智,從實相出」,觀心的這種智慧,是從實相生出來的;「生在佛家,種性真正」,生到佛的家裡邊來了,就是他的根機來得正確;所以種性真正。種,是種子;性,是自性;真正,是非常正確的。這就叫姓貴。講這種道理,不容易懂的,所以我過去很少講。

(二)位高。佛三惑不起;三惑,就是見惑、思惑、塵沙惑,或者粗惑、細惑、無明惑。三惑不起,就是這三種的迷沒有了。怎麼叫見惑?對境起貪愛;對著境界來了,你生出一種貪愛,就迷了。

怎麼叫思惑?迷理起分別;你對這個理不清楚、不明白,就生出種種的分別心,就是理迷了。這是一般人所最容易有的。怎麼叫塵沙惑?你心裡頭有好像塵沙那麼多的細惑──心微塵就像恆河沙那麼多,這是細的。

見惑也可以叫粗惑;思惑是細惑;塵沙惑可以說是無明惑。那麼三惑不起,「雖未發真,已是著如來衣,稱寂滅忍」,雖然沒有發出來它真正這種的智慧,可是他因為三惑不起了,已經就是穿上如來的衣服,修這種寂滅了!所以這是位高。

(三)大富。這觀心,依照三諦來講,三諦就是真諦、俗諦、中諦。在這空、假、中三諦裡邊,含藏一切的功德,具足法財,具足一切的寶藏,所以這是大富。

(四)威猛。是以智慧降伏愛見;正在觀心的時候,有一種智慧,這種智慧能降伏愛見。愛,就是人人都有的這一種的愛;見,就是人人都著住的這種見。若沒有見,就沒有著住;沒有著住,也就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煩惱。我們人為什麼有煩惱?就因為有個愛;有了愛,因為愛的執著,生出一種煩惱。觀心的智慧,能降伏這種愛見的煩惱。這是依照「觀心」來解釋這威猛。什麼威猛?智慧威猛;這種智慧,是正在你觀心那時候生出來的。

(五)智深。前面那威猛的智慧,還沒有到深的境界上,只能降伏愛見;現在到智深,這是合乎中道了。中道,「照了諸法實相」,知道什麼是權法、什麼是實法,清清楚楚的。權實二智,也就是權實二法,他是沒有一點障礙,對於權巧方便的法和真實的法,瞭然無礙,這就叫智深。

(六)年耆。你因為久積善根,在這時候,你能修這種的觀;這種的觀能超出七方便之上,所以叫年耆。七方便,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通教菩薩、別教菩薩這七乘。

(七)行凈。你修行這種觀心的觀,觀察你自己的心性,這叫上定,最上的一種定力;這種定力,能以使令你身、口、意三業無過,所以叫行凈。

(八)禮備。因為你的心無論遇著什麼因緣,對著某種境界,都威儀無失,很合乎法度,很合乎規矩,這叫禮備,禮貌具備。

(九)上嘆。這也就是你能修深信這種的觀;你深信了,又能了解諸法實相,十方諸佛都歡喜的。這時候,他就會讚歎你這個修行人,這是上嘆。

(十)下皈。你有了修行,這天龍八部和四部眾,都恭敬供養你;在前邊《法華經》,不是說「天龍恭敬不以為喜」?就天龍來恭敬,也不搖動你的心性,還是如如不動,這就是定力的表現;也就是因為你有定力,所以天龍八部才都來恭敬、供養你,這是下皈。

長者的德性,有這十種;這長者,就是譬喻著佛。

其年衰邁:我們論德性,所謂「年高有德」,年邁就有德性;可是德性有內德,又有外德。內德,屬於智;你有智慧,就會有德性。外德,就是資財;你有資財,才能修外德。那麼長者他年齡很高的,就「博達古今」。

博是廣博,達是通達,古是過去的事,今是現在,所謂「通古今,若親目」,古來的事情他也知道,現在的事情他也明白,這叫博達古今。所以這也有一個比方,譬喻佛的智德──智慧的德性。

衰,是衰敗了,言其力量衰弱;邁,是年齡高了、老了。雖然老衰,可是他的根機和志氣純熟。志,是志願;我想要做什麼,我有一種志氣,這種志也老練了。這也有一個比喻,譬喻佛的斷德。

斷,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的斷,所謂「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應該斷的,你不斷,所以你一定要吃虧的。

佛不像我們,佛應該斷的就斷了,佛具足這種斷德。因為佛有智德,所以看一切都非常明了,就不會迷惑;不會遇到什麼境界來了,就看不清楚。

財富無量:財富,是比喻佛的福德,也就是譬喻佛萬德莊嚴,所以才說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多有,就不是少,很多很多的。所謂「田能養命」,我們種田、收谷,然後可以令我們的生命生存,這是「田」的作用。

在這兒,這個「田」字,可以生長、培養我們每一個人的法身慧命;慧命,就是我們智慧的生命。我們法身慧命怎麼樣能生長呢?我們就要參禪,修習禪定的功夫。

修習禪定的功夫,又必藉著般若的智慧,就必須要修般若。所以這比喻,就是禪定要藉著般若的力量,才能增長你的法身慧命,這是「田」字的意思。

宅,所謂「宅可棲身」,可以棲藏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我們的身體,住到宅子裡邊,這是表示「實境為智慧所託」──這個實實在在的境界,是智慧所依託的地方。

宅子里可以住人,實相的境界裡邊,也要有真正的智慧;所以「宅」就譬喻實境的真智。若論起佛的褔德,他廣修六度萬行,沒有任何少少、微細的行他沒有修;若講起佛的智慧,無境而不照,沒有一種境界,他照不到的。所以這才說多有田宅。

及諸僮僕:僮僕就是使用的工人,要做一切的工。僮僕,這是表法,譬喻佛的方便知見都已具足圓滿;他什麼都可以做,這種方便的智慧圓滿。因為佛在六道眾生裡頭,和光混俗。

和光,好像燈與燈光相合,不相衝突;在這六道里,頭出頭沒,雖然也示現生、死,但是佛不著住到生、死上。為什麼要在六道裡頭和光?因為他要曲順群機。

曲,是彎曲;順,是恆順眾生;群,是很多的,一群一群的;機,是眾生。佛不是由直路來的,是委曲婉轉用方便權巧的法,教化眾生。僮僕就比喻這些方便知見,這叫實智的僮僕。

更多高僧經典開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法明 的精彩文章:

問:為什麼身體長期不好?應如何做?
急性闌尾炎突然好了,醫生懷疑他吃了什麼葯,大家都感到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