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將迎重磅創新藥物上市潮

將迎重磅創新藥物上市潮

【編者按】世界變得越來越難以預測,但對趨勢變化保持敏銳的嗅覺始終重要。為此,在這歲末年初之際,億歐大健康依然打算做一些冒險的嘗試。

我們挑選了醫療健康的七大熱門賽道,在梳理過去一年裡該領域的投融資情況、企業現狀、熱點事件的基礎上,對2020年該領域發展作出一些預判。本系列文章共8篇,此為第8篇。

從《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三類新葯列入優先審評審批,國際多中心臨床同步申報,再到國家醫保目錄更新,動態調整機制提出……近些年,政策的不斷落地實施,推動著國內創新藥行業的發展。

2018年如果是進口葯上市潮,那2019年無疑是國內生產廠家生產批文的豐收年。而在某些重大疾病領域以及出海上,中國創新葯更是在2019年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

過去一年,國家醫保目錄談判、「4 7」帶量採購、新葯審批加速等,對中國創新葯市場影響巨大。2019年的資本寒冬,亦讓創新葯市場「冷」了一把。搶灘登陸科創板的創新葯企,有的勢頭強勁有的卻破發。相似的命運,同樣發生在藥物領域:有的收穫新市場,有的則在上市後陷入種種爭議……

時間已經來到2020年,中國醫藥行業步入了創新葯驅動的時代。經過一年洗禮,中國創新葯發展正趨於理性——政策對產業發展的輻射在增強,創新藥行業的投融資泡沫則在資本寒冬下逐漸破滅。作為下一個十年的起點,中國創新藥行業在2020年又會走向何方?

億歐大健康通過整理,記錄了2019年發生在創新葯領域的大事件,希望能從過去找尋未來。

2019年盤點

藥物領域:

2019年,創新葯領域的有兩件大事均與百濟神州有關。

11月15日,百濟神州的BTK抑製劑澤布替尼成功在美獲批上市。獲批次日,百濟神州在港股市場的市值一度突破1000億港元。BTK抑製劑澤布替尼的正式獲批上市改寫了中國抗癌藥「只進不出」的歷史,成為國內葯企首個在美獲批上市的自研產品。

緊接著次月28日,百濟神州宣布了PD-1產品百澤安(通用名:替雷利珠單抗注射液),正式獲得來自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這是其自主研發的一款人源化IgG4抗PD-1單克隆抗體。

2019年可謂是PD-1市場爆發的一年。隨著PD-1產品百澤安上市,國內PD-1/PD-L1市場的「2 4」格局已正式形成,包括2款進口葯:默沙東和BMS的K葯和O葯。而君實、信達、恆瑞、百濟神州則構成國內葯企自主研發PD-1/PD-L1領域內的第一梯隊。

有人歡喜也有人憂。2019年12月29日,綠谷製藥宣告「九期一」(甘露特鈉膠囊)有條件獲批上市,引來各方關注。在此之前,全球已經長達17年沒有相關藥物問世。但重磅新葯「九期一」隨後也面臨著諸多爭議,例如藥理不明確、試驗周期過短、試驗數據存疑、製藥公司在歷史上曾涉嫌誇大宣傳等等。

2019年,國內創新葯領域可謂掀起了獲批上市的熱潮,而上述藥物僅是冰山一角。

港股、科創板領域:

1.微芯生物成為首家科創板上市的創新葯企業

成立於2001年3月的微芯生物,是中國小分子專利創新葯自主研發的標註性企業。3月27日,微芯生物科創板上市申請獲上交所受理。8月12日,微芯生物成為首家科創板上市的創新葯企業。作為科創板新葯新一股,微芯生物上市首日開盤漲幅便超500%,刷新科創板開盤以來的漲幅紀錄。

隨著港股和科創板的接連開放,2019年,有十多家家創新葯企業搶灘登陸國內資本市場。

2.12家在港交所上市的創新葯企,7家破發

2018年,港股准許生物科技企業未盈利便可上市,掀起一番搶灘登陸潮。但對於還處在研發階段的創新葯企而言,產品能否上市以及上市後的商業化表現都懸而未決,相較於一級市場往往願意給出高估值,二級市場的表現則相對謹慎。2019年,在港交所上市的12家企業中有5家上市首日便破發。截至2019年12月17日,仍有7家破發。

國家政策領域:

1.?醫保談判結果公布,多款創新葯迎來大幅度降價

2019年11月28日,國家醫保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關於將2019年談判藥品納入乙類範圍的通知》(醫保發〔2019〕65號),正式公布了談判藥品准入結果。此次談判共涉及150個藥品,包括119個新增談判藥品和31個續約談判藥品。

119個新增談判藥品談成70個,價格平均下降60.7%。新版醫保目錄中標的52種新增西藥中,有41款均來源於諾華、輝瑞等跨國醫藥巨頭,佔比近八成。另外,此次談判覆蓋範圍廣泛,納入多個重磅創新藥品種。如藥王阿達木單抗、PD-1抑製劑信迪利單抗等重磅品種。

2.帶量採購,攪動醫藥市場

2019年1月,國家出台了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試點方案,明確指導思想、目標和操作方法。到了9月,「4 7帶量採購」試點範圍擴大。隨後多省發布相關配套文件,山東、江蘇、江西、安徽、遼寧等地甚至把「4 7」外的產品和耗材引入到帶量採購中,地方版價格戰上演。12月29日,第二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工作正式開展。

2019年的「4 7帶量採購」攪動了整個醫藥市場,讓醫藥市場市值大跌,但通過壓縮仿製葯生存空間,創新葯迎來了分食市場的機會。

第二輪國家集采已於2020年1月17日開標,諸多葯企的命運迎來新變化。與此同時,經歷資本寒冬後的新年第一周,創勝集團、天演葯業和海創葯業相繼發布最新融資進展,可謂鼓舞了葯企開展研發創新的信心。

復星國際聯席總裁、復星醫藥董事長陳啟宇指出,2020年,中國醫藥行業何去何從的懸念已經過去,中國市場開始步入創新葯驅動的新時代,隨之而來,中國醫藥行業做不做創新的懸念也已經過去。

2020年趨勢判斷

趨勢一:PD-1同質化帶來激烈市場競爭

德意志銀行曾預測,PD-1/PD-L1在中國的市場總量(治療所有癌症)在2025年將達到250億元。而這一巨大的市場前景,吸引了眾多企業進場。2019年,國內已經形成「2 4」格局。

現在,第二梯隊已經躍躍欲試。據此前媒體報道,國產隊伍方面,正大天晴、復宏漢霖、海正葯業、基石葯業等十餘家企業目前涉及30餘款PD-1/PD-L1單抗在研。可以預見的是,2020年PD-1/PD-L1單抗市場將面臨激烈競爭。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市場競爭下的優勝劣汰是件好事,但同質化造成的後果依然不容小覷。康寧傑瑞總裁兼董事長徐霆曾指出,以PD-1/PD-L1抗體為例,得到一個抗體不難,但是做成一個抗體新葯很難。因此,如果大家都集中在PD-1/PD-L1這個品種上,對其他品種的原創力會有抑制作用。

趨勢二:中國生物醫藥市場或將位列全球第二

近年來,生物葯憑藉其藥理活性高、特異性強、治療效果好的特點,成為全球醫藥市場的寵兒。而生物大分子葯依然是未來醫藥行業最大的賽道。據媒體公開報道,2018年,全球十大最暢銷葯中,其中有8個都是大分子生物葯,6個單抗全在裡面。

而對於中國而言,智研諮詢報告顯示,2014-2018年,中國生物葯市場規模從1167億元增至2622億元,複合增長率為22.4%,增速遠高於全球水平。

目前,與國產化學創新葯一樣,國產生物葯主要集中於抗腫瘤葯和抗感染藥方向。隨著生物醫藥技術的不斷突破和研發投入的增加,中國生物葯發展勢頭強勁。據IQVIA預計,2020年,我國生物醫藥市場或將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生物醫藥市場。

趨勢三:創新藥物迎來上市潮

2019年,據公開資料統計,中國本土獲批的創新葯共有9款,其中最有名的小分子藥物當屬國產1類創新葯本維莫德和BTK抑製劑澤布替尼。2020年,則預計或將上市十款國產創新葯,皆為小分子葯,數據再創新高。除此之外,跨國葯企正在加快將海外新藥引入中國市場的速度,2020年,多款進口創新葯有望在國內市場獲批上市。

趨勢四:創新葯市場日趨理性

近年來,創新葯領域的投資邏輯已經發生變化,與前幾年看好跟隨性創新不同的是,「差異化」逐漸成為投資方越來越看重的價值優勢。2019年,資本市場遭遇寒冬,創新葯領域亦不例外。

不過,禍福相依,資本寒冬擠壓了創新葯市場的泡沫。君實生物投融資部負責人指出,整個創新葯市場在去年表現比較平淡,但日趨理性。那些本身業務能力強的企業,依然是資本青睞的對象。而那些處於初創期的公司,一旦市場不及預期,市場估值的壓力便是肩頭一座大山,這些企業在融資方面會存在一定難度。

趨勢五:科創板、港股上市依然是創新葯企的需求

金融市場漲漲跌跌,市場環境也如寒來暑往,皆為正常。在外部環境因素不明朗的情況下,預計2020年仍有不少公司會選擇在港股或科創板上市。已經在港股上市的君實生物,目前就正在努力推進科創板上市工作。君實生物投融資部負責人表示希望在2020年上半年完成,此後公司將會是一個A H兩地上市公司。

趨勢六:帶量採購政策倒逼葯企創新並非絕對

2019年,帶量採購的實施,換來的是部分葯價大幅降低。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受益於政策偏向,創新葯的發展無疑更有優勢,會成為接下來藥品研發的重點。

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賀濱指出,帶量採購正在大幅壓縮醫藥市場,使其回歸本身價值。以創新葯急需的資金而言,磐霖資本合伙人唐愛民就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當它傳導到二級市場,醫藥股大跌,普遍往下走。這個影響肯定會傳導到一級市場。創新葯企估值可能會有回落空間。

不過賀濱表示,新的一年,帶量採購的繼續推行,對於葯企的影響是很複雜的,不可一概而論。「帶量採購是個買家壟斷的行為,短期內效果立竿見影:葯價下降,倒逼葯企創新,但這只是一部分。對於一些競標失敗的企業而言,它們其他領域的研發可能會受到打擊。」

2020年,帶量採購將常態化,中國醫藥研發方向也將向創仿結合轉變。諸多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依然是創新葯企業所需要應對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億歐網 的精彩文章:

長三角人工智慧發展聯盟今在上海成立
黑莓與Damon Motorcycles聯合研發電動摩托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