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名人傳,春秋孔子下

中國古代名人傳,春秋孔子下

有一天,衛靈公詢問用兵的陣法。孔子說: 「擺弄禮器的事倒曾聽說過,軍隊作戰的事沒有學過啊。第二天,衛靈公與孔子交談,看到天上飛翔的雁,仰頭注視,神色心思不在孔子身上。孔子於是上路,前往陳國。夏季,衛靈公去世,衛人擁立靈公的孫子輒即位,這就是衛出公。魯哀公即位的第三年,孔子年已六十了。秋季,季桓子病重,坐在輦車上望見魯都的城牆,深深地嘆息道:「昔日這個國家將要興旺了因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不興旺了。回去對他的繼承人季康子說: 「我如果死了,你必定為魯國之相:你擔任魯國之相的話。必須召請仲尼,幾天後, 季康子繼位,季康子打算召請孔子,大夫公之角說:「往日我們的先君任用孔子有始無終,結果被諸侯所嗤笑。如今又要起用他,不能有始有終,這就會再次被諸侯所嗤笑。季康子說:「那召請誰可以呢?公之魚說:「一定要召請冉求。

於是派出使者召請冉求。冉求將要上路,孔子說:「魯人來召冉求,不是小用你,將要大用你啊。這一天,孔子說:「 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的小子志向遠大,文采斐然而有章法,我不知道調教他們的辦法了。子贛知道孔子心想回去,他去送冉求啟程,趁機告誡說:「倘若任用你, 就一定要招聘孔子。冉求離開陳國後,第二年,孔子從陳國遷居蔡國。第二年,孔子從蔡國前往楚國葉縣。葉公詢問為政之道,孔子說:「為政之道在於招徠遠方賢人而安撫身邊百姓。有一天,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的為人,子路沒作回答。孔子聽說此事,說:「仲由, 你為什麼不回答說「他為人呀,學習道理不感疲倦,教誨別人不覺厭煩,發奮努力廢寢忘食,樂於此道而忘卻了憂愁,不知衰老將要到來』。孔子離開葉縣,返回到蔡國。長沮、桀溺兩人在路邊並肩耕田,孔於認為他們是隱士,派子路向他們詢問渡口。長沮說:「那個手中拿著韁繩的人是誰?

子路說:「是孔丘。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 長沮說:「這個人就知道渡口呀! 桀溺對子路說:「你是誰?子路說:「是仲由。」 桀溺說: 「你, 是孔丘的門徒嗎?子路說,「是。桀溺說:「渾渾噩噩, 天下到處是這樣啊,有誰來改變這世道呢?況且與其跟從躲避惡人的士子,哪裡比得上跟從避開整個世道的土子呢!兩人說完仍然耕作不止。子路把他們的話告訴孔子,孔子惆帳地說:「烏獸不可與之同流合群。天下有道的話,我就不必參與改變這世道了。有一天,子路行走,遇到一位肩扛蓧的老人,問: 「你看到我的老師了嗎?老人說:「我忙於播種五穀,沒有閑暇,怎知你夫子是誰?

老人把他的拐杖豎置在一邊 而耘除田中的雜草。子路把老人的話告訴孔子,孔子說:「是個隱士啊。 子路再次前往,老人已經不在了。孔子遷居到蔡國的第三年,吳國軍隊攻伐陳國。楚國出兵援救陳國,駐紮在城父。聽說孔子在陳國、蔡國之間,楚昭王派人聘請孔子。孔子準備前往拜見回禮,陳國、蔡國的大夫謀劃說:「孔子是個賢人, 他所譏刺抨擊的都切中諸侯的弊病。如今他長久滯留在陳國、蔡國之間,眾大夫所作所為都違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國,是大國,派人前來聘請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國起用,我們這些在陳國.蔡國主事的大夫就危險了。於是就共同調發役徒將孔子圍困在野外。孔子沒法行路, 斷絕了糧食。隨從的弟子疲憊不堪,餓得站不起來。但孔子仍講習誦讀,演奏歌唱,傳授詩書禮樂毫不間斷。子路生氣,來見孔子說:「君 子也有困厄嗎?孔子說:「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動搖,小人困厄就胡作非為了。

子貢怒氣發作。孔子說:「賜啊, 你以為我是個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說:「是。 難道不是嗎?孔子說:「不是啊。 我是用一個思想貫穿於全部學說。 孔子知道弟子們有怨恨之心,就召見子路而詢問道:「 《詩》中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疲於奔命在空曠的原野。我們的學說難道有不對的地方嗎?我們為什麼淪落到這個地步?子路說:「猜想我們還沒有達到仁吧!所以別人不信任我們。猜想我們還沒有達到知吧!所以別人不實行我們的學說。孔子說:「有這些緣由嗎! 仲由,我打比方給你聽,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麼還會有伯責,叔齊?假如知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麼還會有王子比千?子路出去,子貢進入見面。

孔子說: 「賜啊,《詩》中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疲於奔命在空曠"的原野。我們的學說難道有不對的地方嗎?我們為什麼淪落到這個地步?子貢說:「 老師的學說極其弘大,所以天下沒有國家能容得下您。老師是否可以稍微降低點標準呢?孔子說:「賜,優秀的農夫善於播種耕耘卻不能保證獲得好收成,優秀的工匠擅長工藝技巧卻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夠修明自己的學說,用法度來規範國家,用道統來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證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學說卻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賜,你的志向太不遠了!子貢出去,顏回入門進見。孔子說:「回啊, 《詩》中說: 『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疲於奔命在空曠的原野。我 們的學說難道有不對的地方嗎?我們為什麼淪落到這個地步?顏回說:「 老師的學說極其弘大,所以天下沒有國家能夠容納。

即使如此,老師推廣而實行它,不被容納怕什麼?正是不被容納,然後才現出君子本色!老師的學說不修明,這是我們的恥辱。老師的學說已經努力修明而不被採用,這是當權者的恥辱。不被容納怕什麼?不被容納然後才現出君子本色!」孔子高興地笑道:「 有道理啊,顏家的孩子!假使你擁有許多財產。我給你當管家。於是孔子派子貢到達楚國。楚昭王興師動眾迎接孔子,孔子然後得以脫身。 楚昭王準備把有戶籍的民社方圓七百里之地封給孔子。楚國令尹子西說:「大王出使諸侯的使者有像子貢這樣的嗎?昭王說:「沒有。 」令尹子西說:「大王的宰輔國相有像顏回這樣的嗎?昭王說,「沒有。令尹子西說:「大王的將帥有像子路這樣的嗎?昭王說:「沒有。令尹子西說:「 大王的各部長官有像宰予這樣的嗎?昭王說:「沒有。令尹子西說:「況且楚國的祖先在周受封時,名號為子男,封地方圓五十里。

如今孔丘祖述三皇五帝的法度,彰明周公、召公的事業,大王倘若任用他,那楚國還怎麼能世世代代擁有堂堂正正方圓幾千里之地呢!周文王在豐京,周武王在鎬京,從只有百里之地的君主最終統一天下。如今孔丘得以佔據封地,有賢能的子弟作為輔佐,這不是楚國的幸福啊。楚昭王於是作罷。當年秋季,楚昭王在城父去世。 楚國狂人接輿唱著歌經過孔子的旁邊,歌詞唱道:「鳳凰啊,鳳凰啊,為什麼道德這樣衰落啊?以往的事已無法挽回,未來的事還可以補救啊!完了完了,當今從政的權貴們岌岌可危了。孔子走下車,打算與他說話。狂人接輿快步離去,孔子沒能與他說話。於是孔子從楚國返回衛國。這年,孔子六十三歲,是魯哀公在位的第六年。第二年,吳國和魯國在增邑會盟,吳國向魯國徵集牲畜豬、牛、馬 羊各百頭。吳國太宰督召見季康子。季康子派子貢前往交涉,然後才得以取消。

孔子說:「魯國,衛國的政治,如同兄弟一樣相似。 這時候,衛國君主輒的父親不能按禮制即位,流亡在外,各國諸侯屢次對此加以指責。而孔子的許多弟子在衛國做官,衛出公輒想請得孔子來治理國政。子路說: 「衛國國君等待您來治理國政,您將先做什麼?」孔子說:定要先做的是端正名分啊!子路說:「有 這樣治理國政的嗎,您迂闊啊!何必去端正名分呢?孔子說:「粗魯啊, 仲由呀!名分不正的話,言語就不順當言語不順當,事情就不成功,事情不成功,禮樂就不振興,禮樂不振興,刑罰就不準確,刑罰不準確,百姓就會感到無所措手足了。君子做事必須符合名分,言語必須可以實行。君子對於自己的言語,只求一點都不馬虎罷了。

第二年,冄有為季氏統率軍隊,和齊國的軍隊在郎邑作戰,打敗了齊軍。季康子問冄有:「您在帶兵打仗上的才能,是學習得到的,還是天生就有呢?冄有說:「是從孔子那裡學來的。」季康子問:「孔子是個怎樣的人呢?冄有回答說:「任用他要與名分相合;在百姓中宣揚他,連鬼神也不會對他不滿。像我學到的這些用兵之道,即使能得到子千社的封賞,老師也不會貪圖這樣的利益。」季康子說:「我想要召請孔子 ,可以嗎?冄有回答說:「想要召請他,就不要像對待小人那樣限制他,那樣就可以了。衛國的孔文子打算領兵攻打大夫太叔,向孔子詢問計策。孔子推說自已並不知道,退出來後就吩咐備好車馬立即離開,說:「鳥兒能選擇在哪棵樹上棲息,樹木怎麼可以選擇鳥兒呢!孔文子堅決地挽留他。當時正趕上季康子驅逐公華、公賓、公林,帶著禮物來迎接孔子,孔子就返回了魯國。孔子從魯國離開一共有十四年,然後才回到魯國。

魯哀公向孔子詢問施政的方法,孔子回答說:「為政之道的關鍵在於選擇臣子。季康子向孔子詢問施政的方法,孔子說:「舉薦正直的人,安置在那些心術不正的人之上,心術不正的人就會變得正直。季康子對盜賊十分憂慮,孔子說:「只要您沒有貪慾,即使獎賞他們,他們都不會偷竊。然而魯國最終還是沒能任用孔子,孔子也不謀求官位。孔子所處的時期,周王室衰微,禮樂崩壞,《詩》和《書》都已殘缺。孔子追尋夏、商、周三代的禮制,敘列《書傳》,向上記錄到唐堯、虞舜之際,向下記錄到秦穆公,按著次序編排這其間的歷史事件。他說:「夏代的禮制我能夠說出來,但杞國並未留下足夠的文獻來證明我的說法。殷商的禮制我能說出來,但宋國並未留下足夠的文獻能夠證明我的說法。如果文獻充足,我就可以運用文獻來證明這些禮制了。孔子在審視了殷商與夏朝禮制增損變化的情況後,說:「即使是百世之後的情況,也是能夠知道的,延襲不變的是精神本體,增損改變的是文采儀節。

周朝的禮制借鑒夏、商兩代,文采是多麼豐富多彩啊!我認同周禮。因此《書傳》和《禮記》都是由孔子整理編輯的。孔子對魯國的樂官說:「樂曲的演奏過程是能夠知道的。初始演奏時,聲音齊全配合十分妥帖,接著音樂展開變得和諧而清晰,樂聲持續不斷,一直到一部樂曲演奏完成。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回魯國,之後詩樂得以訂正,《雅》和《頌》的每篇每章都在它應在的地方。 古時的《詩》共有三千多篇,到孔子時,刪去其中的重複之處,選取那些能夠用在禮義教化方面的,向上採用商朝的始祖契、周朝的始祖后稷之事,中間論述殷商、周朝的興盛,一直到周幽王與周厲王的過失,從男女夫婦的關係以及愛情的詩篇開始。

因此說「《關雎》篇是《國風》的第一篇,《鹿鳴》篇是《小雅》的第一篇,《文王》篇是《大雅》的第一篇,《清廟》篇是《頌》的第一篇。《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孔子都配樂彈唱,以使其能與韶武雅頌的聲情精神相合。禮樂制度從此才得以記述,並以此來完備治國施政之道,修成六藝。孔子晚年喜歡讀《易》,編寫了《彖辭》《繫辭》《象辭》《說卦》《文言》五種注釋的書。他讀《易》,編竹簡的皮繩都被磨斷了三次。他說:「再多讓我活幾年,要真的這樣,我對《易》的文辭與義理都能掌很透徹了。孔子從詩、書、禮、樂四個方面來教導弟子,跟隨他學習的弟子大約有三千人,兼通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技藝的共有七十二人。

像顏濁鄒這樣略從孔子受過業的,也有不少。 孔子從四個方面教導弟子:文采辭令、社會實踐、忠恕之道及遵守信用。令弟子斷絕四種毛病:不憑空臆測、不武斷抉擇、不固執已見、不自以為是。需要尤其謹慎的有:祭祀前的齋戒、戰爭、疾病。孔子極少將利益和天命、仁德放在一起談論。弟子要是沒到有疑難且無法弄懂的焦灼之時,孔子不會啟發他。要是不能舉一反三,孔子也不再教授了。孔子在自己的家鄉,溫和謙遜,好像是個不善言談之人。他在宗廟與朝廷之上,談論問題都明辨而條理明晰,只是態度依然恭謹。上朝時,孔子和上大夫談話,態度中正而不卑不亢;和下大夫談話,態度則和樂悅而親切。孔子進入國君的宮門時,低著頭,彎著腰,非常恭敬;進來後,小步地快速前行,十分恭敬。國君召他來接待貴賓,他的表情十分莊重。

國君有命要召見他,不等車輛備好,他就起身出發了。 魚不新鮮,肉變腐敗,割肉不符合規定,孔子不會吃。坐席擺放得不合規矩,孔子不會坐。在處於喪事中的人身旁吃飯,孔子從未吃飽過。在這幾天里哭泣過,就不會再唱歌。看到穿著喪服的人和盲人,即使是個小孩子,孔子也一定會改變神色以示同情。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可以當我老師的。又說,品德得不到修明,學業得不到講習,聽到正義的道理卻不能施行,缺點和錯誤沒能得以改正,這都是我所憂慮的。

要求別人唱歌,要是唱得好,就請他再唱一遍,然後自己跟著他一起唱。孔子不談論和怪異、暴力、悖亂、鬼神有關的話題。子貢說:「老師傳授給我們的文獻方面的文辭知識,是能夠聽到而得知的。老師教導我們的和天道與天性有關的言論,是不能夠聽到並知曉的。顏淵讚歎說:「老師的學說,越是抬頭仰望,越覺得崇高;越是去鑽研,就越能體會到其中的堅實與深厚。看到它就在前方,忽然又跑到後面。老師善於有條理有計劃地誘導人,用文獻典籍來豐富我們的知識,用禮儀規範來約束我們的言行,即使想停止學習都不能做到。已然竭盡了我所有的才力,似乎能在社會中獨立了,但是想要再前進一步,卻不知如何著手了。達巷那個地方的人說:「偉大啊!孔子,博學卻並未因為某項專長而出名。孔子聽說了這話,說:「我有什麼專長呢?駕車嗎?射箭嗎?我還是擅長駕車吧。牢說:「老師曾說過『沒能得到任用,這才學會了這麼多技藝』。

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春季,孔子到大野狩獵。叔孫氏的車夫鑰商抓到一頭罕見的野獸,認為這是不祥的徵兆。孔子看了看野獸,說:「這是只麒麟。狩獵的人就把野獸帶走了。孔子說:「黃河並未出現神龍背負的八卦圖,洛水並未出現神龜背負的洛書,我已經沒希望了!顏淵去世,孔子說:「上天這是要我的命啊!等到西行前去狩獵時發現麒麟,孔子說:「我的學說已經山窮水盡了啊!深深地長 嘆著說:「沒有人能理解我呀!子貢說:「為什麼說沒有人理解老師 呢?孔子說:「我不抱怨上天,也不歸咎於世人,下學人間世事,上達天理命運,能理解我的恐怕只有上天了吧!孔子說:「不屈從自己的志向,不侮辱自己的身體,只有伯夷、叔齊做到了吧!」

又說「柳下惠、少連屈降自己的志向,侮辱自己的身譯 體。又說「虞仲、夷逸避世歸隱,直言世務,行事符合清廉高潔的標準,自我廢棄也算權宜得當。又說「我就和這些人不同,沒什麼是絕對可以的,也沒什麼是絕對不可以的。孔子說:「不行,不行,君子擔心的就是死後得不到後人的稱道。我的學說不能推行,我要把什麼留給後世之人呢?就這樣孔子根據魯國的歷史文獻編撰了《春秋》,上自魯隱公,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記錄了十二個國君。《春秋》以魯國為綱領,以周王室為正統,以殷朝為借鑒,融會貫通三代的經驗教訓。文辭簡約自然而旨意宏大深遠。因此吳國和楚國的國君自稱為「王」,而《春秋》貶稱他們為;子」;踐土之會其實是晉侯召周天子前往的,而《春秋》隱諱地說「天王在河陽狩獵。推究此類的法則以作為衡量當世人所作所為的標準。這樣貶斥責備的大義,等待後代以仁德治國的君王加以推廣利用。

《春秋》的大義得以貫徹和執行,那麼天下的亂臣賊子就非常害怕了。孔子擔任官職時審案,文辭上如果有需要和別人商量的,從不肯擅專獨行。到了他編撰《春秋》時,認為該記錄下來的就記錄下來,該刪減的就刪減,即使像子夏這樣的長於文採的弟子都不能改動一字一詞。弟子們聽孔子講《春秋》時,孔子說:「後世要了解我孔丘,需要憑藉《春秋》,而要責怪我孔丘,也要憑藉《春秋》。第二年,子路在衛國死去。孔子生病了,子貢前來謁見。孔子剛好拄著拐杖在門前徘徊閑步,說:「賜,你怎麼來得這麼晚啊?孔子因世 而嘆息,唱道:「泰山就這樣崩壞了啊!樑柱就這樣折斷了啊!哲人就 這樣凋零了啊!就這樣落下淚來。

孔子對子貢說:「天下失去常道已經很長時間了,沒有人可以遵循我的學說。夏朝人死後在東階上停棺,周朝人死後在西階上停棺,商朝人死後在正堂的兩柱之間停棺。昨天夜裡我夢到自己坐在正廳的兩柱之間受人祭奠, 我的始祖是殷商之人。七天後,孔子去世。 享年七十三,在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的四月己丑日去世。魯哀公為孔子作的悼詞中說:「上天並不體恤我,不肯將這垂垂老者給我留下,讓他拋下我,害我孤零零一人在位,孤獨無依,痛苦不堪。啊呀!多麼悲痛啊!尼父,我自己不能樹立法度了。子貢說:「君主他不能在魯國得到善終吧!老師的話是說:『禮制喪失了,世道就會混亂;名分失去了,就會出現過失。失去了志向就能導致昏亂,沒有了分寸就會出現過錯。生前得不到重用,死後才來撰文悼念,這是不符合禮制的。

身為諸侯卻稱『我一人』,這是不符合名分的。孔子死後被葬在魯城以北的泗水岸邊,弟子們都為孔子服心喪三 年。三年的心喪結束,弟子們互相告別著離開,都哭了,每個人依舊非常傷心,有的弟子就又留了下來。只有子貢一人在墓地旁邊蓋了間屋子,一共待了六年,然後離開。弟子和魯國人搬到墓地旁居住的有一百多家,因而這個地方就被命名為孔里。魯地世代相傳,每年按時對孔子的墳墓進行祭祀,而儒者們講習禮儀、鄉飲酒禮、比射儀式也會來到孔 子的墓地舉行。孔子的墓地大小為一頃。孔子舊時居住的堂屋及弟子所住的房舍,後世將其改成了廟,收藏孔子生前的衣冠、琴、車輛、書籍,一直到漢朝,歷經二百多年都沒有廢棄。高皇帝路過魯地,以牛、 豬、羊三牲搭配的太牢之禮祭祀孔子。諸侯卿相來到這裡,常要先去孔子墓祭拜後才正式就職任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孔子 的精彩文章:

孔子不信鬼神?這個問題,很多學者都理解錯了
走進三孔景區:開啟傳統文化浸染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