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為何薄皮的犀牛坦克殲擊車會得到元首的認可,只因為它的這一特性

為何薄皮的犀牛坦克殲擊車會得到元首的認可,只因為它的這一特性

犀牛坦克殲擊車作為二戰德軍裝備的主力重型反坦克武器,在元首的「猛獸動物園」中意外的是一個薄皮大餡的裝甲武器。那麼衷愛重甲強炮的元首為什麼會批准犀牛項目呢?原因既有德軍的實際需求,也有犀牛本身的優點。

德軍急需的武器裝備

犀牛坦克殲擊車出現的時間節點很有意思,在1942年早些時候,一款基於 III/IV底盤的自行反坦克炮就出現了,它被命名為大黃蜂,注意不是黃蜂自行火炮;經過修改,原車的車體被適當加長,發動機也被移至中間位置,這都是為了安裝更重的反坦克炮。

到10月,自行反坦克炮的方案被提交給元首,展示了模型。對這種只能抵禦輕武器和炮彈破片攻擊的武器,元首意外的很快就批准生產,並且他希望能夠在次年5月投入量產。

為何元首會如此痛快地拍板呢?看看當時德軍的戰事就能夠知曉了。德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時,整體上的順利並沒有蒙蔽將軍們的眼睛,他們清楚地認識到蘇軍KV系列坦克和T-34坦克的優勢,也就是著名的「T-34危機」。

儘管德軍已經有了「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重型坦克的計劃,但是這兩款坦克一時半會兒難以形成足夠的戰鬥力,前線駕駛著三號、四號坦克的德軍裝甲兵需要一款機動的重型反坦克裝備以解燃眉之急,情況緊急以至於可以忽略防護力的不足。事實證明這個決策還是很正確的,這些薄皮的犀牛確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優點和缺點一樣突出的犀牛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不同於SU-100等坦克殲擊車,因為它幾乎難以承擔主動攻擊任務,這一切都是因為它那太過於薄弱的防護能力。為了簡化生產,犀牛就是在裝甲底盤上安裝一門PaK43型88毫米炮,再在四周用螺栓固定10~30毫米的鋼板形成半開放式的戰鬥室。之所以選擇螺栓固定,是為了方便拆除掉保養、維修發動機,當然也有一些採用焊接結構。

如此薄弱的裝甲,連蘇軍大量裝備的單兵反坦克槍,都能在300~500米距離上有很高的擊穿率,而其他的如45、76.2毫米火炮,則完全能在正常交戰距離對犀牛一發入魂。

德軍裝甲兵當然清楚犀牛的弱點,因此並不用它作為主動攻擊的先鋒,而是作為防守力量或者第二梯隊裝甲力量,用於穩固陣線。這時候犀牛那門88毫米火炮的優勢就可以發揮出來了。

PaK43型88毫米炮在二戰期間幾乎可以擊穿盟軍所有大量列裝的坦克型號,在發射鎢芯穿甲彈時,2000米距離上有184毫米均質鋼裝甲的擊穿能力,再加上蔡司系列光學設備的精良,犀牛的遠距離打擊能力比一般盟軍坦克要優秀得多,經常在遠距離擊毀T-34中型坦克,甚至連美軍新服役的M-26重型坦克也沒能倖免,曾有一輛倒霉的T-34連發動機都被炮彈直接從車體里轟出去,離開「身體」5米遠。

有了一門利炮,犀牛還有一個優點就是火炮布置高。在常規作戰中這種結構並不實用,但是犀牛往往執行防禦作戰,較高的火炮布置意味著成員可以構築防禦陣地直接將大部分車體遮擋,只露出頭上的火炮進行隱蔽的攻擊,這種間接提高隱蔽係數的構造如果再加上灌木叢之類的輔助,實在是難以及時發現。

犀牛還有一個讓裝甲兵很喜歡的配置,那就是從發動機引申出一根管子,可以把發動機的熱氣導入戰鬥室,讓成員暖烘烘的,在冬季作戰中這可是難得的「空調」。

奮戰到最後的犀牛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作為二戰中期投入的武器裝備,總產量約500輛。首次參戰就是庫爾斯克大會戰,依靠射程優勢佔盡了上風,之後大部分犀牛都在東線戰場服役。

儘管後期德軍加強了三號突擊炮等裝備,更多的黑豹等新式坦克也服役,但是犀牛並沒有退出一線,而是用自己擅長防禦戰的特點在每一道防禦線上一次又一次的重創盟軍,雖然德軍整體處於劣勢在步步後退,反而為犀牛創造了發揮的空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犀牛逐步老化,在德國投降的前夕,缺少武器裝備的德軍還是把老邁的犀牛用在第一線,為德軍提供寶貴的反坦克火力,直到戰損或者被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書戰史 的精彩文章:

美國先進的黑鳥偵察機都退役了,為何更落後的U2仍在服役?
國產第一代直升機直5,用木頭做旋翼,總理曾多次乘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