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如何找回攝影最初的夢想?

如何找回攝影最初的夢想?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對於富士並不感冒。我的攝影入門是從佳能開始的,後來是上了大法的船。我對它們都很滿意,前者讓我獲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而後者是我現在工作室常用的機器,甚至是從 a6 系列到 a7 系列多台全覆蓋。

但我還是在富士發布 X-Pro3 以後毫不猶豫地入手了一台,我帶著它去了一次日本並進行了一次完整的旅拍,回來以後也在不同的場景中嘗試了大量的拍攝。

我可以肯定地說,我很喜歡它。

鈦金屬

我還是喜歡 X-Pro3 的造型,好看與不好看可能是因人而異,但是不得不說,它真的很獨特。

當然 X-Pro3 的重頭戲自然是「鈦金屬」。在官網上,富士花了很多筆墨來形容這塊金屬材質的特別之處。我們先拋開這些非常專業的術語,而是從這些天我實際的感受來說說。

首先是顏色上,這一次富士一共提供了三種顏色,分別是黑色、鈦金灰、鈦金。黑色是經典,要說的是這個鈦金灰和鈦金。從字面上可能會讓很多人產生疑惑,但是鈦金灰翻譯過來就是「灰色」,鈦金就是「金色」。而這兩款和黑色最大的區別就是採用了一種叫 Duratect 的塗層技術,這種技術可以大大提高機身的強度。我自己是直接選擇了鈦金灰,因為在我看來,整體機身更加協調耐看,而且也更加低調。

在上手的那一刻,你的確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官方所宣傳的質感。首先是摸上去的手感十分軟,這種軟是一種金屬特有的軟。我自己不是一個十分愛惜器材的人,所以幾乎就直接把相機和背包里的雜物放到一起。拍攝過程中,也有幾次意外的磕碰情況,甚至有一次直接撞到了金屬欄杆上(當時我拿到機器還沒超過24小時,感覺呼吸都停住了)。

但即使如此,到現在機身頂部還是沒有任何劃痕。不僅僅是劃痕的問題,這款機器的機身握起來就非常踏實,你很清楚這是一款你可以帶到任何時候、任何地點的機器,它的全天候設計可以讓你放心地肆意拍攝。

但可能因為是特殊塗層的原因,讓鈦金灰的頂部基本上成了指紋收集器,也不僅僅是指紋,就是任何的污漬都變的非常明顯。一開始我拍攝一段時間還會清理一下,但是現在已經放棄了。這讓你的相機,每一次使用的時候都有一種飽經風霜的感覺。尤其是幾個撥輪附近,很容易出現一圈污漬,如果不特意清理就會一直存在。

當然,說到撥輪就正好來說說這款相機的按鍵和操控。其中最常用的快門速度和感光值二合一撥輪手感十足,無論是調整快門速度還是通過「提拉」的方式調整感光值都很自如。不過因為我自己本身已經習慣了 A 檔的原因,所以快門速度其實很少調整。快門的設計也很富士,咔噠一聲非常享受,而你每一次按快門都能明顯地感受到「一種機械感」。

快門旁邊還有一個自定義按鈕,我設置為白平衡,這樣一來機身頂部基本上就可以快速調整我所有的參數。所以總體來看,如果讓我給 XPRO3 的操控給一個總結就是「爽」,要是你再配上一個底部的手柄,那麼就是「更爽」。

說回外觀。

除了頂部的鈦金屬以外,相機主題是一種「凹凸」的質感設計,在加上背面隱藏起的顯示屏幕,如果不告訴你這是一台數碼相機,你一定會覺得這就是一台徹徹底底的膠片機。這種傳統和現代的奇妙化學反應,我還是真的吃這一套。我工作室的檯子上,從來不放相機,但是自從有了 X-Pro3,不用的時候我一定會擺放在工作台上。有的時候看幾眼,你都會有想拿起來出去拍一拍的衝動。

這可能就是「顏值的力量」。

側邊的窗

是的,這是一台旁軸相機,但也不完全是。

為了照顧更多的讀者,我在這裡首先簡單地科普一下關於「旁軸相機」。目前我們使用的大多數數碼相機取景光路本身就是拍攝光路,而旁軸相機的取景光路是在拍攝光路的一側,所以實際上我們看到的場景範圍和實際拍攝的場景範圍有偏差。因此,基本上旁軸相機的取景框里會有一些框線來告訴你正確的取景範圍。而且這個範圍,隨著拍攝事物的遠近還會產生變化。

就拿 X-Pro3 來說,取景器在鏡頭的一側。但最有趣的還不止於此,X-Pro3 的取景器並不是單純的「光學」取景器,或者說不僅僅是一個「觀察的小窗口」,它還可以變為一個「正常的電子取景器」。

在這個微單橫行的時代,很多人對於電子取景器已經再熟悉不過。當然,如果你覺得這就是這個取景框的全部,就太小瞧它了。在你使用光學取景時,在取景框的右下角還可以有一個「輔助對焦屏」協助你手動對焦,這聽起來有點像裂相對焦屏。

有一說一,這對於第一次使用旁軸相機的我來說,感受非常奇妙。

首先我非常享受旁軸的光學取景。當然,其實我也很難明確地說出我喜歡的是「旁軸」還是「光學」,畢竟我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使用過傳統的單反。能在取景框中看到真實世界的光線還是能夠令人感受到踏實。至於旁軸體驗,我認為街頭攝影師可能更有發言權,畢竟他們的「信仰」就是旁軸。

的確,這款機器的旁軸就是為街頭攝影而生的。街頭攝影的要義基本上就是決定性瞬間,但是決定性瞬間很多時候需要伴隨著運氣。而普通攝影的取景框往往恰好降低了這種運氣。因為我們在取景拍攝時過於依賴取景器,而取景器歸根到底只能給我們一部分視野,而視野之外的內容便被隔離。

所以旁軸相機恰好解決了這個問題。一方面由於旁軸取景框在相機的左側,所以當我們在使用右眼取景時,左眼依然可以很好地觀察周邊的環境。而即使是用來取景的右眼,畫面中依舊有非常廣闊的視野。而拍攝範圍僅僅是廣闊視野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很多時候甚至可以看到景物和人物之間的運動關係,因此也就有了旁軸相機針對於正常相機最重要的一個優勢:

預判。

而正是這種預判的存在,給了街頭攝影更多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也許僅僅是多了一點運氣,但很多時候你覺得自己的作品不夠好,恰巧可能就是因為缺少了這樣一種運氣。

我承認我偏心地喜歡 X-Pro3 的光學取景框,甚至很多時候可以用這個取景框看許久而不拍攝。它很大,而且足夠亮。但這並不意味著電子取景沒有意義。

恰恰相反,在我使用過程中,電子取景的使用頻率也很高。因為相信當你覺得自己拍攝到一張很棒的照片的時候,一定會忍不住要查看一番,這個時候就需要電子取景器出場。不過這裡你可能會覺得有點小奇怪,不過先不著急,暫且作為一個伏筆。當然,光線暗的時候取景器也很重要。畢竟自然光看不到的時候,相機還是能夠幫我們看到的。

也正是這兩個原因,讓我使用光學取景器和電子取景器的比例幾乎能夠做到一半一半。

對了,因為是旁軸,所以即使蓋住鏡頭蓋,你依然可以看到外面的景物(因為鏡頭蓋遮住的是拍攝光路)。反過來,很多時候你興奮地拿起相機準備拍攝的時候,模特會看見一個連鏡頭蓋都沒摘的攝影師張牙舞爪地按快門,而你自己卻沒有發現。

膠片復興

我接觸過的第一台富士相機是 XA-3,在我使用了一段時間以後,很不責任地認為「富士的膠片色」不過如此。所以在拍之前,我並沒有對所謂的膠片色抱有任何的期待,畢竟不過就是一個「濾鏡前置」。直到我到日本第一天早上在吃早餐的時候,在民宿里簡單地拍攝了幾張:

以上照片全部都是原圖直出,沒有經過任何的色彩甚至是曝光調整。

人像攝影有幾根紅線,其中人臉的膚色就是一根。如果你是一個習慣使用濾鏡的攝影師就會發現濾鏡其實在人像攝影中非常難使用,因為大多數濾鏡很容易讓人物的膚色嚴重偏色。但在上述的幾張照片中,人物的膚色還原得非常好,用「領導」的話來說,每一張皮膚的狀態:

「都是可以直接發朋友圈,不需要美顏。」

這絕對是對相機人像膚色還原能力的最高讚賞。當然,不僅僅是膚色,環境里的其它顏色也表現力十足。因為是一個典型的日式家庭,所以房屋的結構都是木質,膠片的暖色調非常適合。整體顏色非常飽滿,再配合上有方向感的光線,讓整一組照片都有好的質感。

當然,這一次富士主打的顏色並不是 ClASSIC CHROME,而是 Classic Neg.(經典負片)。而且 Classic Neg. 還有著不同的反差選擇,有適合人像反差較小的,也有適合街拍反差較大的。

但無論是哪一種拍攝出來的顏色,在我看來還是依然有一些重。基本上只要是人物的皮膚沒有充足的光源,就會黑很多。

但如果要是能夠保證充足的光線,那麼則截然不同,比如我在柯南小鎮的車站拍攝的這幾張。當時在拍攝的時候,其實時間非常的緊張,因為車很快就要來。車站裡光源其實非常複雜,不僅有頂部光源,還有周圍的一些點狀光源,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室外進來的光線。

當時為了平衡這種光線,我決定使用閃光燈壓一下,所以在這個場景中,我全部都用了閃光燈補了膚色。

沒想到,效果出人意料的好。

其中,這一張也是我在這次日本旅拍中最喜歡的一張人像。Classic Neg. 強烈的色彩風格成了作品出彩的地方。類似這樣的色彩風格如果使用其它相機需要在後期過程中盡心儘力地進行色彩調整才能夠獲得。但現在只要按下快門就可以,根本不需要任何修改。

但這不是最重要的,因為畢竟如果你是一個後期高手,想要模擬出這樣的顏色並不難。但其實這種膠片色的根本要義是在「拍攝過程中」。當我到一個新的拍攝場景時,你的拍攝質量很大程度上可能取決於你一開始拍攝的幾張圖。如果你發現拍攝出來的照片很好看,很出彩,就會極大地提高你的拍攝慾望。

在柯南車站本來覺得就是隨便拍一下,但是在第一張照片出來以後,Classic Neg. 的膠片顏色真的毒到我,於是我開始更加積極地尋找場景,這才有了最後喜歡的幾張照片。

而這些並不能反映在照片的結果里,只有你真正感受以後才能獲得。所以你如果沒有真正地使用這台相機感受過這種膠片色的魅力,就不要輕易地下結論說「不過是一個濾鏡」。

坦率地說,今天的膠片復興,本質上是人類對於「復古」本身的迷戀,畢竟現在已經開始「CCD」復興。但你不得不承認,這些經過時間挑選的顏色,還真的最適合記錄時間。

對了,可能你會擔心隨著時間你對這種顏色會失去興趣。沒關係,拍攝的時候設置為「Raw JPG」,Raw 以後慢慢折騰吧。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要說這一代 X-Pro3 爭議最大的地方就要數這個顯示屏。在使用之前,其實我對於這塊顯示屏並沒有特別的感覺。畢竟這些年來,基本上已經被索尼的顯示屏弄的沒有脾氣了。但你肯定已經注意到,在這一章節,使用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來作為小標題。

斯德哥爾摩綜合征,是指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會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這是我使用富士的 XPro 3 以後腦海里的第一個詞,毫不誇張。

首先,我的確是受害者。

對於 X-Pro3 這塊顯示屏,我已經找不到一個恰當的形容詞,倒是在東北話里我找到一個非常形象生動的比喻——「格路」。前面我們提到了膠片復興,也提到了膠片顏色,但富士覺得這還不夠「純粹」。

在傳統的膠片攝影里,攝影師在拍攝照片以後是沒有辦法立刻查看照片的,需要回到暗房以後才能看到。而這種期待的心情,在今天也被很多迷戀膠片攝影的受眾所熱捧,成為膠片攝影的重要一環。

於是,富士為了還原這種感受,便讓顯示屏設計為「內折」。也就是說,當你在拍攝結束以後想要查看照片的話,需要放下相機,然後翻開顯示屏才能看到。如果你是那種每拍一次就需要確認一次的攝影師,那麼你會「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折磨」。尤其是我自己用這台相機拍了不少室內人像,對這一點感受頗深。

當然,有人可能會說,你不折回去不就好了。是的,天真的我也覺得這是一個解決方案,但是在這種翻折狀態下,相機的拍攝空間和角度很受限。

但即使如此,我還是要說,我愛這個翻折屏。

富士給這種內折找了一個非常好的理由,在顯示屏的背面加了一個小的顯示屏。這個顯示屏是彩色電子墨水屏。對,就是 Kindle 的那個墨水屏的彩色版。這塊小屏幕的最大作用就是「還原膠片機背後的信息貼紙」。當時為了能夠讓攝影師記住機身里的膠捲信息,比如感光值,很多膠片機背部都有有一個塞片紙的小窗口。而富士讓這一切更加的「現代化」,當你在機器上切換不同的膠片顏色時,這塊屏幕就會顯示不同的膠片信息。

是真的純粹,就憑這一點,X-Pro3 就稱得上是最「文(Zhuang)藝(Bi)」相機。我還真的就吃這一套,每一次拍攝,在副屏上切換膠片的時候,你第一次感受到原來科技和復古之間有著如此微妙的聯繫。如果說富士的膠片色是一種結果模擬,那麼這塊副屏就是一種過程模擬。

拍攝過程痛苦嗎?是很痛苦,但是膠片攝影本身不就是如此痛苦。所以後來漸漸地逼迫我,已經開始減少拍攝之後查看的習慣。如果真的很需要確認,那就直接取景器確認。這就是為什麼我前面說,還是會經常用到電子取景器的原因。

當然,還有一點值得一提。這樣的內折方式也讓攝影師可以腰平取景。是的,就是像哈蘇一樣的腰屏取景(這聽起來,好像很賺的樣子)。這樣的取景角度,對於今天已經習慣了眼平取景的我們,還是有著視角上的幫助。

你看,這就是我為什麼說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因為這個內折取景器真的「犯罪」,但我就是喜歡它。

難以理解

如果看了前面的內容,你已經對這款機器上頭,那麼這裡就是負責一些冷水工作。在這個段落,我要「控訴」這台相機一些我使用過程中不滿的地方。

首先,這是一部 APS-C 相機,但是它的價格是 14490 元。如果配合上一隻不錯的鏡頭,全部下來的價格至少是 17000 ,而從目前上一代的價格來看,這款相機和保值也沒有什麼直接關係。不過,我並不是要抱怨這款相機貴。因為畢竟「鈦金屬」 「旁軸」 「膠片色」讓這一切還是物有所值。

但我要說的是,這麼貴的相機竟然只有一塊電池。可以,一塊電池也不是不行,用戶自己購買備用電池不是不行。而且從實際使用的經驗來看,一整天高強度的拍攝兩塊電池足夠。談不上好,但也不至於說壞。可最難以讓人接受的是,這款機器竟然:

「不帶充電器。」

也就是說,每一次充電不僅僅要用數據線連接相機充,而如果你買了備用電池,還需要充好以後替換進去繼續充電。所以基本上你想要擁有舒服的使用體驗,至少還要自己購買一個充電器,而正版充電器的價格肯定不能說便宜。當然,我知道這些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但是我 14490 的 APS-C 都買了,還會在意一個充電器么。

不過,還有一個安慰就是,好在介面是 USB-C 的,現在這個介面的線還是蠻好找,旅行也不用多帶一根。

如果上面這個問題錢還能解決,那麼接下來要說的這個問題就不是錢可以解決的。

取景框神秘消失事件。

如果機器在待機狀態下重啟,或者是電子取景器變為光學取景器的時候,取景框線會有一定幾率消失的情況。這就意味著旁軸光學取景根本沒有辦法拍攝,因為你根本不知道邊界在哪裡,這個時候你就需要重啟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在我看來是一個非常嚴重的 Bug,所以希望富士可以在接下來一段時間裡能夠快速推出固件來解決這個問題。

攝影最初的夢想

話說回來,我購買這台機器最重要的原因是 12 月份計劃和「領導」一起去日本旅行,這已經不是我們第一次去日本了。在規划行程前的器材時,工作室里有非常多的選擇。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對這些器材有著一種本能的「反感」。其實我也很清楚這種「反感」的緣由,因為我和這些器材太熟悉了。每一天他們都陪伴著我工作,所以這已經讓我產生一種條件反射,拿起這些機器就感覺像在工作。

但仔細想想,我一開始拿起相機的原因並不如此。

我一開始是為了給「領導」拍攝好看的照片開始學攝影,於是就喜歡上了攝影,那個時候最大的快樂就是沒事拿著相機到處走走。後來自己的工作跟攝影發生了很大的聯繫,雖然不是一個全職攝影師,但是工作基本上是離不開相機的。慢慢的,我發現我提起攝影,更多的是工作。

可我累了,我想拍一些我想拍,以及想要追逐的東西。

你要問我,X-Pro3 適合什麼人,我會回答那些出沒在街頭的攝影師,以及那些拍照成為工作的日常,但心裡還藏著攝影最初夢想的「攝影師們」。

那是最美好的東西呀。

哦,對了,富士南波灣。

作者 |??@Derrick Zhang

編輯 | Nicol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數字尾巴 的精彩文章:

廢青寫實錄:香水化作誰被我終身佔據
華米科技 CES 齊發多款新品:手錶、耳機之外,還有跑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