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新冠病毒是個「大反派」?不一定!世界上有2種病毒,竟然被人類用來治病

新冠病毒是個「大反派」?不一定!世界上有2種病毒,竟然被人類用來治病

在這個新冠病毒肆虐的日子裡,我們對病毒恐怕沒有什麼好印象,很自然地認為它就是個徹底的「大反派」。

不過,這個「大反派」就沒有任何用處和優點了嗎?那可不一定!

老:存在時間遠遠早於人類的一種生物

病毒有一個古老而龐大的家族,它們在至少 1.5 億年前,就已經在地球上撒歡了。

而此時,人類的祖先連細胞都還沒醞釀出來。

人類從黑猩猩進化成人的歷史,大概不超過 20 萬年,在活了 1.5 億年的病毒面前,我們是沒見過世面的小寶寶。

為了適應地球的生存環境,病毒早已進化出最簡單的結構,它們的一生只有一個目的,就是不停地「生娃」(醫學上稱為複製)。

但也由於它們的結構簡單,所以「生娃」這件事,它們需要「借宿」於其他物種的細胞才能實現。

此時,病毒借宿的對象,叫做「宿主」。

在 WHO《國際衛生條例 2005(IHR)》中,將「宿主」定義為傳染性病原體通常寄居的動物、植物或物質。

比如病毒將人類作為宿主時,它們會通過各種方式進入我們的細胞,在搶奪資源、繁殖自己的同時,引發疾病。

在人類與病毒的鬥爭中,人類時不時會處於下風,主要因為病毒有以下特性:

病毒自己複製出來的「孩子」,可能和母親「長得不一樣」,這種現象在醫學上稱為「變異」。

由於變異,人類千辛萬苦研究出來的抗病毒藥物或疫苗,就存在著失效的可能性。

目前,人類針對細菌研究出了抗生素,這是由於細菌有細胞壁這個結構,沒有細胞壁限制的細菌,會充分自我膨脹,爆裂而亡。

抗生素的作用原理就是破壞這個細胞壁。

但是,病毒沒有細胞壁,所以抗菌藥物對病毒無效

對於病毒,人類更多時候只能依靠自己的免疫系統,靠著體內強大的免疫部隊,把這些病毒一一清除出去。

新:促進人類的生存、進化

任何事物都是相對性的。

雖然病毒給我們人類帶來了無數的疾病和死亡,但是它們也並非一無是處。它們還有著以下的一些「閃光點」。

第一、促進物種進化

有些 DNA 病毒能把基因整合到「宿主」(比如人類、動物)的基因中,形成了宿主的一部分。

這部分基因的功能還不明確,但是從進化學的角度看,不一定是壞事。

有說法認為,我們與黑猩猩有 5% 差別的基因,可能部分來源於我們和黑猩猩在進化過程中,感染的病毒不一樣。

第二、完善免疫系統

人體遭受病毒入侵,在一次次地把病毒清除出去的過程,人類的免疫系統也在不斷地健全。

舉個例子,免疫系統有「記憶能力」,會對感染的病原體形成免疫記憶,如果下次遇到相同的病原體,就可以很快地發揮作用將其消滅。

當某種病原體(如病毒)第一次進入人體時,會刺激我們的免疫 B 細胞從幼稚的「準備期」,變得成熟而具備戰鬥力(醫學上稱為活化),並且增殖出更多的 B 細胞。

最後,這種活化的 B 細胞會產生抗體、殺滅病原體。

但是,這個過程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一般是 3~10 天),而且抗體的數量還比較少。

於是免疫系統的「記憶功能」就發揮作用了:當第一次抗原「入侵」後,有部分 B 細胞其實不分泌抗體,它們悄悄地「變成」了記憶 B 細胞,擔負著「記住敵人」的使命。

當病原再次出現,這些記憶 B 細胞就跳過了之前艱辛的過程——成熟、活化、增殖,而直接產生大量的武器——抗體,剿滅敵人又快又好。

所以,其實每一次「外敵」的入侵,免疫系統就會建立相應的戰鬥經驗,這就是更新和健全的過程。

第三、製作疫苗

面對病毒,以前人類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免疫系統。

但是,病毒那麼多,而且面對它們家族的頂級「高手」,如天花和白喉、百日咳等,人類往往是十戰九敗,免疫系統還沒激活,人就已經「掛了」。

於是,聰明的人類發明了疫苗

病毒疫苗其實就是被「改造」的病毒——這類被「改造」的病毒失去了致病力,但它披著病毒的外衣。

人類通過接種疫苗,提前將病毒介紹給我們的免疫系統,提醒免疫系統:你們記住了,病毒長這個樣子,如果下次再遇到,直接幹掉他們。

所以,通過注射疫苗,刺激人類的免疫系統產生針對病毒的武器——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主要是抗體),等到真的接觸了對手,由於手上兵強馬壯,而且深知對手特性,可快速制敵

抗體這種武器,能與外來的「敵人」(比如病毒、細菌)的某一些部位結合,從而協同身體其他的免疫系統「成員」一起,清除這些有害物質,從而發揮對身體的保護作用。

疫苗的出現,直接和間接挽救了無數生命,極大降低了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

與此同時,疫苗,則成了經濟有效、預防和控制傳染性疾病的手段之一。

總是在對抗,不如建立「戰鬥情誼」:聯手對付細菌

對抗這麼久,有兩類病毒,人類乾脆將它們利用了起來。

第一、噬菌體

噬菌體,其實是一種寄生在細菌中的病毒。

英國的細菌學家 Frederick William Twort 在 1915 年,用從康復痢疾患者糞便中分離的噬菌體,成功治癒了兩名痢疾患兒。

不過,由於抗生素的出現,噬菌體曾被冷落了許久。

近年來,由於能耐受幾乎所有抗生素的「超級細菌」出現,噬菌體療法重新受到人們的重視。

作為比細菌小很多很多的病毒,噬菌體是怎麼樣破壞細菌的呢?

可以粗略地分三步:噬菌體吸附在細菌的細胞上、侵入到細菌內,在細菌細胞內大量地複製、增殖;最後,噬菌體導致細胞裂解,後代從細菌的細胞中奔涌而出。

當然,不是每一種病毒適合用在治療中,人類需要找到一種可以蠶食某一種細菌,但又對人體沒有其他危害的病毒。

與抗生素相比,用噬菌體「對付」細菌有幾個優點:特異性強,即只要找到合適的噬菌體,便可以對目標緻病菌一擊即中

不過至今人類發現噬菌體有「一對一」的特性,也就是某一種噬菌體只能對付某一種細菌。

這樣,要對抗不同的超級細菌,就必須尋找不同的噬菌體。

第二、將病毒作為「運輸官」——載體

由於病毒「喜歡」入侵別的物種的細胞,利用它的這種特點,人類將它們當成「運輸官」來使用。

在醫學上,它們叫做病毒載體。

比如在病毒的基因中「插入」某種我們需要的基因,讓它們「運輸」到細胞中,這樣使插入的基因能夠在細胞中發揮一定的作用。病毒載體對於基因治療至關重要。

所謂「基因治療」,是通過向病變的細胞或器官中引入一種基因信息,用來糾正病變細胞或器官的缺陷或異常。

拉開基因療法序幕、扭動「逆天改命的鑰匙」的是美國生理學家,「基因治療之父」French Anderson,他首次利用基因治療的方法,成功治療了一名患有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症的小女孩。

在基因治療中,「引入基因信息」的這個過程中就需要有運輸工具,而病毒載體就擔任了這一重要角色。

目前常用作為載體的有腺病毒、逆轉錄病毒、慢病毒等。

當然,此時作為「運輸官」的病毒載體是沒有致病能力的。

不過,目前這種病毒載體用於幫助疾病的基因治療,很多都還處於實驗階段。

小結

病毒體要進入其他物種(醫學上稱為宿主)的細胞複製和繁殖,但同時它會導致宿主發生疾病。

病毒也有用處,比如促進物種進化、完善免疫系統、製作疫苗。

還有一些病毒,例如噬菌體、作為基因治療載體的病毒,還能與人類一起戰鬥,對抗細菌、治療疾病。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醫典 的精彩文章:

患上良性前列腺增生,需要治療嗎?
喝酒臉紅的人酒量大,還是臉白的人酒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