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長征一號核潛艇噪音那麼大,為何還堅持服役?

長征一號核潛艇噪音那麼大,為何還堅持服役?

長征一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艘核潛艇,對我國來說具有和衛星升空差不多的歷史意義,但是長征一號的具體性能並不太好,長時間裡受到嘲笑,美軍將領就曾奚落我國核潛艇一出港,在西貢就能聽得到。那麼實戰價值並不高的長征一號為何仍然服役呢?

艱難問世的長征一號

長征一號核潛艇的研製有多難,恐怕那句「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最能說明當時的決心和無奈了。作為世界頂級科技,核能技術至今仍然只是少數國家掌握的特殊技能,當時我國原本打算藉助老大哥的技術實現夢想,結果因為一些特殊原因只能靠自己了。

1958年我國的第一座原子反應堆開始運轉,在此基礎上決定研製核潛艇,1960年正式成立研發小組。可以說除了有一座成功運轉的反應堆,其他方面科學家們是完全從頭開始,連得到的一個玩具模型都是重要的參考。

對於當時的我國來說除了核動力的困難,就潛艇本身的設計也是一大難題,畢竟我國當時連常規潛艇的使用經驗都很有限,突然邁步設計核潛艇,其困難可想而知。

早期總共有5個設計方案,包括常規線型和水滴形等,排水量也不大,計劃先搞出一艘2500噸級的,再搞出5000噸級的。之後的幾年裡,受到當時環境的阻礙,研發工作進展緩慢,不過各個子系統逐漸完成研發,終於在1968年年底著手開工建造潛艇,1970年下水,反覆測試後在1974年服役。

實戰不足的長征一號

作為核潛艇,長征一號的潛航時間和潛航航速當然整體上是超越常規潛艇的,但是與同時期的其他潛艇相比就稍顯遜色了。

潛艇水面排水量4500噸,水下排水量約5000噸,下潛深度200米,採用單軸單槳電推動,船員編製75人。武器上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最大魚雷攜帶量24枚,如果不攜帶魚雷,可以攜帶36枚水雷。在那個導彈橫行的年代,潛艇並沒有安裝相關設備。

航速是長征一號的一大弱點,水面最大航速12節,水下最大航速25節;比之稍晚幾年服役的「大洋黑洞」基洛級潛艇,它的水面航速12節,水下航速也達19節,可見長征一號在航速上並沒有太大優勢。

為何堅持服役?

長征一號的服役是有多方面的考慮的。首先就是長征一號是加入核潛艇俱樂部的「會員卡」,不管核潛艇質量如何,是否有服役成品是有本質區別的,所以長征一號就是那塊敲門磚,對於提高國際地位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長征一號用於驗證核潛艇技術。對於這種高科技的武器系統,如果沒有基礎一上馬就要求融入導彈等各種先進技術,那麼只會像印度的阿瓊坦克一樣一拖再拖,以至於最後丟了西瓜連芝麻都沒有撿到,不如先扎牢基礎,謀求長遠發展。

作為實驗潛艇,長征一號是十分成功的,它不僅標誌著我國核動力技術達到使用標準,而且為日後彈道導彈等潛艇型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甚至是水面艦艇用的核動力包。

最後長征一號還能用於培養人才。設計工作者不僅能夠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培養更多的科學家,而且實際使用中還能訓練出專業的操作人員、後勤保障人員;在海軍中可以用來探索核潛艇的戰術以及反制手段,這些都是常規潛艇無法做到的。

功勛長征一號

對於我軍來說,長征一號是一個完美的開端,雖然它存在諸多的問題,但是對於本身基礎差的我軍來說是符合實際的,況且它和世界先進核潛艇相比是水平差了很多,但在和其他國家海軍相比還是有優勢的。

以此為開端,我國先後推出了幾代核潛艇,目前屬於世界先進水平的行列。而長征一號所屬的091級核潛艇,在後續的建造中融入了許多的新技術,例如曾經被認為最大弱點的高噪音,就通過敷設消音瓦有效地降低了不少。所以技術的進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點一點累積起來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書戰史 的精彩文章:

地球上被炸過最多的土地,美國阿伯丁試驗場,實驗了無數秘密武器
二戰各國大量使用火炮,為何後期火炮開始往自行化重型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