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為何要修永樂大典?若無永樂大典,二十四史可能變為二十三史
朱棣是歷史上篡位最失敗的皇帝,因為篡位過程太過明顯。然而,朱棣也是歷史上篡位最成功的皇帝,因為朱棣編纂了《永樂大典》!
朱棣編纂《永樂大典》十分成功,不僅僅在《永樂大典》的成就方面,更是在朱棣決策方面。中國古代以儒家思想為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森嚴的等級制度沿襲千年。雖然帝王世家掌握至高無上的話語權,但是在中國古代傳統道德觀念之下,造反篡位的帽子戴上的那一刻就註定被寫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帝王也不例外。而這一切道理,朱棣在誅殺方孝孺十族時就已經痛悟。
以朱棣的才智,不可能以無盡的殺戮堵住儒臣之嘴。此時的朱棣抓到了儒臣的痛處,每一個儒臣都想載入史冊,而他們缺少的就是一個機會——編纂《永樂大典》。公元1403年,朱棣以當前書籍名類繁多,內容繁雜冗長,不適合流傳後世,需要編纂一部全類書籍。至於內容方面必須囊括所有類別,經濟方面更是完全不在憂慮範圍之內。
可以看出,朱棣如此大手筆並不全是轉移儒臣視線,但是主編解縉等人並未看出。主編解縉帶領群臣奮鬥了一年,「文獻大成」呈獻給朱棣的時候可想而知,如此匆匆而為的作品被朱棣批的體無完膚。此次,朱棣將期限無限制延長,下令必須囊括已知的所有書籍和文化種類,內容上務必詳實,明朝書法大家解縉被任命為總編修。
據記載,此次重修工作規模極其宏大,組成人員包括「正總裁3人,副總裁25人,纂修387人,催纂5人,編寫332人,看樣57人,謄寫1381人,續送教授10人,辦事官吏20人,凡2180人。」2180人耗時三年《永樂大典》終成定稿,而成書抄寫又用了3000人抄寫一年。規模如此宏大曠古爍今,為表功績,明成祖朱棣親自御筆作序,賜名《永樂大典》。成書後,《永樂大典》時至今日仍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共22877卷,僅目錄就有60卷。上到天文地理,下到文學百科,明成祖之前所有流傳文獻幾乎全部囊括。全書共3億7000萬字,文字皆以小楷攥寫,分裝11095冊。明代官用字體為館閣體楷書,而《永樂大典》也是全文皆是,對於其中的山川河流,器物工藝等等都是以白描手法描繪。
據記載,《永樂大典》包裝奢華,金色封面顯耀著自己的地位。《永樂大典》成書長50.3厘米,寬30厘米,厚2厘米左右。其中不僅存在對古籍的記錄,更有特色的是編修大臣對古籍內容不好理解部分做的註解。有人會將《四庫全書》做以類比,但是,《永樂大典》中對古籍力求真實,對其內容更是絲毫不改,這與《四庫全書》有著本質區別。
《永樂大典》是獨一無二的,3億7000萬字重抄一遍可是用了3000人費時一年。所以當時刊印的可能性完全不存在,而重抄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在朱棣時期,世存的《永樂大典》僅有原稿和成書兩套。明朝嘉靖皇帝對於《永樂大典》喜愛尤佳。但可惜天公不作美,1557年,皇宮大火,在嘉靖的努力之下雖然大殿沒有保存,但是文樓中的《永樂大典》並未危急。為防止類似事情再次發生,嘉靖決定「重錄一部,貯之他所,以備不虞」。
明朝時局穩定,天下富庶,所以具備重抄的條件。在徐階的努力之下,重抄的官員工作條件極為優越,不僅每天有沒事美酒,更有漿果輔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重抄官員可以不上早朝,同時能拿到重抄津貼。官員的積極性極度激發,但可惜的是朱棣時期的書法家造詣較高,嘉靖年間的抄本字體上稍有遜色。隆慶初年完成抄錄時,世間流傳的《永樂大典》應該正副本兩套。
眾所周知,如今世間流傳的《永樂大典》僅剩嘉靖年間抄本,且全文剩餘不到全書的百分之四。清代後期,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此次侵略帶來的不僅僅是圓明園的毀滅,還有保存在翰林院的《永樂大典》。外國侵略者對於珍寶僅抱有兩種態度,一是帶走,二是毀滅。而《永樂大典》則是後者。在這之後,珍本僅有極少部分被轉賣各國。如今傳世的僅剩400冊左右,且無一例外俱是嘉靖副本。
此時,對於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憎恨必然存在,但是全部歸咎於帝國主義侵略者也是對歷史的不尊重。實際上在康熙年間,我國記錄的副本就已經少了一千多冊,而正本也早早杳無音訊。乾隆爺編纂《四庫全書》概念初起時,所記載的《永樂大典》只存9881冊,而光緒二十六年所記載副本存量更是不足800冊。所以,八國聯軍對於《永樂大典》的損毀僅在400冊前後,而更多的是被朝廷官員內部腐蝕殆盡。
嘉靖副本雖世存四百餘冊,但是全貌已經不復存在,但是正本的下落一直都是未解之謎。很多學者認為,正本的根源,更多的傾向於明末清初的戰亂,或是明世宗對於《永樂大典》愛不釋手帶入永陵陪葬。這兩點都稍有瑕疵,戰亂損毀文淵閣,但沒有人敢肯定正本就在其中。而帶入祖先的功績作為陪葬,明世宗是否有這個勇氣也待商榷。不管怎樣,破壞永陵尋求結果並不實際。
如今正本《永樂大典》下落不詳,而手抄本也不負完整。如今我們面對這不巨作,只能遺憾的通過史書記載一觀全貌。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倘若不是《永樂大典》,像《舊唐書》、《資治通鑒續編》這些在明末已經失傳,是在清朝時期這些估計又再次從永樂大典中再抄出來,否則我們現在的二十四史就是二十三史了。2014年,南京圖書館將明朝內府所抄的《永樂大典》殘頁對外展出。幾百年後,手抄本重見,直面已經微微泛皇,好像訴說著陳年舊事。展出的僅有一頁殘頁,而高度上已經不盡完整。但是上面的文字百年後仍是鮮艷如初,像大眾訴說著當年《永樂大典》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