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去來實有論(6):理破(4)破實有體(4)釋妨難
《瑜伽師地論》去來實有論(6):理破(4)破實有體(4)釋妨難
作者
觀諸法如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
三、一、二、釋妨難
三、一、二、一、敘難
如是說已,復有難言:若過去未來是無,云何緣無而有覺轉?若言緣無而有覺轉者,云何不有違教過失?如說一切有者,謂十二處。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二(之上):第二、他返詰中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三:「如是說已」者:謂記別、分別解釋、深密之義。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二(之上):「如是說已」者:謂記別、分別解釋、深密之義。「如說一切有,謂十二處」者:此言意顯:十二處、通三世。意識所緣法境,三世俱是有,若去來無,便違此教。第三、還征破中,分二:初、以理征破。二、「又雖說一切有者,謂十二處」下:釋通三經。初中,彼宗緣無不生心,緣兔角等時,曾別見其兔、曾別見其角。合之一處,非今緣無。若爾,便與佛教相違,說無知無故。不爾,唯應有知其有。下,難「緣無覺」者︰是設遮計。
前面「顯彼過」,顯彼去來實有論的過失。現在「釋妨難」,就是又提出來難問的問題,加以解釋。
「復有難言」,你說我有過失,我不能同意,我還有問題問你。「若過去未來是無」,我說過去未來是有,你說過去未來是無,如果你這樣講的話,「云何緣無,而有覺轉?」提出這個問題。那麼眼識、耳識乃至意識面對色聲香味觸法這一切的事情,就會引起分別心。如果過去也是沒有、未來也是沒有。心緣念過去時候、緣念未來的時候,怎麼會有分別心的生起呢?說過去未來沒有,心去緣過去的時候、緣未來的時候,心就不能生起,才是對的。所以你說:「緣無而有覺轉」,第六意識怎麼能夠緣無而有覺受分別呢?
「若言緣無,而有覺轉者」,若是你一定這樣講的話,「云何不有違教過失?」怎麼能夠沒有違背佛的聖教的過失呢?就可能有違背聖教的過失。「緣無,而有覺轉」,那是違背了佛陀的聖教的。怎麼知道呢?「如說一切有者,謂十二處」,就像佛說過,佛說「一切有」,但是現在有,過去、未來也是有。什麼有?「謂十二處」,過去也有十二處,未來也有十二處。所以三世都是有,所以我們的心才能動。緣過去的十二處,未來的十二處,心才能夠活動。這是提出來聖教來做證明,你說過去沒有,說未來沒有,這是違背了聖教。
所以這是兩個問題;「緣無而有覺轉」是一個問題,一個是「違背聖教」的問題,這兩個問題。通常解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前五識是沒有分別,它本身就是有個明了性而已,它不能夠有種種的分別。不能有分別,前五識是沒有這種能力的緣過去、緣未來的事情,因為它的緣念只是一個明了性,沒有說這是現在、這是未來、這是過去,沒有這種分別。所以前五識不能緣過去、緣未來,只能緣現在有法。緣現在有法的時候,它也不能夠去分別是現在。但是現在是的確有法,是有法才能夠起分別,若過去、未來沒有,分別心是不能起的。
前五識是這樣,第六識不是的。第六識是過去的也能緣,未來的也能緣。緣過去法也能起分別心,緣未來法也能起分別心,那就證明過去也是有、未來也是有。這是在理論上說,在聖教裡面有證明,就是佛說了。佛說「一切有者,謂十二處」,那麼過去有十二處,未來也有十二處,那麼三世都是有。我說的「三世實有」,這是對的。你說的過去沒有、未來沒有,是違背聖教,不合道理。這是說一切有部,這樣的難問。
韓清凈《披尋記》:「如是說已至謂十二處者:此中外難略有二種。一、緣無覺轉難,此難通說一切世間。二、違教過失難,此難唯說在此法者。下文征破,隨此應知。」
外人的難問有二種。一、緣無覺轉難,這種難問通說一切世間的人。二、違教過失難,這種難問唯指佛法中的人而言。
三、一、二、二、征破
三、一、二、二、一、總征
我今問汝,隨汝意答,世間取無之覺,為起耶?為不起耶?
「我今問汝,隨汝意答」,這是「總征」。我現在問你們,隨你們的意思來回答。「世間取無之覺,為起耶?為不起耶?」這是本論的作者:彌勒菩薩回答這個問題。
「世間取無之覺」,世間上的人,對於去取無的分別心,沒有這件事而去有所分別,知道是沒有,這個分別心,「為起耶?」為是生起來?是不生起?就是生起這種分別心呢?是沒有生起這種分別心是呢?
這是「總征」。底下是「別詰」,一樣一樣的來難問,提出問題。
三、一、二、二、二、別詰
三、一、二、二、二、一、無覺不起難
三、一、二、二、二、一、一、世間相違過
若不起者,能取無我、兔角、石女兒等覺,皆應是無,此不應理。
「若不起者」,不起無的分別心。無的分別心不生起;就是這件事沒有,這個分別心去分別的時候,不知道是沒有,就是這麼回事。若說不起的話,「能取無我、兔角、石女兒等覺,皆應是無,此不應理」,說能取無我。比如佛教徒,能夠去觀察無我的道理,觀察色受想行識裡面沒有常恆住不變異的我,沒有這個我,這樣去觀察的時候就知道沒有我,那麼這可見「取無之覺」是生起的,是生起的。這是一個例子。
第二個例子:「兔角」,比如說去看兔子,兔子沒有角。若看兔子沒有角,看兔子沒有角的時候就會起分別心:兔子沒有角,就會這麼分別,這樣就是「取無之覺」是生起了。
第三個例子:「石女兒」。女人不能生孩子叫石女。知道石女是沒有兒,這就是「取無之覺」生起了。
若是你說「取無之覺」是不起,「取無我、取兔角、取石女兒」,這樣的「取無之覺」就不應該有,不應該有這分別心。不應該有而有了,「取無之覺」是有了,「取無我、取兔角、取石女兒」,這分別心有了,因為這種覺是事實是有,那你說沒有,就是你不合道理。
三、一、二、二、二、一、二、自教相違過
又薄伽梵說:我諸無諂聲聞,如我所說正修行時,若有知有,若無知無,此不應理。
前面是「世間相違」,這是「不通於世間」,單獨是佛教本身的事情,若說「取無之覺」是不生起的就會違背聖教。
「又薄伽梵」,又佛說:「我諸無諂聲聞」,我的很多的沒有諂曲心,心很真實的聲聞弟子。「如我所說正修行時」,能隨順我的教導去努力修行的時候,得到聖人的智慧,「若有就知有,若無就知無」,如果真實是有的事情,就知道真實是有,如果沒有的法就知道是無,這是佛說這麼一句話。你說「取無之覺」不能生起,那佛說:「若無知無」,這不是「取無之覺」,那佛這句話說的不對了,豈不是說的不合道理!但是佛這樣說沒有錯,所以你說的「取無之覺」不能生起,這是不對的。
三、一、二、二、二、二、緣無覺起難
三、一、二、二、二、二、一、總征
若言起者:汝意云何?此取無覺,為作有行?為作無行?
前面說「無覺不起」是不對的。現在說「緣無覺起」,能生起的緣無之覺,這裡面還有問題,先「總征」。
「若言起者」,如果說是「取無之覺」是生起的。「汝意云何?」你心裏面怎麼想呢?「此取無覺,為作有行?為作無行?」這「取無」的分別心,在取無的時候是「作有」的分別呢?是「作無」的分別呢?「行」就是心的活動,心在境上活動,叫做「行」。在這裡的意思就是有分別,有分別就是心在活動。
「此取無覺,為作有行」,比如說取兔子沒有角,取這個境界的時候,兔子無角是作有的分別?是作無的分別?認為是有呢?還是認為沒有呢?
三、一、二、二、二、二、二、別詰
三、一、二、二、二、二、二、一、作有行難
若作有行,取無之覺,而作有行,不應道理。
「若作有行」作有的分別,「取無之覺,而作有行,不應道理」,「取無之覺」而作有的分別,這是不合道理。沒有嘛,怎麼能作有的分別呢?應該作無的分別才對,作有的分別是不對的。
三、一、二、二、二、二、二、二、作無行難
三、一、二、二、二、二、二、二、一、更征
若作無行者,汝何所欲?此無行覺,為緣有事轉?為緣無事轉?
如果作無的分別,那你想怎麼的呢?「此無行覺,為緣有事轉?」不是心裡不分別,心裡分別,分別是作無的分別,叫「無行覺」。他是「為緣有事轉?為緣無事轉?」這是有。前面這個有,「作有行、作無行」是單在能分別這一方面說;「為緣有事轉、為緣無事轉」是在所分別這一方面說。「緣有事」而「轉」?「緣無事」而「轉」?
三、一、二、二、二、二、二、二、二、逐詰
三、一、二、二、二、二、二、二、二、一、緣有事轉難
若緣有事轉者,無行之覺,緣有事轉,不應道理。
先問「緣有事轉難」。「若緣有事轉者,無行之覺,緣有事轉」,如果是緣著因緣有的事情而生起無的分別,這無的分別心怎麼會緣因緣有的事情而生起,這是不合道理。因為所緣境是沒有那回事,你說是有,這是不對的。
三、一、二、二、二、二、二、二、二、二、緣無事轉難
若緣無事轉者,無緣無覺,不應道理。
若是分別心的生起,在所緣境上看,是沒有這麼一件事,做這樣分別的話,如果是緣著沒有的事情而生起無的分別。「無緣無覺,不應道理」,你說緣無的時候就不生分別心,這句話是不對的,就不成立了。
這一段文就是緣過去的十二處,緣未來的十二處,做這樣的分別,並不表示過去也是有,未來也是有。未有也是無,過去也是無,而會有分別心,這句話是合道理的,並不違背佛的聖教。
喜歡作者可讚賞
※《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所知障凈智所行真實凈障門凈方便(6)四如實智(1)名尋思所引如實智
※《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所知障凈智所行真實凈障門(7)障因緣(7)釋八分別(5)愛分別、非愛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