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乾貨 《學前教育心理學》複習資料之名詞解釋

乾貨 《學前教育心理學》複習資料之名詞解釋

滿滿乾貨


《學前教育心理學》複習資料之名詞解釋

1.家庭互動:是指家庭中各成員之間行為和行動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

2.平行遊戲法:是指教師接近兒童,並且用相同的遊戲材料玩同樣的遊戲,但教師不予兒童相互交往,不參與兒童遊戲。

3.學習(廣義的理解):學習是任何動物在生活中通過實踐和訓練而由經驗引起的相對持久的心理變化過程。

4.親子互動:就是伏努與子女在心理和行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

5.互動:也稱相互作用,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為的仙湖影響。是以個人的行為引起另一個人的行為或改變其價值觀的任何過程。

6.師幼互動: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

7.應激:是指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適應能力的一種需求。

8.心理素質:一個穩定的積極的個性心理品質。

9.絕對評價:是以幼兒在教育活動中所表現的現狀與既定的教育活動目標所作的比較。

10.個人內評價:是比較同一個體在同一教育活動中會不同教育活動間的成績或能力差異的評價。

11.幼兒園教育活動情境:是教師或教師與幼兒共同根據教育活動目標和內容所設置的教育活動場景。

12.幼兒園教育評價:是把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產生(或將要產生)的行為和人格的變化(或變化的可能),對照一定的價值標準進行判斷的過程。

13.指導:一種是指令性的,即「指示教導」之意;一種是指向性的,即「指點引導」之意。

14.非指導性教學策略:教師主要對幼兒實施移情、無條件積極關注和真誠,這樣就能指導幼兒認識自我

15.系統的教師指導:是一種步步推進的指導方法,它從遇到問題始,到解決問題止,整個發現過程都予以必要的指導。

16.教學事件:學習的內部過程與之相對應並對學習過程起促進作用的外部條件。

17.個性化教育:是指承認兒童的能力差異,從而按照不同的能力制訂不同的教育目標,充分地發展每一個兒童的可能性和每一個兒童的能力的教育活動過程。

18.合作遊戲法:當兒童專註於遊戲時,教師以合作的身份加入遊戲過程,但仍然由兒童掌握遊戲的進程。

19.自我導向:指一個人的行動總是他想做什麼和要怎麼做的結果。

20.內在動機:產生於本人或活動本地很參與活動的動機或內驅力,其報償產生於所從事的活動本身。

21.教育心理學: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學規律的科學。

22.假裝:遊戲中想像和現實是並存的。是兒童遊戲最為顯著的特點。

23.剩餘精力說:動物和人類保護自己生存的能量除了維持正常生活外還有剩餘,過剩能量必須尋找方法或途徑去消耗它,而遊戲是釋放剩餘能量的最佳方式之一。

24.指導遊戲法:是由教師提議或事先設計一個遊戲,並在指導遊戲時伴有在內一個關鍵的角色,至少部分控制遊戲的進程。

25.生活預備說:兒童遊戲不是無目的的活動,而是未來生活的準備。

26.探索性活動:開始於嬰兒早期並持續終身,當個體面臨新的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時出現。

27.規則遊戲:開始於嬰兒參與成人發起的嬉戲活動,以後在幼兒自發的社會性遊戲中出現了規則遊戲的雛型。

28.真實發言人:是指教師處於遊戲之外,使兒童保持遊戲與外在真實世界的聯繫

29.相對評價:是以個體的成績與統一團體的平均成績獲常模相互比較,從而確定其成績的適當等級的表示方法,也稱常模參照評價。

30.廣義的學習定義:是人與動物在生活中通過實踐和訓練而由經驗引起的相對持久的心裡變化過程。

31.學生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以掌握書本上的間接經驗為主的,為參與未來生活實踐做準備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特殊認知活動。

32.意義學習:意義學習與之相對,其實質是以符號為代表的新知識和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繫。

33.學習準備:所謂學習準備,又稱學習的準備狀態或學習的準備性,指的是學習者在從事新的學習時,他原有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合性程度。

34.關鍵期:兒童行為學習的關鍵期同動物一樣,是個體早期生命中一個比較短暫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之影響將會很少甚至沒有。

35.敏感期:是指兒童學習某種知識或行為比較容易,心理某方面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

36.試誤說:桑代克讓餓貓在迷籠中在進行「嘗試錯誤」的學習,經過多次的嘗試錯誤,餓貓學會了打開籠門的動作。

37.效果律:只有當學習者發現重複練習能獲得滿意的效果時的練習才會有助於學習,沒有強化的練習是沒有意義的。

38.操作條件學習:指實驗者就個體在刺激情境中自發性的多個反應中選擇其一施予強化,從而建立刺激與反應的聯結。

39.頓誤說:由格式塔心理學創始人苛勒提出的,在教學中,教師向學生提供某種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知覺,觀察和理解其內在聯繫或一定的關係,並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啟發他們總結和概括出一般的原理,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40.自我提高內驅力:是一種外部動機,指個體通過自身的努力,勝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成就,從而贏得一定的社會地位的需要。

41.觀察學習:是人們通過觀察他人(或稱「榜樣」)的行為(這種行為對於觀察者來說是新的行為)及其行為的結果,從而獲得該行為的象徵表徵,並引導學習者作出與之相對應的行為的過程。

42.替代強化:觀察到的榜樣行為的後果,與自己直接體驗的行為後果是以同樣的方式影響榜樣行為的表現,就是說,觀察者的行為表現受到替代強化的影響。

43.自我效能感:就是指個體對自己在特定行為活動能否導致特定結果的預期,而不是為行為將產生的結果的直接預期。簡而言之,就是個體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完成某一成就行為進行預期主觀判斷時所產生的體驗。

44.幼兒學習:是幼兒在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經驗或由此引起個體傾向與能力變化的過程。

45.肖像表徵:指用意象、圖形或表象來再現知識經驗的一種方式。

46.遷徙: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

47.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最早是由皮亞傑提出的。

48.技能:(狹義)指技能的初級階段獲初級水平。(廣義)指技能的高級階段或高級水平。

49.動作技能:也稱運動技能、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動作所組成的系統。

50.智力技能:也稱認知技能或心智技能,是指藉助於內部言語在頭腦中進行的智力活動方式。

51.運動教育:就是把身體活動與問題解決有機結合,培養動作(運動)技能的一種教育模式。

52.技能學習:通過練習去逐步特定動作、活動模式的過程。

53.原型定向:就是了解智力活動的「原樣」,了解原型的動作結構,即動作構成要素及動作次序,從而使主體知道該做哪些動作和怎樣完成動作,明確活動的方向,原型定向也就是使主題掌握操作性知識的階段。

54.表徵:是從感知向思維過渡的中間環節。

55.內化:是指外部動作向頭腦內部轉變的過程。

56.運算:是指一種內化了的動作,一種可逆的動作,具有守恆性和系統性。

57.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的一種思維形式,是思維的最基本的單位。

58.概念學習:就是獲得概念的一般意義,即掌握概念的本質屬性,並將具有共同特徵的同一類事物以語詞來加以概括。

59.概念形成:是指學習者從大量的同類事物的具體例證中,通過歸納的方法抽取一類事物的共同屬性,從而獲得初級概念的過程。

60.概念同化:是指學習者根據已有知識經驗,學習以定義的方式呈現的概念,掌握概念的關鍵特徵,將新概念納入原有認知結構中的過程。

61.變式:就是概念正例的變化,就是使提供給幼兒的各種直觀材料或事例不斷變換呈現的形式。

62.社會性:是個人所具有的作為社會存在的個人必須受社會規範的約束,其思考和行動不須受社會規範的約束,其思考和行動必須符合社會條件的特性。

63.社會化:是個體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逐漸獨立地掌握社會規範、正確處理人際關係、妥善自治,從而客觀地適應社會生活的心理發展過程。

64.幼兒社會學習:是指幼兒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獲得社會性經驗並改變其行為的過程。

65.幼兒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幼兒教育,特別是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學習與教育的心理現象及其基本規律的科學,它是一門偏向社會科學,偏重應用性的綜合科學。

66.移情:是指對另一個人在某一特殊情景中情緒體驗的理解和分享。

67.角色扮演:個體通過社會角色,在角色社會化過程中,獲得相應的社會規範,形成自我概念,達到自我定向。

68.創造性根據一定的目的,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用新穎、獨特的方法產生出具有社會或個體價值的勞動產品的心理品質。

69.創造性學習:是指旨在保護和培養個體創造性的學習方式。

70.學習動機:是發動、維持個體學習活動,並使之朝向一定目標的內部動力機制。

71.主觀評定性:是指由有關專家或專門的研究者按照一定的標準對幼兒的創造性進行評價的一種方法。

72.作品分析法:是指通過幼兒按要求完成作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從而來揭示其創造性水平的方法。

73.自我表現材料:是指教師給幼兒提供的各種各樣的能充分發展各個幼兒創造性反應能力的繪畫、拼圖、泥工、繡花、舞蹈等媒體。

74.幼兒園教育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引導幼兒主動的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

75.生活教育活動:包括日常生活各個方面的具體活動,從入園到離園期間內,除遊戲、教學以外的一切活動。

76.遊戲活動:包括幼兒的自由遊戲活動和教師的遊戲教育活動。

77.自由遊戲:是幼兒個人的自由活動,其特點是計劃自定、材料自選、遊戲方式方法自定、夥伴自選,學習的性質是發現學習。

78.教育活動設計:是指在教育活動開始之前對教育過程中的一切預先加以籌劃,從而安排教育情境,以期達成教育目標的系統性設計。

79.遞進式:是將一個內容分成若干階段,逐步推進的教育活動設計模式。

80.放射式:指通過各種渠道完成一個主要內容的教育活動設計的形式。

81.立體式:是指將一個主要內容分解成為若干個子內容,子內容再分解為若干個次子內容的教育活動設計形式。

82.網路式:是指將深化式、放射式和立體式結合起來形成的教育活動設計形式。

83.關係中的學習:在生活中

84.觀察法:指通過感官或藉助一定的儀器設備,有目的、有計劃地對自然狀態下發生的現象或行為進行系統、連續的考察、記錄、分析、從而獲取事實材料的研究方法。

85.調查法:是研究者根據研究的目的和課題的需要,有計劃地對事實的考察、現狀的了解、材料的搜集來認識教育問題或探討教育現象之間聯繫的研究方法。

86.實驗法:是研究這個局研究假設,運用一定的人為手段,主動干預或控制研究對象的發生、發展過程,並通過觀察、測量、比較等方式探索、驗證教育現象因果關係的研究方法。

87.測量法:是研究者根據研究的需要,採用標準化的測量工具,按照規定的程序,通過對研究對象的實際測定來收集有關的數據資料並加以分析,來揭示教育活動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動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

88.知識系統化:是指在向學謙兒童傳授關於現實事物和現象的知識時,引導兒童理解知識的簡單練習和規律性,這種知識體系應當是最基礎的,是在感性的實物活動過程中認識某種現象的各種聯繫,它不同於學校兒童的知識體系。

89.學習理論: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之上的描述和解釋學習過程、性質和規律的心理學原理或學說。

90.守恆法:是皮亞傑的守恆實驗而演變過來的一種方法,目的在於了解幼兒是否獲得了某些數學概念,或者所獲得的概念是否具有穩定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童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害怕尿道下裂影響孩子心理健康?專業醫生為您在線支招
中外學者合作研究揭示充足睡眠對兒童腦發育、心理健康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