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宰相比死對手先病逝,讓人將美玉放在棺材上,一家人因此免遭滅門

宰相比死對手先病逝,讓人將美玉放在棺材上,一家人因此免遭滅門

任何一個朝代的建立與發展都離不開統治者與臣子的共同努力,將一個龐大的王朝比喻成一艘巨輪的話,英明的統治者如同掌舵的船長,掌握船隻前進的方向。而得力的臣子就像是揚帆的水手,保證船只有前進的動力。盛唐這樣一個繁榮的朝代,自然湧現了無數才智雙全的名臣。

唐太宗在位的貞觀之治時期,最著名的臣子就是房玄齡和杜如晦,他們二人當時分別任尚書左僕射和右僕射,為國家的政治清明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被後世尊稱為「房杜」。到了唐玄宗時期,唐朝的發展更勝從前,當時的兩位宰相也功不可沒,這兩位宰相被稱為「姚宋」,分別是姚崇和宋璟。

史書中這四個人齊名,被稱為四大賢相,他們四個人各有特點,其中姚崇處事圓滑應變能力強,宋璟品行端正為人處世有原則。不過自古以來姚崇就是其中最受好評的一位,就連主席也對他讚不絕口,認為他是一位「大政治家、唯物論者」,這是一個很高的評價。

姚崇在朝為官多年,歷經四代,是實打實的四朝元老。唐玄宗時期社會發展滯緩,多次政權更迭導致社會積弊嚴重,為了改變這一現象,他苦思冥想許久,最終寫出了十條改革建議,得到了唐玄宗的認可。正因為這次諫言,唐玄宗注意到了他的政治才能,將其任命為宰相,讓他主要負責改革。

他掌握了朝政大權後大刀闊斧地改變了過去那些冗雜的政策,讓唐朝的吏治、軍政煥然一新,重新走向盛世。這種改變當時生活在唐朝的每一個人都能感覺到,民間對他的誇讚也是不絕於耳,百姓們都稱呼他為「救時宰相」。

改革雖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改革的過程中,有受益者便會有利益受損者,因此主導改革的人必然會得罪不少人。

姚崇之前就有一個死敵,兩人政治意見不合在朝堂上就屢次爭執,私底下更是毫不往來。他的這個政敵名叫張說,也是有權有勢之人,不過心地狹隘,多次給姚崇使小絆子,幸好姚崇心思縝密,很少在他手上吃虧。但姚崇知道自己的這個政敵十分記仇,如今自己已經年邁,肯定會先離開人世,於是便一直擔心自己死後他對姚家出手。

公元721年,姚崇病倒了,雖然有名醫照顧,但是當時他已經72歲,自知時日無多,便叫來了兒子交代後事。他對自己的兒子說,在安葬自己的時候,要把自己生前收集佩戴的那些玉器珍玩擺放在棺材前面顯眼的地方。

一般古人都會把生前收藏的珍玩作為陪葬,但從前還沒有人把陪葬品擺在棺材前面,他的兒子們都覺得很疑惑,不知道父親是什麼意思。

姚崇見狀便為他們解釋,自己生前與張說勢同水火,他一直想置自己於死地,只是一直沒有成功。如今自己大限將至,他可能會把怒火轉移到姚家其他人身上。自己死後再沒人能庇護姚家,想了許久,他總算想到一個法子,若是成功的話說不定能讓姚家逃過一劫。

他很了解張說,知道自己的這個仇人生平最喜歡美玉,可謂是愛玉如狂。自己死後他一定會來祭拜,到時候把這些玉器擺在顯眼的地方,只要看他表露出喜歡的意思,就一定要讓他把玉器帶走。之後就能趁機讓他幫自己寫碑文,碑文最好拿去給皇帝批閱,這樣或許能夠保姚家平安。

聽完了姚崇這番話之後,姚家人之後便按照他所說的做了。等下葬之後,張說果然和其他大臣一道前來祭拜,祭拜的時候他就看到了棺材前面的美玉,姚家人見狀趕緊說,這些玉器是姚崇生前的最愛,如今他已經去世,留在姚家也沒有意義,要是大人喜歡的話盡可以拿去,於是張說就選了幾塊玉。

姚崇的兒子趁機請求,希望張說能給姚崇寫一段碑文。張說當時也不好拒絕,於是按照慣例為姚崇寫了一段極具溢美之詞的碑文,事後他覺得不對勁想更改碑文的時候,才知道碑文已經被送給皇帝批閱了。之後這段碑文果然成為了姚家的護身符,讓其躲過了張說的清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史浮沉 的精彩文章:

北大高材生出國當間諜,讓我國因此損失7千億,他後來怎麼樣了?
中國這位皇帝貢獻極大,拿下了多項第一,後人卻抓著他的過錯辱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