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孩子為什麼那麼喜歡動畫片?知道孩子這些心理,孩子教育事半功倍

孩子為什麼那麼喜歡動畫片?知道孩子這些心理,孩子教育事半功倍

孩子為什麼那麼喜歡動畫片?知道孩子這些心理,孩子教育事半功倍!

為什麼動畫片會成為幾乎所有孩子童年的美好回憶呢?即使現在很多人已經為人父母,或者更高的年紀了,但是小時候的動畫片卻是我們腦海里永遠無法磨滅的記憶,甚至幾十年前我們看過的動畫片細節到現在都還能清晰記得。

比如:

1984年的《黑貓警長》,單集片長:20分鐘;

1986年的《葫蘆兄弟》,單集片長:10分鐘;

1987年的《邋遢大王奇遇記》,單集片長:10分鐘;

1989年的《舒克和貝塔》,單集片長:20分鐘;

1995年的《海爾兄弟》,單集片長:11分鐘;

1999年的《西遊記》,單集片長:25分鐘;

等等......還有很多很多......

看著這些圖,是不是很有回憶?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動畫片,都有每一代人的回憶。想現在10後的動畫片可能就是小豬佩奇了。

雖然小豬佩奇的畫面很簡單,劇情也很簡單,但確實得到幾乎所有小朋友的喜歡。特別是去年,一句「啥是佩奇」更是引爆了這部兒童動畫。甚至在成年人中也受到跟風。

為什麼在我們成年人看似簡簡單單的動畫片,小孩子能如此的喜歡?即使翻來覆去的看,孩子也會覺得很有意思?

這裡面的原因你可能覺得很簡單,也可能讓你想像不到。

第一,我們要知道人類的大腦對信息的處理能力有什麼不同?

根據科學研究發現:人腦處理圖像的速度是處理文字的60000倍,人在看報紙的時候,有99%文字信息會自動被過濾掉,腦子裡只留有1%的信息。

同樣,大腦對文字、圖像的記憶能力也是有很大差距的。人對文字的記憶力只有7%,對聲音的記憶是20%,對圖像的記憶能力可以達到47%。

也就是說,圖像對於文字而言,本身就有天然的優勢。

第二,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動畫片的單集片長都並不長,在10分鐘左右。而小豬佩奇的單集片長更是只有5分鐘。

根據實驗證明:孩子集中注意的時間隨年齡增長而延長。

1 歲以下的嬰兒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超過15 秒,1歲半的寶寶對有興趣的事物,可集中注意5分鐘以上;

2歲孩子集中注意力的平均時間約為7分鐘;

3歲平均約為9分鐘;

4歲平均約為12分鐘;

5―6歲時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10——15分鐘;

7—10歲時,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15——20分鐘;

10—12歲時,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25——30分鐘;

12歲以上能超過30分鐘。

所以為什麼動畫片的單集片長大多在10分鐘左右,最長也不會超過30分鐘。

第三,是動畫片對孩子心理的影響。

泛靈論是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在研究兒童的認知發展特點時提出的一種觀點。觀點指出:幼兒會認為無生命的物體具有生命特性而且能夠活動,也就是說,他們會把身邊的所有事物都看作是有生命的、有思想情感的、活的。

而動畫片恰好迎合了孩子的這種心理特徵,所有的動畫片里的角色都巧用擬人化的童真語言。比如太陽公公起床了,月亮姐姐休息了,小草在伸懶腰,豬會說話等等。

這就是為什麼動畫片能如此受到孩子的青睞,甚至愛不釋手。

根據心理學家皮亞傑的泛靈論,我們能得到的家庭教育啟示?

1、尊重孩子與周圍事物交往的行為。

比如,孩子在與芭比娃娃玩過家家,在教玩偶上課等等這些時候,家長切忌給孩子潑冷水。

特別是家長有些情緒的時候,孩子特別容易被家長言語重傷!比如:你給玩偶上課它會說話嗎?能聽得到你講什麼嗎?它又不是人!!

這些類似的言語,會很大程度的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2、通過觀察孩子和周圍事物的交流,你會發現孩子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當你下次遇到孩子的問題時,以孩子的方式來解決,往往能讓你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小貓貓,今天你上課坐在最前面,上課很認真,下課了老師給你獎勵一朵小紅花;小球球,你上課的時候老師動來動去的,不專心聽課,下課了你就沒有小紅花了。

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的言行舉止,都能反映孩子內心世界是怎樣的。家長可以通過傾聽孩子的這些語言和觀察孩子的這些言語,可以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從而調整父母自己的言行舉止。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父母的言行舉止都能在孩子身上得到反映,所以家長要多多觀察孩子,做好孩子的榜樣!

3、用擬人化的言行糾正孩子不好的方面。

比如,孩子不喜歡吃飯,家長可以扮演孩子的小肚子對孩子說「寶寶,寶寶,我是你的小肚子,我現在好餓,好想吃飯,請你幫我吃點飯吧,不然我都沒力氣和你出去玩了。」

4、模仿孩子喜歡的卡通人物的聲音、腔調或習慣性動作等與孩子交流。

模仿得越像,孩子的態度也會越認真,交流效果也會越好。

5、學會借用孩子喜歡的動畫形象、特點等。

記得小豬佩奇里有一集的大概劇情是小朋友之間相互分享自己的東西,首先由小豬佩奇發起,最後佩奇收穫了更多的好朋友。

可以借用這一點,當孩子在公共場合玩遊戲,和別的小朋友搶玩具的時候,就可以借用裡面的劇情,讓孩子學會分享。這樣就能和所有的孩子一起玩,孩子之間不但不會有矛盾,還會玩得更開心。

6、不用推卸責任式的安慰。

有這樣的一種現象,孩子不小心碰到桌子摔倒了,家長或者爺爺奶奶就會安慰孩子說:「孩子別哭,都怪桌子害得寶寶被摔倒,媽媽幫你打它。」

這樣孩子可能很快就會不哭了,但是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一種出事就怪別人的心理,不懂得承擔責任。自己往後也不會注意是自己犯的錯,不會吸取教訓,下次還會犯同樣的錯。

7、巧對孩子的打破砂鍋問到底。

有時候孩子的問題看似簡單,但是卻能讓家長啞口無言。當家長不能很好的回答孩子問題的時候,就可以運用泛靈論的思維化解。

比如:孩子問樹木為什麼秋天會掉葉子?家長可以解釋道:「因為樹木也要休息,所以冬天才會掉葉子。」

往後,再根據孩子智力發育,再用科學來給孩子解釋。

---end---


關注我,每天改變一點點,父母改變1%,孩子改變100%!

世上沒有教育父母的學校,只有父母自己不斷地學習和成長才能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童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智庫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給孩子一點心靈的支持
幼兒教師、園長修鍊記71:兒童關鍵期教育應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