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孩子看起來很快樂就不會患抑鬱症?要當心,這9點家長一定要牢記!

孩子看起來很快樂就不會患抑鬱症?要當心,這9點家長一定要牢記!

有些抑鬱兒童看起來很快樂,所以很難做出診斷,但很多抑鬱的兒童會有自殺傾向,及時診斷很重要。

童年並不總是快樂,3%-8%的孩子都有過抑鬱症,幸運的是,有效的治療方式能避免兒童死亡,專家說。

雖然人們容易把童年期的抑鬱歸咎於21世紀的生活壓力太大、家庭「優質時光」太少、暴力事件太多、大家庭太少和離婚子女太多。

但其實抑鬱症已經困擾了幾代兒童。

專家指出,兒童抑鬱症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人們意識到,抑鬱的孩子,甚至是患有雙相障礙的孩子(以從「躁狂」到抑鬱的情緒波動為特徵)有自殺的念頭。

兒童抑鬱症:如何知道?

聖路易斯市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副教授瓊(Joan Luby)指出,即使兒童在學齡前,抑鬱症是完全可以定義的,並且確實遵循描述心理疾病癥狀的精神病學手冊(DSM-IV)中的標準。

但瓊說,這些標準「必須以某種方式進行轉換」,以適用於兒童,例如,很小的孩子會知道出了什麼問題,但可能無法將此問題表述出來。

在這些情況下,瓊說,「通過訪談父母、觀察兒童和玩偶對話可以有效地確診。」

她說,可以鼓勵兒童用玩偶來談論感受,與此同時,通過父母的對話和觀察可以提供瓊所說的早期兒童抑鬱症最特異性的癥狀,比如快感缺乏症,即無法體驗喜悅或快樂。

她說,她研究了174名兒童,沒有得抑鬱的兒童,不會得快感缺乏症,儘管臨床上抑鬱的成人很少表現出快樂,但抑鬱的兒童常常看起來很快樂。

兒童的抑鬱的表現

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和美國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學會的發言人、兒童精神病醫生大衛(David Fassler)說:「兒童的抑鬱表現多種多樣,有時孩子就像典型的成人抑鬱一樣,孤僻、悲傷、流淚和難以入睡,有時他們易怒、不能坐著不動和注意力難以集中,有時他們看起來很開心。」

瓊對此表示同意並指出,兒童天生快樂,看起來並沒有明顯的悲傷,他們的悲傷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悲傷常常被正常的情緒周期所打斷,因此可能被忽略。

她沒有試圖去衡量悲傷,而是通過讓父母在遊戲和某些情景中互動來衡量缺乏快樂的程度,這些遊戲和情景是專門設計用來引發快樂的。

瓊還說,衡量兒童抑鬱症最可靠的標準是「父母的報告」。

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系主任邁克爾(Michael Naylor)也說,抑鬱的孩子更不容易缺乏食慾,更可能是無法入睡,而不是半夜醒來。

沒有神奇藥物

邁克爾說,儘管診斷抑鬱症很難,但治療更具挑戰性,大多數精神科醫生遵循「德克薩斯兒童用藥演算法」,這種演算法概述了一種循序漸進的治療方法。

他說,該計劃推薦氟西汀作為一線治療藥物,因為對兒童抗抑鬱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很少,這項研究實際上只針氟西汀進行明確研究,已經證明它比安慰劑更有效。

他說,另一項研究提示舍曲林比安慰劑更有效,但其療效小於氟西汀。

但最近,人們擔心抗抑鬱葯與兒童、青少年的自殺想法增加或實際自殺率增加有關,所以,抗抑鬱葯在新聞上被曝光。

這種擔憂促使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要求10種抗抑鬱葯生產商在他們的產品上貼上警告標籤,包括氟西汀、舍曲林、帕羅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蘭、艾司西酞普蘭、安非他酮、文拉法辛、奈法唑酮和米氮平。

治療兒童抑鬱症需要的不僅僅是一顆葯

FDA在新聞發布會上說,目前尚不清楚抗抑鬱葯是否會引起自殺想法和自殺行為的出現,但是他們建議密切監測所有服用抗抑鬱葯的患者。

2004年,《英國醫學雜誌》發表了一份針對6項研究的分析報告,其中包括940名服用帕羅西汀、文拉法辛、舍曲林、氟西汀或安慰劑的兒童和青少年。

在這項分析中,研究人員報告稱抗抑鬱葯的收益被誇大了,他們還表達了一些擔憂,即通常被認為容易且不費力的藥物治療,經常被認知行為療法所替代。

接受採訪的所有專家都同意,治療兒童抑鬱症需要的不僅僅是一顆葯,哪怕這顆葯非常有效。

有效的藥物與仔細監測

長島北岸大學醫院精神病學系教育和培訓副主席維克多(Victor Fornari)說,他懷疑精神科醫生把單純藥物治療視為完整的治療計劃。

他指出,抑鬱的孩子需要一個綜合的治療方案,包括支持性照護、家庭治療和藥物治療,此外,服用抗抑鬱葯的兒童需要非常密切的監測。

他說:「當我開始給孩子服用抗抑鬱葯時,我告訴他們第2天複診,然後3天後複診,然後每周複診一次,每周一次的複診會持續到他確信藥物有效並且劑量正確為止。」

但維克多說,抗抑鬱葯是大多數兒童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能上學和不上學兒童之間存在差異。

迫切需要對抗抑鬱葯和其他治療的有效性進行更多的研究

弗吉尼亞州亞歷山大市美國國家心理健康協會的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邁克爾(Michael Faenza)介紹,他的團隊估計1/8的青少年受抑鬱症的影響。

他同意抗抑鬱葯似乎對大多數兒童有效這一說法,但他指出,尚不清楚這些藥物是否會增加自殺的風險。

他說:「自1960年以來,年輕人的自殺率升高了2倍,大部分是發生在缺乏抗抑鬱葯治療的情況下。」

邁克爾說,他的團隊擔心這些關於自殺和抗抑鬱葯的頭條新聞,會阻止父母為他們的孩子尋求治療,這可能會產生災難性的影響。

因為在需要進行心理健康治療的兒童中,大約僅1/3的兒童目前正在接受這種治療。」

邁克爾說,迫切需要的是要對抗抑鬱葯和其他治療(例如談話療法)的有效性進行更多的研究,現在就需要這樣的研究。

研究需要謹慎

哈佛培養的兒科醫生尼爾(Neal Bahr),同樣有這樣的緊迫感,他現在是電視節目《法律與秩序:SVU》的執行製片人。

尼爾說道,他決定將去年播出的某個節目中的那位抑鬱兒童的問題編成戲劇,在那個節目中,一個14歲的孩子對抗抑鬱葯有「躁狂反應」。

雖然抗抑鬱葯在正確使用時非常合適,但尼爾說,他想要說明當藥物沒有正確使用並且患者沒有被密切監視時有潛在危險。

「我認為我們需要對這些藥物影響大腦發育的方式進行更多的研究,在進行這些研究之前,我們需要謹慎。」他說。

談話療法怎麼樣?

瓊說,在適當年齡給予治療,沒有研究表明談話療法對幼小的兒童有效,幼童可能特別容易接受治療,因為他們的大腦還在發育和變化。

遊戲療法是幼童的第一治療方案,遊戲療法使用玩偶和玩具以及圖畫來幫助孩子們敞開心扉。

通常需要幾次治療,並且父母應該意識到治療的次數可能與抑鬱症的嚴重程度有關,對於兒童來說,在3-6個月里每周進行一次治療很常見。

年齡較大的兒童獲益於更傳統的談話療法,例如認知行為療法,也稱為CBT,這種方法結合了「思維」療法和行為療法,目標是通過改變思維來改變情緒。

有一種治療方法叫做以兒童和家庭為中心的認知行為療法,為兒童、兄弟姐妹和父母參與的治療,分12次進行。

這種方法是專門為診斷患有雙相障礙(包括抑鬱症和躁狂症)的兒童設計的,躁狂症的癥狀包括自尊心膨脹、睡眠需求減少和言語過多。

「彩虹」療法

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的曼尼(Mani N. Pavuluri)開發了這種療法,他說,這種療法可用於幼兒和青少年,每周一次治療,也可以每隔2-4周一次治療。

曼尼說,這種方法可以被描述為彩虹(RAINBOW):R代表日常生活,A代表影響調節,I代表我能做到,N代表沒有消極的想法或活在當下。

B代表與父母成為好朋友或與父母相處的平衡生活方式,O代表「哦,我們如何解決它?」,W代表獲得支持的方式。

尼爾提到,在他的電視節目中,那位抑鬱的孩子參與了暴力犯罪,如果孩子得不到適當的治療,可能就會發生這種結局。

他向觀眾傳達的「我希望每一個需要治療的兒童都能得到精神科醫生完全徹底的評價。」真正信息,大多數專家都會贊同。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醫典 的精彩文章:

近視眼長期戴眼鏡,真的會讓眼睛變形嗎?告訴你真實答案!
疑似冠狀病毒感染者和確診新型肺炎的人,身心狀態較差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