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萬物皆有靈,兒童的「泛靈論」要合理利用,過度反而干擾科學思維

萬物皆有靈,兒童的「泛靈論」要合理利用,過度反而干擾科學思維

文|奶寶育兒堂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您好,我家孩子今年11歲,上小學六年級了,每天晚上都要抱著T恤睡覺。那件T恤是我以前的衣服,睡前她總要聞聞味道,現在都被盤成一塊破布了。之前我好幾次想扔掉,可孩子都大發脾氣,甚至威脅說扔掉她就離家出走,上回藏起來不讓她看見,結果愣是哭著不肯睡,最後拿出來才放心。

不僅如此,因為在自己的房間里睡覺,非說T恤是好夥伴,晚上陪伴她一起和「敵軍」打仗。問她敵軍是什麼,就說關了燈後房間里傳來的各種響聲就是敵軍製造出來的。

11歲的年紀,感覺就跟沒長大的孩子一樣,真讓人沒轍,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呀?

事實上,這類情況在孩子中並不少見,儘管已經到了一定年齡,但仍然會像3歲小孩一樣對著玩具或其他東西自言自語。

私信里的這個孩子就是如此,在她看來,T恤和其他傢具乃至玩具都是有生命的。

正常來說,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2~7歲的孩子身上,到11歲仍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無法自拔,分不清何為虛擬何為現實,多半就是「泛靈論」使用過度導致的「後遺症」了。


01泛靈論的背後,是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多元想像

所謂泛靈論,也被稱作萬物有靈論,是一種發源於17世紀的哲學思想。

後來兒童教育界的經典人物J·皮亞傑,研究兒童思維時發現,他們認知心理的發展過程中也有一個階段,存在泛靈論的特徵,認為萬物皆有靈、存在生命,表現就是把玩具當成「現實中」的夥伴遊戲交談。

整個發展規律是這樣的:

  • 0~2歲屬於感知運動階段:此時的他們雖然無法認識到自我,但仍然會通過吮吸和觸摸等方式探索世界。
  • 2~7歲屬於前運算階段:已經萌發出自我意識,並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世間萬物都和他一樣具備生命、感知以及思維能力。
  • 7~11歲屬於具體運算階段:到了此時,孩子開始逐漸認識到原來世界並不是以自己為中心的,同時學會吸納他人的觀點以看待問題。
  • 11歲之後進入形式運算階段:孩子開始擁有自己的是非觀,會判斷外界事物。

泛靈論就存在於孩子的前運算階段,這時他們雖然已經認識到了自我,但不具備將主觀世界與客觀的物質世界分割的能力,思維還是比較混沌的,無法認識到事物之間的因果和邏輯關係。

而這表現在行為和語言上就是,孩子會經常對著花草樹木乃至玩具自言自語,甚至出現重複獨白、集體獨白的動作。

他們常常把屬於人的意識和動機,推廣到所有事物上,比如畫畫時都會在上面加上表情。

成人跟兒童溝通時總會說太陽公公、月亮奶奶,對成人來說這是一種擬人化用法,顯得可愛,但小孩子卻會當真。

不過,一般孩子到8歲左右就會開始發展邏輯思維,認識並接觸到科學的世界。

如果家長在2~8歲期間,生活中有意識也好,無意識也罷,過度使用泛靈論對孩子進行教育,就可能使其認知過程被打亂,從而停留在混沌狀態中無法走出。

這種情況無疑是很危險的,會影響孩子科學世界觀的形成,甚至出現自閉、迷信的消極性格。

02關於兒童泛靈論的利用

事實上,泛靈論是存在利弊兩面的,這是孩子認知發展的必經過程。

家長如果能合理利用,可以幫助孩子形成好習慣;但若使用過度,反而會干擾科學思維的形成,且聽我細細道來。

積極方面:

生活中很多孩子可能存在不愛洗手、洗澡、不愛喝水等不良習慣,家長連哄帶騙,孩子也不配合,強行硬來又可能使他們尖叫哭鬧、手腳並用,把屋子倒騰得一片狼藉。

但若利用泛靈論,讓孩子認識到身體的某一部分存在需求,他們的想像力和善意可能就接受這樣的行為了。

舉個例子:家長模仿手的語氣開心地說「謝謝你,小寶貝,把我洗得這麼乾淨,我現在渾身都很舒服。」或者用耳朵貼在肚子上模仿說「快點吧,我都要渴壞了,我想喝水。」

這種方式小寶寶是很願意配合的,效率比較高。

消極方面:

家長在使用泛靈論教育孩子時,可能會走入誤區。比如過度強調,甚至夾帶一些不好的信息。

很多家長喜歡利用「泛靈論」嚇唬孩子:你要是不聽話,晚上鬼就會來把你吃掉。

這容易讓孩子陷入印刻效應,將父母所說的威脅視作現實,長此以往易產生心理恐懼和壓力。

又或者孩子摔倒後,大人說「都怪這塊地不平,讓我家寶寶摔倒了,打!」

翁格瑪麗效應說,孩子若從內心真正認可了大人給的心理暗示,就會不斷向這樣的形象靠攏。

長此以往,孩子容易成長為推卸責任、自私自利的人。

這時的孩子相信仙女、鬼神等一切魔法事物,不知道科學中生命要由細胞構成,由於缺乏觀察、分析、判斷以及推理這類邏輯思維能力,即使長大後足夠理性,也會潛意識中存在怪力亂神的思想。

不僅如此,若泛靈論強調過多,還會阻礙孩子學習知識,使其陷入科學與偽科學的誤區。

比如孩子會認為小草是大草生出來的,太陽是男性、月亮是女性。

可知,要想讓孩子培養好習慣,但又能自然過渡到邏輯思維成長期,兒童的「泛靈論」家長要合理利用,千萬不能過度強調或模糊認知。

03如何做「去泛靈論」教育,讓孩子接受科學?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家長就要為接下來的科學教育做準備了。

皮亞傑還提出,兒童若想形成對事物的客觀看法,必須先擺脫自己的主觀性,並放棄自我意識和泛靈論。

這個年齡階段一般設置在5歲後,此時利用非虛擬讀物培養科學思維必須提上日程。具體如何實施呢?

1)帶孩子走進大自然,感知現實世界

很多孩子之所以分不清虛擬與現實事物,是由於感官還未發育完全。

正如蒙台梭利曾說,所有來自智力的東西,都來自於感官。

家長不妨借鑒迪卡爾的方法論,讓孩子真正走到自然和科學的世界中,進行探究式教學。用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去真實感受大自然中存在的一切,而不是天天宅在家裡,通過電子屏幕觀察各種事物。

大自然,是科學的原始來源。

2)允許孩子探究

讓孩子規避危險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了解危險。

但現實是,家長為了避免孩子受傷,總會把不要亂動、不要碰這些話掛在嘴邊,某種程度上阻止了孩子進行探究行為。

家長要多花時間和耐心,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帶孩子儘可能地探索新世界。比如和孩子一起手工製造玩具,讓他知道物體的生命不來源於想像,而是內心賦予的情感。

3)多用啟發式提問

說到底,讓孩子了解科學的重點還是在於思維能力的培養。

啟發式提問是家長引導孩子的最好方式,先給孩子提出問題,讓他說出自己的答案和假設,然後再通過現實驗證,得出真正的結論。

舉個例子,父母可以問寶寶:你覺得黃色和藍色疊加在一起,會變成什麼顏色?

無論孩子猜任何一個顏色都好,是對是錯都沒關係,帶他真正做一遍,他就會知道答案是綠色了。

這個過程中,孩子還可以通過兩種顏色的互相滲透,找到其中的因果關係。

總而言之,對待泛靈論家長要有辯證的態度。5歲之前要充分利用,來培養孩子的好習慣,5歲後就要逐步淡化其存在感,培養孩子的科學世界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童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性格,孩子喜歡什麼顏色?父母要重視孩子心理!
家長必須得知道的,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