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計常論(3):敘因(2)計後際

《瑜伽師地論》計常論(3):敘因(2)計後際

《瑜伽師地論》計常論(3):

敘因(2)計後際

作者/觀諸法如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

二、二、二、一、二、計後際

二、二、二、一、二、一、舉因緣

計後際者於想及受,雖見差別,然不見自相差別。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二(之上):後際見中:「於想及受雖見差別」等者:雖見受及想二體我所差別、不見此二自相差別。執為我所計、我有想等、三十二見生。若見自相不執我所、或不見自相者:《顯揚第九》云:不見我自相差別,謂不見我都無自體。執此想受為我有之(思),遂便發起三十二見。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三:我及世間諸常見、生八有想、八無想見。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二(之上):有想十六:謂有色等四、有邊等四、一想等四、苦樂等四。無想、俱非、各有八者:謂但有色等四、有邊等四。而無一想等四、苦樂等四。其有色等四、有邊等四、一想等四,合名為︰想。有樂等四,合名為︰受。至下當知。有想者:除無想天及非非想,餘一切地。無想者:謂無想天。俱非者:謂非想非非想處。

「後際者於想及受,雖見差別」,執著後際是常的人,「於想」,想有小想、無量想、一種想。「及受」,第四禪天以上,無色界天的四空天,這些人都是舍受。初禪、二禪、三禪都是樂受,純是樂受而沒有苦。欲界的人、天乃至畜生,有苦、也有樂、也有舍,地獄的眾生唯獨是苦受。「雖見差別」,雖然看見了想和受的不同,感覺想也有差別,受也有差別。

「然不見自相差別」,可是他不能看出來想、受的自相差別,執著想及受是我、是沒有變化的。

二、二、二、一、二、二、明所立

是故發起常見,謂我及世間,皆悉常住。

他就說我及世間都是常住的。

韓清凈《披尋記》:「計後際者至皆悉常住者:此由生處計我差別。謂見我有一想,或種種想,是名見想差別。有一想者:謂在無色空無邊處、識無邊處;有種種想者:謂在下地。即如所說隨其次第應知說我有狹小想、有無量想。見我一向有樂有苦,及有樂苦,及不苦樂,是名見受差別。一向有樂者:謂在下三靜慮。一向有苦者:謂在那落迦。有樂有苦者:謂在鬼、旁生、人、欲界天。有不苦不樂者:謂在第四靜慮已上,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如下攝事分說(陵本八十七卷五頁)。彼於當生起如是計,是故說名計後際者。雖於想受見有差別,然計為我,於想及受不如實知,是故說言不見自相差別。

「此由生處計我差別。謂見我有一想,或種種想,是名見想差別。」眾生受生的處所不同,執著我有種種的差別。他們觀察到我有一種想,或者是我有種種的想,稱為見想差別。

「有一想者:謂在無色空無邊處、識無邊處;有種種想者:謂在下地。即如所說隨其次第應知說我有狹小想、有無量想。」有一種想,是指生到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及識無邊處的有情。空無邊處的有情心想一切法是空,空遍一切處,識無邊處的有情心想一切法都是識,識遍一切處,所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只有一種想。有種種想,是指生到下地。下地就是色界四禪以下,包括欲界。即如文所說,隨其次第應當知道說我有欲界人天及三惡道等狹小想、或色界的無量想。

「見我一向有樂有苦,及有樂苦,及不苦樂,是名見受差別。「一向有樂者:謂在下三靜慮。一向有苦者:謂在那落迦。有樂有苦者:謂在鬼、旁生、人、欲界天。有不苦不樂者:謂在第四靜慮已上,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觀察到一向有樂、有苦,及有樂苦,及不苦不樂,稱為見受差別。一向有樂是指初禪、二禪、三禪的人,一向有苦是指生在地獄的有情常常與苦相應,有樂有苦是指欲界的有情、餓鬼、傍生,他們是樂苦摻雜。不苦不樂是指生到四禪天、四空天的有情。

「如下攝事分說(陵本八十七卷五頁)。」如《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七所說。

「彼於當生起如是計,是故說名計後際者。雖於想受見有差別,然計為我,於想及受不如實知,是故說言不見自相差別。」對於將來受生的處所生起如是執著,因此稱為計後際者。雖然於想受看見有差別,然執著為我,於想及受不如實了知,因此說不見自相差別。

喜歡作者可讚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所知障凈智所行真實凈障門凈方便(9)四如實智(4)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所知障凈智所行真實凈障門凈方便(5)四種尋思(4)差別假立尋思。釋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