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上陣打仗的是武官,但是一直叫喚著打仗的卻總是文官
眾所周知,戰爭總是充滿著無盡的殺戮和遍地的鮮血,而不論是國內外還是從古至今朝堂上都分為文武兩派,文官治國武官平亂,從這個特點我們也能看出武官的終極作用還是去打仗。但是古今中外歷史都有著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在議政的時候文官對於戰爭的呼聲要遠遠高於武將,而真正要上戰場的武官卻總是想方設法地避免戰爭的發生。
歷史上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書生,比如大名鼎鼎的數學家加斯帕爾·蒙日曾在演講席上慷慨激昂,他極力的鼓吹戰爭的偉大,同時也讚美在戰場上的犧牲,為此他甚至揚言要將自己女兒許配給戰場上最先受傷的兩個士兵,並且還說殺掉貴族並且生啖其肉飲其血,但是其實他從來就沒有殺過人,更不用提經歷過戰爭了,在平日的生活中他還極為怕血,連只雞都不敢殺。還有就是二戰時期納粹的知名首領希萊姆,關於屠殺猶太人的計劃都是從他手上籤發,從現在很多的影視劇和書籍中我們都能得知納粹集中營簡直是人間地獄的存在,但是這位惡魔頭子卻連槍決犯人都不敢看。
相反武將對於戰爭的看法確是完全不一樣的,俾斯麥曾經嘲諷過那些鼓吹戰爭的人,他還表示這個文官太過於天真,根本就不知道戰爭到底是多麼殘酷的事情,武將很多時候的謹慎又會被過度誤解為懦弱,而最終發布指令的總是那些從未經歷過戰爭的讀書人。這樣的事例在德國也曾有過,但是德國剛完成同意後,應該將國內的發展放在第一位,這個階段歐洲各國的軍事水平都相差不大,貿然進攻不僅無法取得勝利,反而會將自己深陷在多線作戰,最終拖垮了整個國家。但是一戰還是爆發了。
文臣和武將對戰爭的了解途徑就完全不一樣,武將見過血淋淋的戰場,甚至平常的訓練都難免會受傷,但是文臣的話他們對戰爭的印象完全停留在書本上的描寫,在他們看來戰爭是一場極具浪漫主義的事情,是一場用鮮血和兵器描寫的詩歌。其實不然戰場上只會有數不盡的殘肢斷臂和瀰漫在空氣中的血腥味,歷史上又那會有那麼多正義之師,古今大多數武將都是陰險狡詐之輩。
按理說軍隊理應由軍人來掌管,古代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也確實是如此,但是宋朝是中國文武將地位轉換的一個時期,當時舉國上下實行了重文抑武的政策,武將的地位日益式微,在當時甚至同等級的武將地位要落文官一大截,最終就連軍權都掌握在了文官的手裡。當時的文官受儒家思想影響深重,萬事都將禮放在第一位,打仗自然也是光明的事情,不應該存在爾虞我詐,於是他們對戰爭的看法只有一往無前,任何停滯都將被視為膽怯,任何武將的質疑也將被視為怯戰,更有甚者會被安上一個謀逆的罪名,在這樣的情況下武將只能人人選擇自保。
文官在看完史書和兵法之後對於戰爭有了一種迷之誤解,在他們眼裡戰爭就算是實力不足只要將士們有足夠的熱情也就可以獲得最終的勝利,於是他們在面對敵人的時候心中只有戰戰戰!絲毫不會考慮敵我雙方的差距,他們也完全不能從軍事角度來考慮戰爭到底要往那個方向進行下去,他們也知道戰爭會死人,然而他們腦海中的慷慨赴死和真正戰爭中的殘肢斷臂是完全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