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玄宗祭祀孔子,隨口寫下一詩,開頭10字道出不為人知的孔聖人!

唐玄宗祭祀孔子,隨口寫下一詩,開頭10字道出不為人知的孔聖人!

唐代的皇帝許多都是詩人,寫下的詩大都中規中矩,只是受限於身份和經歷,能夠融入厚重感情的始終是少數。但是也有寫得好的,甚至入選了唐詩三百首,唐朝作為詩的朝代,就連皇帝也都被詩的魅力所俘獲,說明詩在當時,是真真正正的流行文學,上至王爺皇帝,下到普通百姓,中間還有一群文人墨客把它發揚光大。

一直很羨慕唐代,就是如此,詩作為一種文學形式,經歷了隋朝、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和嘗試,在唐代已經是完全的成熟了。

當時的人們信手拈來,隨口道出的都是詩,都是極度成熟的好詩,這樣的文學底蘊,是我們現在沒有的,我們所經歷的階段更像是南北朝的動亂,文學創作者們還在嘗試著更受大眾歡迎的文學形式。

當然皇帝的詩也不是都沒有感情,在歷史上總會有一些人或者一些時刻激起了這些國家最高統治者的同理心,使得他心潮澎湃,必須一吐為快。

身為政治家和統治者的皇帝,對於一直以來的主流思想儒家應該感觸最深,對於孔子的行為思想,也有著比常人更深的理解。因為從本質上來說,他們兩種人是站在同一個角度看待天下蒼生的。

所以有了唐玄宗這一首祭奠孔子的詩,也正是這首詩被選入了後世的唐詩三百首,一方面是選題正,是對儒家聖人孔子的正確解讀和理解;一方面也說明了唐代這些皇帝在寫詩填詞,音律風月這些方面的大有作為。

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唐代:李隆基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

題目是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祭祀孔子的時候為什麼要嘆氣呢?一般人的祭祀,認為孔子凡俗之身被後世供奉為聖人,華夏大地上到處流傳著他的思想,一定不會想到為孔子而嘆的。這裡的嘆,就是李隆基更懂孔子的證明。

這首詩的第一句是一個問句,然而這一個問句,其實唐玄宗心中是有答案的,只是世人心中,對於孔夫子為什麼在亂世之中奔走忙碌還不甚清楚。

「知其不可而為之」,是一種很偉大的精神,一定是心中有一件事情值得自己這樣信仰,孔夫子才願意在根本看不到未來的亂世,一意孤行地推行著自己的主張,在各國君王之間奔走。唐玄宗心中也有信仰,那就是他的國家社稷,所以他們兩個惺惺相惜,是一對隔著歷史的知音。

接下來的一句寫孔子的居住地,這首詩中用典特別多,將孔子的生平和比較著名的行為言論都化用到了詩中,體現出唐玄宗平日里就對孔子的思想理論和言行舉止都特別了解。

第三句連用了兩個典故,孔子曾經哀嘆,鳳凰不至,盛世不來,吾道不用,這是說他的生不逢時;也曾經對著麒麟哭訴,說自己已經日暮道窮,看不到希望,這是說他的艱難處境。即使是哭訴、哀嘆,孔子也一定會對著高貴的事物如麒麟、鳳凰等進行,他認為這是君子的準則。

然而君子的準則更應該注重內心,後世的儒生卻只學到了樂殊貴賤,禮別尊卑的表面功夫,最終使儒家淪為了統治者治國的工具,當然這已經是後話了。

最後一句還是用典,孔子曾經夢到過自己在兩楹之間受人的祭拜。這可能是他在艱難困苦時的渴望,希望自己的主張和思想能夠被後世記住,甚至被當時的君主所採用,能夠承繼周公的偉業,在這禮崩樂壞的亂世維繫清明的社會秩序。

早在漢代,儒學就已經確立了統治思想的地位,唐初雖然盛行道教無為而治,但其實還是有著儒家的思想在裡邊。孔子世家也世世代代被封為衍聖公傳承下來,香火不斷。孔子實現了自己的曾經的夢想,唐玄宗說「當與夢時同」,實際上是在告慰孔子,生前的夢想終於在死後得以實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孔子 的精彩文章:

王齊洲:「尋孔顏樂處」的由來
建行龍卡杯第十屆「孔子故鄉 中國山東」國際網路攝影大賽2019年第四季度季賽、年賽評選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