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心理大師薩德:「催眠」可以幫助孩子面對那些特別的時刻

心理大師薩德:「催眠」可以幫助孩子面對那些特別的時刻

01 催眠不是睡覺,而是喚醒

很多人覺得「催眠」很神秘——是用水晶球一類的道具讓人進入半睡眠狀態嗎?是讓人在睡夢中進行心理治療嗎?是在人進入催眠的狀態下讓人不由自主說出心裡話嗎?

並非如此,而且恰恰相反,催眠是在喚醒,喚醒一個人在生理、心理、人際關係上的潛能。艾瑞克森式的催眠,可以幫助人們把記憶中已知的事情(潛能)從記憶中釋放出來,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並將這些潛能和現在的自己進行聯結。

薩德博士說:「什麼是催眠?催眠只是一個標籤,不要去創造催眠,如果我把足夠多的元素激活並組合起來,對方就會創造出自己的催眠。你也可以把這樣的過程稱為『冥想』,或者『正向思考』,這都取決於你。」

02催眠是一種 進入「體驗式學習」的途徑

采 訪 手 記

毛思翩:您從80年代就應邀來中國教授催眠課程,在您看來,催眠在家庭教育中是否也能發揮作用呢?

薩德博士:這正是學習催眠的價值所在,催眠並不是為了給大家提供信息,催眠也不是一種向人們解釋道理的方式。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不同的規則,一種規則是講解道理;另一種是切身的體會和感受。

如果你想發射火箭到月球,你需要一些線性邏輯思考(linear information);如果你想理解微積分、幾何學以及其它相關的科學原理,你也需要這些線性信息。

但如果你想開心,你無法通過一系列清晰的步驟來實現開心。比如當你在拍電影、創作音樂、畫畫的時候,你做這些並不是因為你想為大家提供線性的信息,你需要有一些體驗,才能幫助你現在感到開心。

在美國,沉迷網路以及電腦、手機和遊戲上癮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甚至驚嘆於遊戲設計師的創造力!因為他們的設計能夠使大腦即刻產生多巴胺,這是人腦分泌的一種可以使人感到快樂的物質,這種分泌物可以強化人的快樂。

所以如果你對孩子說:「去讀書吧,不要玩電腦遊戲了!」這並不是有效的溝通方式。

但如果孩子看到父母正痴迷於讀書,孩子想讀書的可能性就更大,而不用責怪孩子 以說教的方式告訴他們應該做什麼。

而且說教的方式有時很可能導致孩子防禦性的叛逆——因為孩子也非常需要宣示他們的自主權,捍衛他們自己的權利,自己作出一些決定。

你面臨著兩方面的壓力:一方面的壓力在於父母對於道德和責任感的堅持;另一方面,孩子想要自主地掌控他們的生活。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種非常矛盾的、痛苦的感受。

因為孩子實際上還是無法獨立的,孩子還是需要依賴父母的,但是一些生理因素讓他們想要自己做決定。特別是在他們要回應父母的權威,以及聽命於父母的時候。這種緊張關係在世界範圍內都存在,需要得到理解和解決。

因此,如果父母自己能克服一些壞習慣的話,孩子就也能克服自己身上不好的習慣,這就是比說教更加有效的「體驗式學習」。說到這兒,或許你能夠體會到,「催眠」實際上就是通過這類方式來幫你製造一些體驗,這可能跟你之前所了解的催眠不大一樣。

03 用「催眠」幫助孩子面對緊張時刻

毛思翩:如何通過催眠來幫助孩子面對一些特別的時刻,或者完成某種轉變?

薩德博士:了解動力和平衡的物理原理無法讓你學會騎自行車,學會騎自行車的唯一方法是,在自行車上體會平衡的感覺。同理也適用於學習責任感、道德以及學習動力這類概念上。

就像你無法通過採取一系列線性的步驟來教給人如何去愛,而要讓他們感受愛,這種感受會在不經意間改變他們。所以我們要明確我們所用的是哪一套規則。

催眠運用的是經驗的規則,催眠僅僅是一種隱喻,能激發你的體會。催眠向人們表明,你能夠改變你的狀態,如果一個呈防禦狀態,或恐懼狀態,或興奮狀態的人來找我諮詢,我就會為他進行催眠治療。

比如你正在採訪我,你覺得有點緊張,身體僵硬,可能我一開始會讓你增加緊張情緒,並讓你想想應該做什麼以及怎麼做——如果你能放大一件事,你就能改變其發展方向。

通過類比、使用隱喻、使用符號,創造能喚起感情的經歷,能夠幫助人們改變他們的狀態。如果你能夠通過更加緊張、更加具有攻擊性來改變你的狀態,那麼你就將產生緊張的能量轉化為了產生積極性的能量。

在你緊張的時候,絕對不要去放鬆。在理想的情況下,要花20分鐘的時間才能夠完全放鬆下來。在今天這個社會,若不是在進行冥想,沒人能花20分鐘的時間來進行完全的放鬆。

如果你進入一個山洞或是電影院,人的眼睛要花費20分鐘才能適應黑暗,進入洞穴也是這樣。但當你走齣電影院或走出洞穴,立刻就能適應外面的光線,因此這種喚醒是即刻發生的,因為有可能外面正站著一隻老虎!這是由人類的進化決定的。

英語中有一句習語說「肚子里有隻蝴蝶在飛」。「蝴蝶」在英語中是緊張的意象,比如孩子在上台表演,或者考試之前變得緊張,這時父母不應該讓孩子放鬆,而是應該讓孩子感受這種能量,控制這種能量。

當孩子發現,這種能量能夠被移動、增加或改變形態,一旦你理解了這一點,你就能感受到這種能量,並進行調整。

但對孩子來說這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因為孩子只有一心一意的時候,才能感受到一些東西。而作為成年人,我們能夠更好地控制我們的感受,如果家長把孩子看作成年人,那他們就大錯特錯了。

家長和孩子談話時 會把孩子當作對這個世界有著成熟的理解的人,但實際上孩子感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感情。因此家長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進行思考,想想孩子在想什麼,孩子的感受是怎麼樣的,孩子的視角是什麼樣的,而不是將成年人的觀點強加給孩子。

04 用「遊戲」幫助孩子,理解和撫平創傷經歷

毛思翩:孩子會在學校,包括媒體、社會環境等等受到很多影響。尤其在學校,很有可能受到老師或同學之間語言上的傷害,甚至霸凌。父母可以通過怎樣的方式,去幫助孩子理解和減少這些經歷在心理上的影響?

薩德博士:「遊戲」是一種很好的撫平創傷的方式。孩子都可能面臨霸凌,孩子們之間有時對彼此很殘忍,他們惡語相向,還好我們都在這種事中倖存了下來。

通常在一個班裡,有一個人是被欺負得最嚴重的。對這個孩子來說,這種霸凌是災難性的。因為孩子的自尊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他的社交圈子對他的接納,所以那些有點兒不足之處的孩子,可能不容易被接納。

可能他們過高或者過矮,過胖或者過瘦,他們會因此遭受無休止的霸凌和嘲笑,只是因為他們的有些特點和人們期待的不相符,特別是處於這個社交圈以內的人,孩子需要能夠適應這些人的社交方式。

那些被孤立的孩子很可能會陷入麻煩之中,但這些被孤立的孩子可能能夠很好地融入另一個環境,所以要為孩子找一個和孩子興趣愛好一致的圈子,這樣孩子更容易感到被同伴接納。

被同伴接納對於孩子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不幸的是,對有些孩子來說,融入正常的集體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可能他們缺乏意圖,可能他們有些衝動,可能他們更加心直口快。

所以我的觀點是,為孩子提供一個讓他們感到能夠融入的、感到被接納的環境,這將幫助他們避免在其它的環境中被霸凌。如果你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被同伴愛著,你對於其它方面傷痛的承受能力就會更強。

通過心理實驗我們了解到,很多年前開始,孩子們看到的暴力行為數量巨大,現在更嚴重, 3-18歲的普通孩子會看到三十萬起的暴力犯罪事件以及十萬件謀殺。這些都是在電視和電影中上演的,當你了解到孩子置身於什麼樣的環境中時 你就會發現這一數字很可怕。

我們都知道,孩子們看完暴力犯罪案件後,他們可能會模仿。暴力就是你用非常不尊重的方式對待另一個人。在這時,你就要給自己設定一個限度,如果你不給自己設限的話,這種不尊重的方式就會很快地升級,所以我們要為孩子提供一些情景,讓他們理解這些行為的後果。

「如果你這樣做,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如果你那樣做,又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什麼時候是可以說謊的呢?什麼時候可以適度抗議?責任的限度在哪裡?如果情況是這樣要如何處理?又應該作出怎樣的道德選擇?

通過問大一點兒的孩子一系列的問題,能夠鍛煉他們的道德推理能力。這是我給一些家庭推薦的一個遊戲。

小孩子都是在玩中學,不論你想教的是什麼。比如你拿出兩個玩偶,並讓他們看到,一個玩偶正在傷害另一個。孩子就能通過這種模擬情景學到一些什麼,或者學習如何面對和處理類似的問題。這對孩子來說就是更加有效的體驗課,而非簡單的說教課。

05做出一些意料之外的反應,更能讓孩子接受你的建議

毛思翩:比如當一個孩子因為覺得自己的字寫不好,就不停地扔筆,應該阻止他嗎?如何跟他進行有效溝通,幫他疏解壓力?

薩德博士:如果他想扔的話,就再讓他扔十次二十次,直到他自己都不想扔了。當孩子自己厭倦了這件事情的時候 他們就會停止。但如果父母告訴孩子:我不想你這麼做!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孩子做的事能夠傳遞出孩子的需求,有時儘管被父母批評了,孩子還是會堅持自己的做法。

所以如果你能把這個當成一次遊戲:「好的,你可以用右手扔,用左手扔,跳起來扔,坐下扔,向下扔,向上扔,向前扔……」孩子逐漸就會對扔筆這件事感到厭倦,他就不會再繼續扔了。

我們成年人更傾向於邏輯,而孩子卻不是這樣,因此如果你能夠創造一個情景,讓孩子不想再做那樣的事情,那要比直接強迫孩子不那樣做好得多。

父母要從內到外改變孩子 而不是從外到內。但如果你從外到內地教育孩子,會首先試著給孩子一些直接的建議,如果他們不接受,那就表現得更生氣一些,做出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

因為如果你一遍又一遍地說教,孩子明白了這種套路,他們就不會很好地回應。但如果父母用不同的方式反應,做一些讓孩子完全想像不到的事,孩子會更容易接受你的建議。

比如當青春期的孩子不負責任的時候,我對父母說,當孩子把自己關在屋裡的時候,拆掉那個屋子的門!這對孩子來說是一件讓他們震驚的事情。

你對孩子說:「你要知道,你是在做一些不負責任的事情,我已經把你卧室的門拆了。如果你讓我把門重新安上,我就會重新安上,否則我就下周再安。」

或者我會建議一個不負責任的孩子的家長,把孩子的內衣放進冰箱。

這是一件很瘋狂的事情,但如果家長做出一些意料之外的事,孩子就無法摸透家長的想法,他們就會擔心父母會做一些更加瘋狂的事情。所以之後孩子就會順從家長的建議。

但如果家長一直在強調要負責任、負責任、負責任,而不把這個當成一門實物教學課,就不會發生任何有趣的事情,而永遠只是一個重複性的死循環。

因為孩子已經聽不進去父母所說的話了,父母也聽不進去孩子所說的話了。

06 父母正面積極的聯想,幫孩子建立自尊,找到學習動力

毛思翩:中國的父母因為監督孩子寫作業頻頻上新聞,對於幫孩子找到學習動力,「催眠」也幫的上忙嗎

薩德博士:我的老師米爾頓·艾瑞克森講過這樣一件事。

兒子對他說:「爸爸,我很擅長拼寫,但我有兩個朋友,他們不那麼擅長拼寫,你是精神科醫生,你能幫幫我的朋友嗎?」

艾瑞克森博士說:「我不能干擾老師和家長的教育方法,但下次你們有拼寫考試的時候告訴我,我會去學校接你和你的朋友。」

博士開車去學校,接上他的兒子,說:「你今天在學校過的怎麼樣?」

兒子說:「我拼寫得了滿分,我得了最高分。」

父親說:「這很棒!」

艾瑞克森博士又問了坐在后座的兩個男孩:「你們的拼寫成績如何?」

他們羞愧地想要鑽到座位下面,因為他們的卷子上滿是紅色的批改標記。

博士說:「讓我看看你們的卷子,」他們不情願地把卷子遞給了艾瑞克森博士。

他看著卷子,都是小學拼寫題,他稱讚了他們,「你們能拼對這個詞,簡直是太棒了!這是這個世界上最難拼寫的兩個詞,你們居然也拼對了!」

他瀏覽了整張卷子 並指出了他們是如何拼對每一個詞的。

人的大腦能夠偵測出任何情境中不對勁的地方。比如在一群高的人中,你會注意到矮的那個人;在有風的地方,比如飛機上或者花園裡,你就會注意到靜止的東西;如果在馬路中央有一個沙發,你也會注意到它。因為大腦的一個特質就是能夠識別任何情況下不對勁的地方。

這個世界大部分的溝通都是這樣,因為我們與生俱來就有注意到不協調的能力。當父母通過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這種方式來教育孩子,對於父母來說是很困難的,因為他們很快就會注意到那些不對勁的地方。

所以如果父母要能夠看到孩子做的事情,哪一部分是對的,更關注積極的一面,而非強調消極的一面。父母可以培養自己加強積極聯想的能力,找到孩子擅長的領域,通過強化孩子做得好的事情,來幫助孩子建立自尊。

做孩子其實也挺難,因為你對其他人的依賴程度很高,而且對各方提出的要求都要有所回應,孩子需要建立他們自己的自尊。

或許我們在每個國家都應該建立一個自尊部門,這個部門的職能是幫助人們建立更好的自我認知。無論從事什麼樣的職業,你都應該建立良好的自尊,而不是那種盲目的、自大的自尊。

所以父母應該是為孩子創造練鋼琴、學語言以及道德修養的動力,找到評估動力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你無法教一個人如何變得有動力,你需要幫助他們體驗有動力的感覺。

07 教育應該聚焦在,「幫助孩子們找到他們的人生意義」

毛思翩:您怎麼看待教育和未來?您覺得面向未來,今天的教育應該怎麼做?未來最需要什麼樣的人?

薩德博士:有很多可以釋放個人潛能的途徑,最確定的一種就是要能夠預測未來。

我們看到,社會複雜性顯著增強,人類大腦應對這種複雜性的能力也讓人驚嘆!

這種演化的速度非常快,比如我三歲的外孫女已經會拿起遙控器,自己調到她想看的視頻遊戲上。我無法想像這種技能在未來會發展到什麼程度,但是似乎人類大腦的發展是沒有邊界的。

人腦能夠適應這個世界不斷增加的複雜性,進化就是讓事物變得更加複雜,這就要求我們的大腦要有前所未有的發展。

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讓人們成為終身學習者,不幸的是,在我成長的教育系統中,學習並沒能被鼓勵成為一種自發的行為。

教育可以是由外而內的,也可以是由內而外的,一旦你迷上了學習,教育對你來說就會有不同的意義了。

但現在教育是被割裂開來的,教育分為了不同的學科,你可能學英語,可能學中文,可能學科學,可能學數學,但卻沒有學到能將這些學科融會貫通的東西。我們強迫孩子消化大量的事實性知識,但我們卻沒能激發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在我完成我的博士學位之後,我不想再繼續讀心理學了,又用了幾年的時間 我才開始對心理學重新感興趣。

重複事實性的知識使我感到很大的壓力,我只是在學習理論和實踐,而這些並未讓我成為一個對自己的研究領域真正有興趣的人,沒能讓我成為一個有創造性的人。

在中國,你們有決定人一生命運的高考,對年輕人來說,應該也有著巨大的壓力。我覺得這種考試也是基於產出事實性知識的能力,因此那些能夠記憶和重複這些事實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但這是否能夠激發創造性?是否能夠激發合作能力?是否能夠激發創新能力?是否能夠激發動力?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們需要一個更加註重人類價值的教育體系,當你在做一些有意義的事,生活也會隨之變得更有意義,這是一個非常主觀的過程。對一個人來說有意義的事,未必對另一個人來說有意義。

所以我們可以聚焦在「幫助孩子們找到他們的人生意義所在」的這件事情上。

可以是體育運動、寫作或者拍電影,他們需要找到他們自己獨特的天賦,這樣生活對於他們來說也會更容易一些,因為他們能夠專註於做他們認為有意義的事情。

結語:

米爾頓·艾瑞克森在心理學領域與弗洛伊德並駕齊驅,但他的理論體系更偏重於聚焦解決當下的實際問題。相信正面思考的力量,著眼於激發人天生具有的韌性和潛能,關心人如何才能作出改變。

作為艾瑞克森的大弟子,心理學「催眠」領域的泰斗級人物,薩德博士自80年代起,幾乎每年往返中國,受邀進行心理學講座和課程。他親眼見證了中國社會令人難以置信的發展速度,在他眼裡,中國所取得的成就是無與倫比的。

拿破崙說:「中國是一個沉睡的巨人,當巨人醒來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將顫抖。」

薩德說:只有在物資不短缺的社會,心理療法才能夠得到發展。人們才能開始考慮他們的生存狀況以及他們如何才能成為更好的人。因此我確信,心理療法將很快在中國發展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實踐。

對家庭教育來說,理解的基礎是引導而不是命令。你應該學習如何通過有效的方法引導孩子,而不要強迫孩子。

讓孩子真正意識到他該做的,找到他自身的動力,這樣孩子就會為他們做到了有責任感、有動力或是學會了東西而自豪。

父母也不需要在要求孩子遵守規矩方面過分嚴格,因為大部分情況下這些要求都是不起作用的。

因此你可以通過學習諸如「催眠」的一些方法來創造體驗,引導孩子去感受,進而內化為孩子成長的力量。

V公號搜:大腦幫(Brainlearning)關注!點亮「在看",給我鼓勵一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腦幫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