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莊子:把看不慣的人和事看順了,境界也大了,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

莊子:把看不慣的人和事看順了,境界也大了,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

道家

道法自然...

「看不慣」是境界太小

人生在世,難免有看不慣的人和事。莊子說:「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萬物都有其存在價值和存在根據,沒有什麼不可以存在,沒有什麼沒有價值。所以世間善惡美醜,從道的觀點來看是可以相通為一而存在的。

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角度不同,立場不同,人生的境界也不同。不必隨意就對別人的行為、言語看不慣。

莊子說:「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莊子告訴我們,要遵從自己的內心,不為世俗所累。「看不慣」的東西、人和事越多,這個人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小。

從世俗的角度講,「看不慣」不僅是境界小、情商低的表現,更會為自己樹敵無數,招致怨恨。在這方面,曾國藩做的就非常到位。

曾國藩升為二品官員後,可以乘八人抬的綠呢轎,但他一向節儉低調,就決定依然乘坐四人抬的藍呢轎。按照例制,藍呢轎見到綠呢轎必須讓路,否則,抬綠呢轎的人就可以揪住坐藍呢轎的人一通暴打。

那次,曾國藩乘著藍呢轎出門,轎子走到一條窄路上,後面來了個綠呢轎。這種情況下,藍呢轎可以不讓路。但曾國藩還是命人靠邊走,即使如此,綠呢轎依然不能通過。

抬綠呢轎的人見狀奔過來,不由分說,掀起藍呢轎簾,一把揪出曾國藩,啪啪就是兩耳光。

可笑的是,乘綠呢轎的只是個三品官員,曾國藩還比他大一級呢,此官員嚇得不輕,趕緊跪下來賠禮道歉。

所有人都等著曾國藩打對方兩耳光解氣,沒想到,曾國藩扶起對方,誠懇地說:「確實是我的轎子擋了大人的路,大人趕緊上轎,趕路要緊。」莫名其妙挨了打,居然沒事兒人一樣,而且,還再三叮囑轎夫,凡是見了綠呢轎,不管對方是否官比自己大,都必須讓路。

曾國藩說:「士有三不鬥:勿與君子斗名,勿與小人斗利,勿與天地鬥巧。」不計較,就不會將自己拉入爭鬥的漩渦,不被爾虞我詐所累;不計較,就不會樹立太多的敵人,不會時時遭人陷害;不計較,就能節省大量的時間,精力充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因為事事不計較,所以事事看得開,看的順。曾國藩一門心思做實事,創下了九年內連升十級的官場奇蹟。

痛苦太多是智慧不夠

老子認為,痛苦源於慾望的放縱。「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痛苦和煩惱來自不合理的慾望。慾望過盛,心頭貪念越多,羈絆越重,痛苦和煩惱也就越多。

莊子的大智慧在於他能夠將人內心最隱蔽的慾望消除一空。當世人為了內心的慾望拚命往上擠時,莊子卻從從容的放下一個又一個慾望的包袱,開始往下走,名、利、權、勢都拋下,越走越輕,將生命重新歸零。

倉央嘉措曾說: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樁不是閑事。莊子,連生死大事也看淡了。莊子妻子死的時候,他不哭不叫,卻「鼓盆而歌」,因為在莊子看來,生死都是假象,我們都在大道中。

莊子將死,他的弟子想要厚葬他,莊子則認為「吾以天地為棺廓,以日月為連壁,星辰為珠璣,萬物為濟送,吾葬具豈不備耶」。弟子怕莊子死後,屍身被鳥獸破壞,莊子卻說:「在上為鳥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

生不帶來,死不帶走,遑遑光陰數十載已是上蒼給予我們最好的禮物,又何必要求更多呢?

做人慾望不要太多,要求不要太高,攀比心不要太重。

莊子在《至樂》中說:「天下有至樂無有哉?」天下有至樂嗎?如果有至樂,人們將要做些什麼,依靠什麼?躲避什麼,留念什麼?喜歡什麼,憎惡什麼?

他說,在這個社會,「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所下者,貧賤、夭惡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

若不得者,則大憂以懼,其為形也亦愚哉!」

富、貴、壽、善不是快樂的必要條件。反之,莊子認為,那些富貴的人不僅不快樂,而且還很苦惱,很憂愁。

莊子說:「至樂無樂,至譽無譽。」達到極至的快樂是在內心深處,是沒有表現的。真正的快樂是與自然相融合、與天地相感應的樂,真正的榮譽是沒有讚揚、沒有名輝的榮譽。這種快樂,並非物質或地位等因素決定,而是取決於一個人的智慧和境界。

我們學習了太多如何與人相處的教條,卻忘記了最為根本的一點,即如何與自己相處。

一個不會與自己相處的人,也一定不會與他人相處。

我們經常說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其實最重要是的人自身的和諧。

我們的內心有無窮的慾望,又有無窮的矛盾。不妨看看自己的心,其中有多少妄想在此起彼伏,又有多少情緒在糾纏不休?

在這些沒完沒了的念頭中,我們就像波濤上搖曳的孤舟,時而被沖向這裡,時而被甩向那邊,片刻不得安寧。

只有學會了如何與自己相處,才能保持身心的和諧。

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才是人生的根本。

莊子說:「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這裡的「獨有」指的是獨立自在,自我和諧,自我完善,也就是懂得如何與自己相處。

人一方面要發揮自己的能力,服務於社會,使其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另外一方面要「獨有」,使個體的生命處於積極、和諧的狀態,成為「至貴」之人。

前者是儒家思想的體現,後者是道家思想的體現。

學習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與孤獨和解,如何與時間為伴,是每一個人的必修課,而且它如同養分,對人的滋養,是緩慢滲透的。

那麼,又如何與自己相處呢?

首先,認識到孤獨是不可避免的

人是群居動物,一個人的一生不可能脫離他人而存在,但是我們又是孤獨的。

在沒有人的夜晚,在內心的深處,我們渴望被人理解,渴望被人接納,但是,相識滿天下,知己能幾人?

惠子是經常和莊子鬥嘴的一個朋友,每次都被莊子批得灰頭土臉。惠子死後,莊子講了一個故事,來形容失去精神上的對手之後的孤獨。故事說的是:

有一個人,鼻尖上濺到一滴像蒼蠅那麼小的污泥,他請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揮動斧頭,隨手劈下去,把那小小的污點削掉,鼻子沒有受到絲毫的損傷,那人也站著面不改色。

宋元君聽說這件事後,把那匠石找來說,你為我也這麼試試,匠石回答說,以前我是能做到的,但是可以搭配的夥伴早已死去了!

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無時無刻地終身陪伴我們,在很長時間裡,在人群中前擁後抱,熱熱鬧鬧,讓人誤以為這就是生活的常態,其實,孤獨才是人生永恆的狀態。

我們所能做的不過是正視孤獨,然後找到一條可以跟自己更好相處下去的路。

其次,坦然接納自己、完善自己

莊子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我們都會有不足,有失望,有難題,它們是人生的一部分。光是接受這些事實,對我們而言,就意義深遠。

所謂成功學喜歡灌輸這樣的觀點: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如果誰能戰勝自己,那麼這個人就能夠戰勝一切。

人們之所以這麼說,是由於長期以來人定勝天的思想在作祟,人是有征服欲的。

所謂「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說到底也是這一思想的體現。

其實在自我鬥爭中不存在戰勝問題,而是一個不斷地進行自我探索,不斷地自我完善的過程。

每個人的潛能不同,成功只意味著能夠達到自己的上限而已。從這個意義上說,戰勝自己是對自己能力的恰當評價,是能力的盡情發泄。

生命不是比較,不是戰勝,而是接納和完善。

常常走向內心,反省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方向和夢想,接納自己並不斷地精進,讓自己的生命成為禮物。

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的時間,就是他的生活態度。在有限的珍貴時光里,與其關注、討好他人,不如修養和完善自己。

孤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白白地浪費著時間,除了長胖和一臉的怨氣,一事無成。

最後,學會承受孤獨、享受獨處

莊子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孤獨,可以成為一種美。所以,我們在孤獨中,完全沒有必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我們可以享受獨處。獨處,總不免有一些寂寞,但也正因為寂寞,我們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獨處,關係到一個人底氣的問題,它來源於自身的能量,會帶給你一種不依傍的自信。

孤獨和獨處總是難的,更多的空閑時間撲面而來,無聊也隨即鋪天蓋地。

人都會無聊,並且會變得越來越無聊,但是只要內心充實起來,把那些無聊分解到一天天里,就沒有了。

女人往往渴望來自男人的安全感,如果她們有過獨處的經歷,就會知道自己給予自己的安全感,更實在。

「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會使你更強大。」

無論孤獨和獨處的生活有多麼難以忍受,一定要堅持下去,直到自己能夠享受這種生活,並真正獲得它的滋養,與它握手言和,才會有能力去過另一種熱鬧紛擾的生活。

倘若此刻,你雖然在人群里狂歡,但是仍然覺得孤獨,那麼給自己一個獨處的機會吧,你還不知道它會有多麼美好!

V公號搜:大腦幫(Brainlearning)關注!點亮「在看",給我鼓勵一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腦幫 的精彩文章:

成大事者的六個品質,九種心態,九種能力,九種手段
能量朗讀:讓世界因我而美麗,堅持108天,你的生命將從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