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毀壞我們名譽的六種事

毀壞我們名譽的六種事

《親友書》

頌詞

賭博以及看聚會

懶惰依附惡劣友

飲酒夜晚入村落

斷毀名譽之六法

釋義

斷毀名譽六法:

第一,賭博。

有人嗜賭成性,有錢人大賭,沒錢人小賭,甚至靠賭博打發時間。應該斷除此行為。因為在賭博時,無論賭注是多是少,都會產生貪心、嗔恨心、嫉妒心、傲慢心等煩惱。

賭博會令人生起貪心,自己贏了想再贏點,別人贏了則生嗔恨心,若運氣好贏了很多,就生起了傲慢心:看我多聰明、運氣多好;如果看對方贏的錢多且眉開眼笑時,就心生嫉妒了。殺盜淫妄等惡業也會隨之產生。

在成都隨處能看到聚在一起打麻將的人,都在賭博,如果贏了,就請大家吃大餐,這樣就殺生了;其中也有偷盜——不擇手段地贏,肯定有欺詐行為,這樣就犯偷盜了;妄語就更不必說了,肯定會說許多假話;也會犯邪淫……所以,賭博之人其內心的貪嗔痴慢疑,以及行為上的殺盜淫妄酒樣樣俱全,嚴重染污了相續。

在一些對境中,有的人會生起嗔恨心,但貪心等其他煩惱並沒有那麼強烈、持久;而在有些對境中有的人只生起貪心,不會產生嗔恨心等其他煩惱。但是在賭博時,貪嗔痴慢疑會同時產生,且特彆強烈持久。煩惱越多、越強烈,對自己相續的破壞和染污越嚴重。

賭博是一種特別下劣的行為。不要說到大賭場里賭,就是找朋友玩的人里,就有些平時很精進、很有修行的居士,也會偶爾參與。「這是假期,過年了我賭一賭應該沒事吧?」若是能把握自己的內心,能保持相續的清凈,真的是為了身邊的有緣眾生能高興——小賭怡情,也可以。若不是這樣,就是造業。不要說為了自己,為了別人也不能造業。前面講的很清楚,為別人造業也是造業,將來果報由自己來承受,不會有人替你分擔。

自己最清楚自己,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內心。有些人問:「我能不能陪家人玩一玩,陪朋友玩一玩?」這事要由你自己決定,若你真正能把握自己的心態,能保護自己的相續,純粹是為了身邊的有緣眾生,為了讓他人生歡喜心是可以的。如果不是這樣,應該盡量避免,盡量斷除這些不好的行為。

也許有些人說:「若不陪他們玩,他們會生煩惱,會給我製造障礙……」歸根結底還是自己的問題,是自己的內心不夠堅定。若自己的內心很堅定,任何人都拿你沒辦法,最終會理解你、隨順你的。若是自己的內心不堅定,就要永遠地隨順他們。

《普賢行願品》里講過隨順眾生。我們是要隨順眾生,但是不能沒有道德底線,不能沒有基本的信念。如果喪失了這些,也是不合理的。

隨順眾生是在把握自己的基礎上再去幫助他人。自己都沒有把握好,沒有做到,想幫助他人是不合理的。我們是有信仰的人,內心是有力量的,親朋好友沒有信仰,還是普通凡夫,跟他們在一起,我們應該影響他們,而不應該受他們的影響。

有些人雖然信佛學佛十年、二十年了,但還在偷偷摸摸地學。學佛說明你有信仰,願意做斷惡行善之人,有什麼不能跟家人、朋友說的?如果說了,即便做不成朋友也無所謂。

「這樣我的生活就完全變了……」那有什麼呀,我們為了信仰,為了遠大的理想,是可以捨棄生命的。也許有人認為,會家破或人亡的……其實,這都是你自己的臆想,都是你自己的妄想猜測,若是你真確立了人生目標,任何人也無法改變,也不可能有障礙。我們有一句法語:願力要戰勝業力,願強大真實,才有力量,才可以超越業力,才不會給自己帶來障礙。

第二,看聚會。

世人都愛聚會,大都市的歌舞演唱會頻頻不斷,痴迷明星效應,常常萬人空巷、一票難求。那些令人極度亢奮的歌舞表演,讓人的內心產生的要麼是邪念,要麼是惡念。有境界的人不會這樣痴迷癲狂,無境界的人才會放逸散亂,因為放逸散亂是這種人的本質。

對一名修行人來說,散亂放逸是很大的過失,也是成就的巨大障礙。我們經常講戒定慧三學。戒是凈,要保持相續的清凈。定是禪定,心如如不動。而聚會狂歡,就沒有辦法保持相續的清凈,內心是散亂的。這是很大的過失,生起貪心、嗔恨心的時候,也會生起其他的煩惱。因為你的心已經放逸了、散亂了,沒有抵抗力了,別的煩惱習氣就會趁虛而入。

作為修行人,不要隨波逐流參與聚會、捧場、說閑話。尤其要杜絕東遊西逛、遊手好閒,時時刻刻保持威儀,以正知正念守護自己的內心。如果做不到,就不要參加聚會。其實少看少接觸,內心的煩惱雜念就會少一些。有些盲人、聾人,他們看不到、聽不到外面的嘈雜紛亂,反而有益處。

以前我去天津學漢語的時候,有二三十位居士,他們都很虔誠,也很精進。其中有位聾疾弟子,不能聽開示,我就讓他看《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他看的很專心,每天都法喜充滿。每天到我這裡來,講自己的感受,他堅持得特別好,沒有一點動搖和退轉,而其他的居士因為經常聽聞世俗瑣事,心中充斥著雜念,心態就不太穩定,信心也不太足。

我帶領他們學《大圓滿前行引導文》,耳朵聽不見的人很專一,一直堅持學修。我告訴他阿彌陀佛和蓮花生大士是一體的,阿彌陀佛即是蓮花生大士,蓮花生大士即是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心咒也行,念蓮師心咒也行。他很聽話,只念阿彌陀佛和蓮花生大士,感受特別深,狀態特別好,變化也特別大。雖然他身體有殘疾,但是內心恆常法喜充滿。而其他的居士則不然,聽說《阿彌陀經》好,就去看《阿彌陀經》;聽說應該念《地藏經》,又去念《地藏經》;聽說應該念《心經》,又去念《心經》,心總是不穩定。成就靠的是堅定的信念,若是心態不穩定,不可能有成就。

並非說《前行引導文》好,《阿彌陀經》不好。《阿彌陀經》是佛親口講的,是大乘教法,怎麼能不好呢?但是修行人的心不要總是漂浮不定。今天念《地藏經》,明天念《金剛經》,後天又念《普賢行願品》……「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應該念觀音菩薩。」「我的身體不好,念藥師佛肯定能健康……」又開始念藥師佛,過了一段時間沒有什麼感覺,就懷疑了,「是不是我的業障太重了?是不是應該念《地藏經》」,又開始念《地藏經》。過了一段時間又不行了……這就是心態不穩定。

舊時,人們愛聚會、閑聊、湊熱鬧。如今是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世人熱衷於五花八門的網路資訊,其實,聽聞的越多,內心的雜念越多,越不容易堅定。

初學佛法者不應該接觸太多,這樣內心的雜念會少一些。若是你特別精通佛理,有辨別能力,接觸多一些也行。但是很多人並沒有這個能力,什麼也不懂,內心很難堅定,所以要少參加聚會,少看錶演。

有些居士甚至出家人知曉的新聞俗事特別多,全世界發生的事情都知道,有些事情我覺得很新鮮,應該說一說,但他們早就知道了,不知道從哪兒知道的。發生的災難沒有多久都知道了,可能經常在網上瀏覽……這也是不好的習慣。我們現在修的法已經足夠了,為什麼還要看那麼多?了解過多的信息毫無益處,都是散亂的因,會讓自己信念不堅定。

第三,懶惰。

懶惰也有很多種。尤其是學佛人里有很多懶惰的人總想走捷徑。比如特別喜歡念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只有幾個字,容易念,並非因為了解了凈土法和阿彌陀佛,也不是真正對凈土法和阿彌陀佛生起了信心,只是圖簡單。覺得念經或念儀軌太複雜了、太難了,沒有意樂。有些人隨意念,連念珠也不拿,還說記數是著相。如果沒有真正了達萬法皆空的道理,就不會知道什麼是著相。執著一個相是著相,執著多個相也是著相。

若是真正證悟了真理,真正明白了空性的道理,不管念多念少,都不是著相。有些人才是真正的著相:「我隨時隨地隨意念。」一天中也就有一次兩次能真正想起來念佛念咒,念了幾句,又開始散亂了,根本沒有念。

只有拿念珠計數才會知道念了多少遍。比如今天要念十萬,但是才念了一萬,要抓緊時間努力念……才念五萬,還要繼續念;念了九萬,還差一萬……這樣十萬就完成了。像這種勤奮的人可以不拿念珠隨時隨地念。而有些人認為可以隨時隨地念佛,不需要拿念珠計數,說白了就是懶惰。

還有些學佛人總想投機取巧走捷徑,妄想直接進入佛的境界。比如我們去拉薩或北京,要利用交通工具。有條件者可以坐飛機,數小時就能到;也可以坐火車,幾天就能到,這都是有過程的。不可能在原地站著,僅憑想一想就到了。

同樣的道理,一打坐就能進入佛的境界是不可能的事。現在修禪宗而抱持此妄想的人特別多,藏地修大圓滿而抱持此妄想的人也特別多,有些人愛好靜坐,妄圖直接進入境界,大圓滿是佛的境界,你打坐就能達到嗎?不可能的事。

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里宣講:有些人不聞思,不通過觀察量觀察,直接安住或靜坐,想成就或成佛是不可能的。應該先觀察,然後輪流修持觀察和安住,最後才做到安住。否則,表面上看似異常精進,實際是一種懶惰。

還有些修行人更差,既不上早晚課,也不聞法修法,只穿一身法衣。好象剃了頭,穿上法衣就成佛了一樣,不是這樣的,剃頭、穿法衣只是開始。但有些人覺得這樣就可以了,不但自己不學不修,還總指點別人,教訓居士,收弟子,這都是懶惰。社會上也有很多人,只吃飯、睡覺,不知勤奮為何物,這也是一種懶惰。懶惰的人是不會成就的。

第四,親近惡友。

有些居士或出家人,剛開始時學修的很好,很清凈,很精進,後來跟某些人在一起時間長了,就不清凈、不精進了。有的人原來能按時上早晚課,後來因為看不慣一些人,早晚課也不上了,開始懈怠了,越來越不清凈了。

凡夫俗子都會受身邊惡友的影響,龍欽巴大士在《三十忠告論》里講:彼此相處要不近不遠,都是同修道友,疏遠了不好,太密切了也不好。異性之間要保持距離,不能在一起。比如說家人或親戚見面,必須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這都是有規定的。同性之間也要保持距離,走的太近了也不好,有的人剛開始關係特別密切,自己捨不得吃,給對方吃;對方的衣服,自己拿過來穿,可是沒過多長時間,就鬧彆扭了。

大家都是凡夫,走的太近,關係太密切了,會產生很多不必要的煩惱,會造很多不必要的惡業,所以要保持距離,尤其要遠離惡友。與人相處要觀察,如果這個人毛病多,想影響、改變他卻沒有能力,那麼就要遠離,否則自己容易受到不好的影響。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抽煙的人在一起時間久了,也開始抽煙了;跟喝酒的人在一起時間長了,也會喝酒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看看朋友圈就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了。我們經常說感應,有感就有應,你身邊的人都是自己業力的感召,也就是自己心的感召,應該懺悔。

有些人一輩子也沒有惡緣,可能是往昔沒有結過惡緣,所以沒有不好的緣分。而有些人很難逃脫這些惡緣,處處會遇到不好的緣分,這也是自己往昔結的惡緣,是自己的業障,應該多懺悔。

我們已經皈依三寶了,皈依三寶後,應該以佛為導師,以法為道路,以僧為道友。據大乘佛法所講,跟我們志同道合的同修,有修有證,在解脫的道路上、在菩提的道路上不退轉的人稱為僧寶。

小乘所講的僧寶不同於大乘所講的僧寶。小乘認為:四位比丘以上的僧團是僧寶,一位比丘不能成為僧寶。把僧作為自己的道友,要跟他們志同道合,以他們為榜樣,跟他們學,而不能跟那些表裡不一的人學。那些煩惱習氣極其嚴重的人,都是惡友。對一個初學者來說,「遠離惡友佛子行。」遠離惡友非常重要,要「雞眼往上看」,不要「狗眼往下看」,要多親近善友,遠離惡友。

第五,飲酒。

飲酒有兩個過患。一是貪心不足,越喝越想喝;二是酒後放逸,放逸後自然會造業、犯戒。

曾有一個公案,一位修行人受八關齋戒後,對自己要求很嚴。有人強迫他做選擇:要麼殺一頭羊,要麼跟一個女人在一起,要麼喝酒。他想:殺生肯定不好,邪淫也不好,相對來說喝酒好一點吧!於是就選擇了喝酒。結果越喝越想喝,就喝醉了,最後既犯了邪淫,也殺了羊。此公案說明,喝酒之後會犯殺生、偷盜等其他戒,隨之會產生更多的煩惱。

第六,夜晚入村落。

佛在世的年代,出家人夜間要麼在山洞,要麼在大樹下打坐修行。一個夜晚分三個段落:第一個段落打坐修行,第二個段落休息,第三個段落又打坐修行。白天可以進村化緣,戒條禁止晚上進村或去其他地方。

居士也同樣,樂行王是居士,龍樹菩薩對他的教誡是:晚上不要去村落、城市。我們無論住在村落還是城市,夜間就留在家中聞法、修法,是最如法的!如果夜間出去遊逛,去酒吧等場合,相續就不清凈了,會造很多業。現在大家還好一點,前幾年,尤其是大城市裡的年輕人,晚上在外面吃喝玩樂,白天在家裡睡覺,晝夜顛倒。這樣不但損害自己的身體,更會對修行有不良影響。

所以夜間,在家居士應該留在家中聞法、修法,出家師父應該在寺院內精進聞法、修法。夜晚是鬼魔活動的時間,人不應該外出走動。

行持以上六法,會令自己的生活與工作障礙重重,非常艱難。並且,會毀壞名譽,造諸多惡業,來世要墮落惡趣,感受惡趣的痛苦。

壽命無常、死期不定,人生的時間是有限的,皈依佛門、學修佛法後,若還搞這些,就不是合格的佛門弟子。沒有明白壽命無常的道理之前,在相續中難以產生佛法的諸多功德,若真正明白了世事無常的道理,就不可能有時間和心情去做那些事了。若是有這個時間,有這個心情,說明自己並沒有明白壽命無常、諸行無常的道理。如此一來,學佛修行將寸步難行。

我們學佛、修行已經十年了,為什麼沒有絲毫的進步?沒有絲毫的成就呢?原因在於沒有弄明白基本的道理,對無常沒有生起定解,此為主要原因。也許我們會找很多的理由,但那些理由都不是真正的理由!

我到漢地弘法十年,在這十年期間處處強調四外加行乃重中之重,若不明白這些道理,就不會有真正的佛法,也不會獲得佛法里講的成就。我們要明白四外加行的道理,尤其要明白無常的道理。

在生起出離心之前,要遠離這樣的環境和事情。真正生起了出離心才不會做這些事情,也不會犯這些錯誤。在此基礎上,當你真正生起了利他菩提心,才可以說有境界了,才不會受外在的影響,通過接觸這些人、事、物,就可以影響和利益其他的眾生了,但這是有過程的。

現在有些人自封是大乘行者,聲稱為了利益眾生而需要接觸這些事情。但是你有沒有真正發出利他菩提心?你的境界有沒有達到那樣的層次?這點是至關重要的,不要自欺欺人。有些人找借口大吃大喝,還說「我為眾生吃,我為眾生喝……」這是錯誤的。

以前我曾強調過多次,我們可以為眾生吃,為眾生喝,為眾生玩,為眾生舒舒服服睡一覺。但這並非貪吃、貪喝、貪玩、貪睡,否則就是輪迴之因。像《入菩薩行論》里講的一樣,當你的相續中真正生起了利他菩提心的時候,即使你在外邊玩,在家裡睡覺,福德依然會不斷地增長。

真正發出了菩提心時就是這樣的,但菩提心是在出離心的基礎上才產生的,如果連出離心都沒有,對世間的貪戀都沒有斷掉,沒有放下,還說「我已經發了菩提心,我要利益眾生」,這是不可能的事。

我們有一句法語:出離心是保護自己的,菩提心是利益他人的。如果有了出離心,斷除了對世間的貪戀,放下了世間,就不會受世間的束縛,相續也就不會被染污了。在此基礎上,再發菩提心利益他人。舉例說明,奔赴沙場與敵人戰鬥之前,要披覆盔甲以保安全。否則就會白白送命。

如今的社會,相續中無出離心,甚至不知出離心為何物的大有人在,竟然還說:我要發菩提心,我要利益眾生。這樣能生起菩提心嗎?這是空中樓閣。沒有出離心怎麼能生起菩提心呢?這是不可能的事。還沒有出離心就妄想去利益眾生,別說幫助他人,到時候連自己都身落陷井難以自拔。只有真正生起菩提心的時候,並且在有必要的情況下,才能接觸、參與這些事情,而不會有過患。

摘自達真堪布《親友書》講記11

《親友書》偈頌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親友書》講記1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真堪布 的精彩文章:

無法衡量他人,但要不贊不謗
2月6日上師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