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孩子不聽話,家長先別忙著吼罵,背後暗藏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孩子不聽話,家長先別忙著吼罵,背後暗藏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隨著兒子不斷長大,我發現他越來越不聽我的了,零食袋隨地亂扔、玩具不收拾、衣服翻得亂七八糟……2歲9個月明明已經準確地知道我讓他幹什麼,但就是和我對著干。

為什麼孩子不像小時候一樣聽話,按我們的要求來做呢?

1、習慣於威脅或者懲罰孩子,讓其失去安全感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會犯一個錯誤:把孩子年齡相符的抗拒行為認定成孩子的個人行為。當我們因為孩子結果上的不聽話,威脅或者懲罰他們時,他們會認為我們不愛他們,從而擔驚受怕,用越來越多的抗拒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直到我們意識到他們向我們傳遞的信號:讓我得到安全感。

2、管教光靠語言是不夠的

1歲多的孩子打人,父母只是說「不能打人」或者「我很疼」這類的話語,是能難讓孩子不再打人的。這時我們需要抓著他打人的手,告訴「你沒有權利打我,我疼。」如果孩子還是繼續打人,我們可以接著補充一句「你還是在打人,為了我不再挨你的打,我需要離你遠一點。」

這時孩子可能會大哭,但這短暫的距離可以讓我們思考,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可能是他走累了,但他還不會用語言來表達,打人就是他發出的信號。因此對語言能力還不完善的孩子來說,父母堅定但溫和的行動是表達期望不錯的辦法。一方面我們可以採取必要的舉動來防止她對我們產生的煩惱,另一方面也能平靜我們的情緒,讓我們冷靜地思考。

3、我們的要求太多

沒有人喜歡完全按別人的喜好生活,對學步期兒童來說也一樣。帶孩子去海邊玩沙,不讓孩子脫鞋襪、不讓孩子用手抓沙,不讓孩子坐在沙子上……面對這麼多不讓,脾氣再好的人也會翻臉。因此無論什麼時候,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條件下,都需要給其多一些的自主權,讓他們參與進來 。

為了讓孩子更樂意聽從指令,父母可以給孩子大量自由玩耍的時間來平衡我們對其發出的指令。畢竟有大量時間玩得高興,孩子也就不會抗拒父母發出的指令了。

4、孩子不聽話,有時也是一件好事

孩子的成長其實是一個不斷挑戰界限的過程,他們需要通過違抗我們的指令來完成自主權和意願測試。孩子不聽話其實就是在了解邊界、了解自己力量。有時候孩子的違抗也可能是件好事,我們需要辯證地看。

例如,孩子學畫小轎車,他完全可以不遵守現實轎車的模樣,按自己的想像來。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需要探索、展開想像力,父母沒必要阻止,畢竟誰又知道未來幾十年後轎車的模樣呢。

贏得孩子合作的關鍵是尊重

讓孩子聽話的秘訣是尊重。尊重孩子意味著我們理解他們的成長階段所表現出來的特徵,願意把他們當成平等的夥伴,不會對符合他們本身年齡階段的行為作出不理智的反應。

1、把活動發展成一項熟悉的日常事務,或者是預先告訴孩子會發生什麼

不管人長到多大,都會對未知的事物有恐懼,孩子更甚。因為他們的生活經驗更少,面對不可控的事務,天然的會選擇拒絕。只有讓他們對某項事物了解得越多,他們才能輕鬆對待。

有2種方法來告訴孩子:1、把活動發展成一項熟悉的日常事務。例如,孩子睡前不願收拾玩具,那就把收拾玩具變成睡前儀式的組成部分,天天做,等到孩子養成了習慣就不會再去抗拒收拾玩具了。2、預先告訴孩子會發生什麼,例如吃飯完後帶孩子去打預防針,就需要提前告訴孩子會發生什麼,安撫他的情緒。

2、不要打斷

孩子在做某項活動的時候,除非有安全隱患,否則不要打斷孩子,這樣不僅不尊重孩子的意願,也不利於孩子注意力的培養。例如,孩子睡前一直在一本接一本的看繪本,已經過了他習慣的睡覺時間了,怎麼辦?提前告訴孩子,讓他有心理準備。例如「再看5分鐘,我們就要關燈睡覺了」。

3、給孩子自主權

我們設定規則一定要是大原則,例如不能打人、罵人,垃圾扔垃圾桶等等,其他事情讓孩子自己試著做,給他自主權。只有孩子在生活中有80%的自由,他們才會不反抗那20%的規矩。例如「你是想現在吃飯還是等2分鐘再吃」、「去沙灘你可以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4、孩子拒絕配合要承認孩子的不良情緒,孩子配合要表示感謝

有時候,我們即便表達了尊重的意願,孩子也還是抗拒,這時要怎麼辦呢?例如,孩子哭著不打預防針,我們可以說「你哭,是因為你不想打針對吧,我們先等一下,等你準備好了再打。」如果過了一會孩子還是拒絕,我們依舊要承認他們不配合的情緒「你不喜歡打針,你害怕對嗎?」等孩子平靜後,準備好了在打針。

千萬不要強行讓孩子接受他們懼怕的事物,很多成年人也害怕打針,你的強制只會加深孩子的恐懼。

當孩子表示配合後,要感謝孩子的配合,做出具體的描述性的表揚:「等你準備好了在打針,是不是沒有那麼可怕了,你真勇敢,都能獨自面對打針了。」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聽話才是常態,作為父母我們的任務是,讓孩子的行為符合普羅大眾的道德規範外,又能讓他的個性得到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童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心理營養對孩子的作用 | 電影《秘密花園》賞析
讀懂孩子「小情緒」,如同海底撈針?行為學「ABC觀察法」來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