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樂高初級玩家才玩建築系列,我不同意!

樂高初級玩家才玩建築系列,我不同意!

我喜歡樂高(LEGO),尤其是「Architecture(建築)」系列。

LEGO

到什麼程度呢?它是我留給自己的一種特殊的快樂方式,假如生活欺騙了我,就會給自己買一套,從挑選下單、等快遞來、再到拆開拼好,能讓我開心好多天。所以當我看到有人說「只有初級玩家才玩建築系列」時,我不同意,因為其中的樂趣,他未必懂。

Arcade Addict

樂高,大家都不陌生,1932年由Ole Kirk Christiansen(奧爾·科克·克里斯提安森)在丹麥創立的玩具公司,最初只是因為他本人木工手藝好,公司專註生產木製玩具。1942年的一場大火,幾乎將工廠變為廢墟,也正是因為這次轉折,推動樂高走入現代化,於1949年開始生產我們今天熟悉的樂高標誌性「穴柱連接原理積木」。

HACKADAY

公司的新名字「LEGO」是在員工內部公開徵集來的,雖說是徵集,其實最後被採納的是創始人自己的提案……源自丹麥語「Leg-Godt」,意為「玩得好」,誰知巧的是這個詞在拉丁語中意為「拼合」,偉大的事物感覺總是上天安排過的。

相比於樂高88年的歷史,2008年面世的「Architecture」實屬一條年輕的產品線,但這不意味著它沒有實力。提起「Architecture」系列,就不能繞過一個男人 —— Adam Reed Tucker(亞當·里德·塔克)。

WILLYA Magazine

Adam 是一位建築師,對建築的熱愛讓他即使工作之餘也在研究,材料就是樂高積木。他在2006年正式進入樂高的像素世界,成為了一名「AFOL(Adult Fan of LEGO)」,用樂高積木創造、呈現他喜歡的建築。

他號稱是「美利堅大陸擁有最多樂高積木的人」,粗略估計有900萬顆,他說只有這樣才能在靈感閃現時立刻拼搭,不然等積木快遞的時間會讓好想法稍縱即逝。他經常用樂高積木製作十分大型的建築作品,在樂高玩家活動上展出,甚至當年還建了一個叫做「Brickstructures, Inc.」的網站,展示自己創作的世界各地地標建築。

J.B. Spector

就這樣,他的作品吸引了樂高的注意,於是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一位樂高認證的職業玩家 ——「LCP(LEGO Certified Professional)」,擁有這一身份的人在全世界鳳毛麟角。

LEGO

2008年,樂高拋出橄欖枝,與 Adam 的網站「Brickstructures, Inc.」以聯名的形式,推出了兩款建築積木,分別是西爾斯大廈和約翰·漢考克中心,致敬 Adam 家鄉芝加哥的兩棟標誌性建築。從包裝上能看出,白色的盒子右上角還有「Brickstructures, Inc.」的標誌,當時僅限量1250套。

LEGO

但隨後不久,同一年冬季,樂高就將這兩個作品包裝成官方盒組發售了,所以能看出來,前期的聯名有試水市場的考量。官方發售版本的盒子進行了重新設計,全黑色的盒子,背景壓上了設計圖紙圖案,給人一種不是玩具的藝術感。這也是樂高想要呈現給消費者的風格,跳脫出塑料玩具的框架,展示真實建築設計的魅力。

LEGO

後來還有個小細節:因為業主變更,2009年西爾斯大廈正式更名為威利斯大廈。樂高也於2011年重新發布了原本的西爾斯大廈盒組,設計不變,只更新了大廈名字,可見這個系列對於真實還原度的追求。

LEGO

隨後,2009年樂高又接連推出四套建築 —— 紐約帝國大廈、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西雅圖太空針、賓州落水山莊。自此,「Architecture」正式成為樂高旗下固定的產品線,並在2011年開始跳出美國本土,推出諸如德國柏林勃蘭登堡門、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等建築,被玩家俗稱「小黑盒」。

LEGO

最令我驚訝的是,據我自己統計,編號「210」開頭的「Architecture」系列迄今為止共發售了大約50款產品,所有的作品都是由 Adam 一人設計完成的,只能說看似被上天眷顧的他也優秀得讓人嫉妒。

「Architecture」雖然是一個系列,但是深入了解你會發現,所發布的建築還細分為三個主題:

Landmark(地標)

顧名思義,呈現全球各地極具標誌性的建築,比如英國倫敦大本鐘、法國巴黎埃菲爾鐵塔、義大利比薩斜塔、阿聯酋迪拜哈利法塔等等。是那些你可能旅行途中就見過的,或者去到一座城市會打卡的地方,算是最切合整個系列的主題了。

LEGO

Skyline(天際線)

2016年新加入系列的這一主題可能算是「Architecture」中購買率比較高的,以城市為單位,在一條直線上將四到六座當地知名建築排列為一組,一次性展示整座城市的特點。比如威尼斯、倫敦、紐約、柏林、東京等等。這一系列在國內知名度略高,主要原因是2017年推出了首款中國建築 —— 上海天際線,這也能夠看出樂高對於中國市場的重視。

LEGO

Architect(建築師)

這個主題的建築相對而言就不那麼為人所知,我覺得它更傾向於致敬一批建築大師的個人作品,比如洛克菲勒中心、范斯沃斯住宅、帝國飯店、薩伏伊別墅等等。這些建築的名字可能讓你一臉問號,但是看到圖片你又覺得似曾相識。這個主題針對的消費者更加小眾,實話講,它的設計深得我心,可惜大多發布年份較早,近年來也沒迎來更新,所以收集的難度和投入也比較高。

LEGO

我們辦公室最近收到了一套樂高新推出的曼聯主場老特拉福德球場,同事問我:「這不也是建築嗎?為什麼不算「Architecture」系列?」。

這就要說一說「Architecture」系列的設計理念和原則了,確實如同事們所說,樂高在旗下「CREATOR EXPERT」系列中推出過諸如泰姬陵、大本鐘、悉尼歌劇院、倫敦塔橋等盒組。但這些盒組的積木數量動輒幾千,而上面提到過的眾多「Architecture」盒組,你會發現多數作品尺寸都不大,除了這兩年推出的自由女神和新版帝國大廈積木數量超過一千五百,其餘盒組包含的積木數量多的不過一千上下,小的甚至只有幾百甚至幾十。

LEGO

所以「簡單化、最小化」才是「Architecture」系列的精髓,更厲害的是,「Architecture」系列不僅還原了建築的外觀,它還在內部儘可能地還原了建築結構,正如這一系列的 Slogan —— 「Enjoy Your Building Experience」,讓你真正體會建造的樂趣。

LEGO

擺弄成千上萬的積木重現造型或許不易,但是在極為有限的方寸之間還原真實世界的摩天樓更難,這正是樂高與 Adam 的挑戰所在。而這個想法也不是樂高心血來潮,其實早在1961年,樂高就曾開啟過一個實驗性項目叫做「Scale Model」,鼓勵玩家用樂高積木設計搭建自己的理想住宅,只是47年後,這一想法與 Adam 相碰撞產生了更美妙的火花。

LEGO

這一想法其實也在「Architecture」系列中得以延續,2013年,樂高在「Architecture」系列下推出「Studio(工作室)」盒組。這一作品不隸屬任何上面提到的主題,它是一套包含1210塊積木和一本272頁說明書的白色與透明積木套裝,裡面沒有任何標準拼搭步驟,僅僅為你提供一些建築常識和技能訓練,目的就是希望你能自己創造想法,搭建出自己腦海中的那座房子。這其實也是樂高一直以來的初衷,不是為了教會你看著圖紙拼玩具,而是讓你自己明白如何使想法得以實現,樂高積木只是材料而已。

LEGO

除了「CREATOR EXPERT」,樂高其實還在另一個系列裡面也推出過還原真實建築的盒組,它們以「400」作為編號開頭,也是一身全黑色包裝。這一套其實算是限定產品,有些是為特殊重要活動生產的,僅贈送給活動出席嘉賓,比如樂高嘉興工廠落成時,就有推出過一套嘉興工廠盒組;有些是樂高總部的員工限定,只能在參觀總部時購買,比如樂高之家盒組;再就是地點限定,比如只能在樂高總部所在地丹麥比隆的機場購買的比隆機場盒組;甚至還推出過極具紀念意義的創始人Ole Kirk Christiansen故居等等。稀少的數量和特殊的編號,讓這也成為收藏「Architecture」系列玩家們追逐的目標,但是難度也可想而知。

LEGO

最後說一點小遺憾吧,樂高「Architecture」系列引以為豪的「簡單化、最小化」設計原則也是它在國內不被消費者看好的主要原因。客觀來說,樂高不是便宜的玩具,創意、設計以及藝術的加成都直接反映在價格上,所以國內的消費者在購買時,無可厚非地會考慮成本。如我所說,「Architecture」系列大多尺寸濃縮、零件數量少,比如我接觸的第一個「Architecture」盒組 —— 西雅圖太空針,總共僅有57塊積木,現在想要買到卻要花差不多一千元。而且拼搭的過程相對其他系列要枯燥很多,很多重複性勞動,比如我最近拼完的新版帝國大廈,光拼外牆結構就花了大半時間。所以消費者們在選擇時,更願意購買那些積木數量多、拼搭步驟多樣新鮮的系列。

LEGO

選擇喜歡什麼或者購買什麼,是每個人的意願,但是作為少數喜歡「Architecture」系列的人,我也希望有更多人願意了解這一系列的歷史和設計。「Architecture」系列的說明書中,除了拼搭步驟,還會介紹這個建築的歷史故事、建築師甚至某些特殊的建造過程,每一次拼搭都有種與時光對話、穿越回這一地標建設現場的錯覺。而且,可以把世界經典的建築設計擺在自己的桌上,也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情。

LEGO

最後的最後,我想說:有供需,就有利益,這是經濟規律,我們無法拒絕和抵抗,雖然樂高領域還沒有出現球鞋這般「繁榮」的二級市場,但是最近我也聽說有人虎視眈眈「Architecture」系列的溢價能力,走在收集路上的我也有過太多兩百塊加入購物車,隔一陣子六七百買回家的後悔經歷。我太喜歡「Architecture」,不想看它淪為變現工具,或者說在它成為「通貨」之前,希望能有更多人有機會體驗它的魅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ULSUM官方 的精彩文章:

將機能跟美感融入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