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券業直面股比放開:外資搶牌照,內資發力凈資本

券業直面股比放開:外資搶牌照,內資發力凈資本

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在4月1日迎來里程碑——證監會自本月起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至此,外資券商持股比例可至100%,中國證券業實現全面開放。

持股比例放開的背後,是中國證券業歷經一輪又一輪的改革實踐,兌現WTO承諾、CEPA框架吸引港資……開放的步伐從未止歇。自1995年中金公司(03908.HK)作為中國境內首家合資券商設立,此後的25年里,瑞銀、高盛、摩根大通等一批外資券商陸續入華展業。

一場交鋒將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展開,掌握著人才和管理優勢的外資「百年老店」與深耕本土掌握資源優勢的國內龍頭券商相遇。就在外資股比限制取消「前夜」,雙方各迎利好:兩大美資投行巨頭高盛及摩根士丹利在3月底宣布將合資公司持股比例提升至51%;國內6家龍頭券商日前被納入首批並表監管試點範圍,被業內視為迎來凈資本擴充機遇。

激戰之外,機構彼此間取長補短,在業內人士看來,外資入華的更深遠意義在於中國資本市場得到進一步完善。

「總體來講,外資入華對國內資本市場進一步完善是件好事。這是一個取長補短的過程,外資的優勢在於專業化,合規做得比較好,我們的機構更加了解本土的市場。」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系主任劉曉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來了

隨著對外資股比限制從33%到49%、51%的持續放開,外資入華腳步加快。2018年至今,瑞銀、野村東方國際、摩根大通中國、高盛、摩根士丹利5家外資已先後在華設立控股券商。

除上述幾家外,合資券商各自推進股權轉讓或增資擴股事宜。據記者不完全梳理,目前瑞信方正增資擴股及變更實際控制人申請文件已收到反饋意見,東方證券將全資控股東方花旗,市場猜測花旗或「另起爐灶」。此外,市場上還有滙豐前海、東亞前海、華菁證券、申港證券等多家合資券商。

市場對於外資「狼來了」以及其引發鯰魚效應的討論頻頻,主要關注點在於,在國內券業競爭已經白熱化的當下,外資是否會繼續攪動這一市場?

前資深保薦人王驥躍對記者表示,外資券商在跨境金融服務方面優勢明顯,例如中企海外上市、發債、併購重組,以及海外投資的融資服務等。

「國外機構對長期趨勢的關注更密切,投資期限較長,國外機構入華之後,對於培養國內機構長期投資理念也有較大幫助。」劉曉蕾認為。

從提升中國金融市場建設角度來看,劉曉蕾提到,國外資本市場運行時間長,部分國外金融機構運營多年,積累了較為成熟的管理經驗,其合規性、專業性方面具備優勢,這類機構更多地參與到中國的金融市場的建設中,對國內金融市場提高成熟度有幫助。

國內券商激烈備戰

國內券商的抗風險能力如何?在外資股比放開之前,激烈的「備戰」已經開展。

一大方面,行業兼并在近年持續發生。中信證券併購廣州證券的「大吃小」被認為是行業標誌性事件,而天風證券通過收購恆泰證券,有望從中型券商之列實現突圍。

另一方面,券商擴充資本金手段悉數用上,記者據公告不完全統計,去年至今,海通證券、中信建投等多家券商通過定增方式融資,天風證券、東吳證券、山西證券配股方案均在進行,財通證券、華林證券可轉債發行均已獲股東大會通過。

據市場數據,截至3月中旬,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中原證券等8家上市券商累計擬定增金額近860億,天風證券、山西證券、國元證券等5家上市券商配股預計達410億元。

募資用途方面,多家券商表示將用於補充流動資金,或指向資本中介業務。

「國內券商的資本實力還是太小了,競爭力不夠。資本中介業務是金融機構看家業務,擴大規模和掙錢都靠它。哪家風險平衡的好、資本金充足,就能脫穎而出。」王驥躍表示。

政策扶持方面,國內龍頭券商已迎來註冊制實施的改革紅利,與此同時,科創板設立、再融資放開、新三板設立等也為其提供了更多的業務機遇;行業方面,航母級券商建設政策明確,具體措施上,行業已實行分類管理、試行並表監管等。

王驥躍認為,並表監管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併購重組的支持。

「目前的很多政策是在給券商的發展鬆綁,解除一些限制和約束,例如資本限制、槓桿限制等。」他提到。

證券業全面開放,行業競爭加劇,龍頭券商信心滿滿。中金CEO黃朝暉3月31日在業績發布會上對記者表示,中國市場參與者能迅速適應西方的管理經驗,加之熟悉中國資本市場,能夠把中國市場做得更好。

「(國內券商)有機會佔領國際市場,能夠和美資銀行、歐資銀行平分秋色。」黃朝暉認為,外資入華後,國內券商整套業務體系要向國際靠攏,投資銀行實力、資本市場效率將得到提升。

外資券商尚需適應期

國內券商著力提升資本實力,外資券商也已「摩拳擦掌」。

瑞銀證券董事長錢于軍在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內資本市場改革方面,利用科創板做註冊制試點,總體上非常成功。而創業板試行註冊制,其可選行業較為廣泛,瑞銀證券已經在進行項目儲備。

另一方面,據公開報道,高盛已表達出對進一步提升持股比例至100%的意向。

但業內認為,外資在華展業,還需要積累牌照和業務優勢。

「外商獨資券商和外資控股券商沒有本質區別,核心關鍵點要落到業務開展層面,即外資券商會如何參與到目前已經白熱化的券商競爭之中。」中信建投證券非銀首席分析師趙然認為。

一方面,外資券商目前在牌照方面的限制仍然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經營範圍。記者梳理髮現,除瑞銀、高盛之外,目前設立的另外3家控股券商多持有約4隻牌照。

以摩根大通和野村東方為例,摩根大通證券目前拿到的四塊牌照是證券經紀、證券自營、證券投資諮詢以及證券承銷與保薦。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可開展的業務範圍則包括證券經紀、證券投資諮詢、證券自營及證券資產管理。

牌照之外,外資在投行、經紀等業務方面,較國內券商優勢並不突出。王驥躍認為,以投行業務為例,外資券商短期內恐難撬動國內券商投行業務優勢,這其中至少存在三方面因素。

首先,境內外投行業務差異較大,境內投行業務大多需證監會審核,外資券商會聘請一些中國投行人員來做,但整體上並未形成規模;其次,投行業務需要與企業有相對深度的交流,境外券商贏得境內企業的信任和認可,尚需時間;最後,境內券商深耕本土市場多年,根基不會在短時間內動搖。

「在投行業務同質化的情況下,境外券商也很難說有特別明顯的優勢。一個市場的進入、發育都需要時間,境內券商都深耕這麼久了,很難一下子就衝擊掉。」他提到。

劉曉蕾提到,從以往的金融開放經驗來看,國內金融市場開放過程中並未出現機構被打壓或破產的情況,且國內金融機構具備自身優勢。

「國內金融機構比較了解本土情況,應對也比較快,在信息化時代,市場變化非常快,國內的企業和機構對市場更理解,對中國投資人的解讀更準確,對市場變化反應快,比國外的金融機構有其一定競爭優勢。」她表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IMF首席經濟學家:新冠衝擊供需,央行應準備充足流動性
從「未見明顯人傳人」到「人傳人」,復盤武漢疫情二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