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石阡:苔茶生產泛春潮

石阡:苔茶生產泛春潮

「這段時間氣候好,茶芽長得快,男女老少起早摸黑采苔茶。」在「苔茶發源地」五德鎮,新華村大興田組茶農張朝香搶時間、抓節令,趁著明前茶價格好,忙著在仙人洞旁的茶園裡採茶。

「在家採茶不但能增加收入,而且能贍養80多歲的老人,還能管理上小學的孩子。」在「貴州最美茶鄉」龍塘鎮省級高效生態苔茶示範園區,神仙廟村肖家巷組茶農彭勝紅雙手熟練地在青翠的茶牙間上下「舞動」。

「只有你們賺了錢,我們的茶葉才好賣。」新華村劉家嘴組85歲的陳光宇老人,主動把好茶葉生產「質量關」,將剛剛採回的1斤多苔茶,再仔細篩選一次,以70元每斤的價格,交售到夷州貢茶公司......

建在武陵深處的「綠色銀行」

五德鎮新華村大興田組茶農張朝香正在仙人洞旁的茶園裡採茶。陳宇  攝

近年來,石阡縣搶抓國家戰略發展重大機遇,依託苔茶種植歷史悠久、生產加工精細、市場銷售暢通等先天資源優勢,練好「山字經」、打造「萬元山」,圍繞做強做大做優生態苔茶產業,全面掀起了科學化種茶、精細化管茶、標準化採茶、專業化制茶、網路化售茶的熱潮,全力把茶產業培育成新時代農民增收創收的增長極、鞏固脫貧成效的突破口、高效生態農業的新亮點,在武陵山深處3599平方公里的石阡大地上,建成了助推經濟社會提質增效、精準脫貧長遠穩定的「綠色銀行」。

來到雲蒸霞蔚的「苔茶發源地」五德鎮新華村,古苔茶樹迎風招展,密密麻麻的茶芽肥嫩飽滿,群眾乘霧追雲不誤農時不負春光,男女老少競相到茶園採茶,到夷州貢茶公司交售茶青。制茶人匠心獨運,精心製作出「色、香、味、韻」獨具的盛世佳茗,茶香浸脾潤肺,讓人忘乎榮辱。

「在我們這樣的偏遠山村,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建設苔茶基地,相當於給老百姓建了銀行。」石阡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夷州貢茶省級傳承人王飛說,「既保護了綠水青山,又換來了金山銀山。」

走進龍塘鎮大屯村,萬畝省級高效生態苔茶示範園生機盎然,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金黃的油菜花,將翠綠的茶園點綴得五彩繽紛。置身茶園的林蔭小道,幽幽茶香迎面撲鼻,鳥鳴人笑韻調和諧,寫意出一幅濃墨重彩的茶鄉畫卷。

「建設集中連片的苔茶示範園,無疑是催生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也是群眾最具潛力、相對穩定的精準脫貧和增收致富途徑」龍塘鎮政協工作聯絡組主任周天貴說。

近年來,石阡縣把茶產業作為農業產業體系的主導產業,作為帶動群眾增收、鞏固脫貧成效的支柱產業。截止目前,全縣種植苔茶37.97萬餘畝,投產茶園31.95萬畝,2019年新植茶園2.1萬畝。

設在雲端高處的「天上街市」

石阡縣五德鎮新華村林文芬老人,帶領孫子和外孫到茶園採茶。譚文斌  攝

五德鎮搶抓脫貧攻堅重大發展機遇,圍繞「苔茶發源地」「中國苔茶之鄉」等金字招牌,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在佛頂山東麓、仙人洞北面、海拔1000多米的新華村,成功打造出一條集苔茶種植、加工、銷售和慢生活體驗的「天上街市」。

「老闆娘,上碗粉,再打杯酒。」新華村中硐組李洪顯老人交售完上午採摘的茶青後,徑直走向明英餐館。

筆者在新華村集市看到,男女老少交售茶青後,高高興興拿著錢,或是吃碗當地特色粉,或是買點居家用品。集市車水馬龍、攤販雲集、熱鬧非凡。除了有茶葉專賣店,還有一排排自由賣茶的本地茶農。

「老表,請進屋坐,吃杯茶。」日前,筆者在新華村採訪時,正值趕場天,得到了「制茶匠人」王甫的熱情招待,享受了一次高中低檔、紅綠兼具的「全茶宴」。據王甫介紹,近段時間以來,茶農中午來交售茶青,主要是擔心溫度過高,嫩芽容易變色,做出來的色澤不標準。

新華村不但種茶制茶歷史悠久,而且生產的茶葉質量得到相關權威部門的認定。

2008年,國家標準化委員會把「石阡苔茶生產示範項目」列入全國第六批農業標準化示範項目;2009年,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石阡「中國苔茶之鄉」稱號;國家質檢總局授予石阡苔茶「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

「到新華趕場近,買東西也方便,吃的穿的用的都能買得到。」該村上了年紀的老人如是感嘆。

「山山是茶園、家家有工廠、戶戶可加工、人人能掙錢」的「建集貿、興茶市」的初衷基本實現。苔茶產業的掀起,為前途無量的茶葉生產贏來了一個的「天上街市」。

新華村搶抓政策發展機遇,以生態移民搬遷工程建設為契機,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整合「四好農村公路」、生態移民搬遷等重大民生項目工程建設,注重「產村景一體、山水田融合、文教衛配套」的發展融合,打造成看得見水、望得見水的美麗「鄉愁館」。

據了解,新華村有投產茶園2200畝,基本實現戶均5畝茶,茶農每年戶均採茶創收12000餘元。

鞏固脫貧成效的「致富產業」

人潮湧動的石阡縣新華村苔茶集市(石阡縣委宣傳部供圖)

春回大地,苔茶吐芽,人勤春早。石阡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搶抓清明節前這一段時間,正分散在37.97萬畝蒼翠欲滴的苔茶園裡,嫻熟地採下每一顆飽滿脆嫩的苔芽,勞動之樂、採茶之趣、收穫之愉盡在一摘一放之中,繪織成一幅生動和諧的采春圖。

「每年八九月份是管理茶園的最佳時期,剪枝、鬆土、施肥一樣不能少,如果自己不管理,也不好意思去采別人的茶。」在新華村仙人洞旁的茶園裡,年近七旬的林文芬老人搶時間、爭朝夕,帶著五個等待返學的孫子,在自家的茶園裡採茶,「這段時間氣候好,茶葉長得快,苔芽飽滿、肥厚,直到清明節,70元一斤的茶青價格穩得住。」

林文芬是該村劉家嘴組建檔立卡貧困戶陳萬江的母親,開年後,陳萬江就帶著妻子到沿海城市務工,留下母親在家照看4個上學的孩子,守著自家11畝茶園。

「到我這把年紀,干點手上活,每天有100多塊錢的收入,已經很不錯了。」林文芬說,「這段時間孫子、外孫都還沒去上學,除了上網課學習外,他們都來採茶,比我快得多,等到正式開學,一個學期的零用錢他們自己早就掙到了。」

「每天上完網課再來採茶,100把塊錢綽綽有餘;周末沒有上網課,200多塊錢的收入是輕輕鬆鬆。」正在上小學五年級的林文芬的孫子陳娜說。

新華村支部書記、夷州貢茶公司總經理王飛說,「如果我們沒有種茶葉,田土裡的農活又重又累,老人和學生都幹不了,也沒有立竿見影的創收效果。現在家家都有茶園,採茶這種手上活,男女老少都幹得了,個個都能抓收入。」

據不完全統計,清明節前,全縣投產茶園每天產優質苔茶9.5萬餘斤,茶農日創收370萬餘元。

  作者  譚文斌

編輯  吳昌輝

編審  朱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2020年大年初一古六大茶倚邦印象
名茶未必都好,買茶需要知道的具體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