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風流人物~孔子的悲哀(世界哲學藝術的歷史人物剪影)
孔子是個人。
會不會有人覺得這句話很好笑,不是人還能是神么?是的,在傳統的封建社會,他就是神,一個影響了中國政治、文化、經濟千百年的當之無愧的神。
今天我想把他拉下神壇。拉下神壇不是意味著打倒孔家店,只能說明我想見到一個真實的孔子,一個不加任何修飾的孔子,那個在春秋夾縫中生存了七十一年的活生生的、鮮亮亮的人物。
……
孔子的出生並不好,他爹叔梁紇就是一個「一樹梨花壓海棠」的先驅,七十歲的老頭娶一個十多歲的姑娘,還生了一個仲尼,只不過那時候沒有蘇軾用詩來戲謔這事,只不過一生崇尚周公之禮的仲尼,竟然是與周禮背道而馳的「野合」所生,真真有點諷刺。
其實孔子大可不必如此,在那個「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的混亂年代裡,哪個不是亂臣賊子,何處不是勝者為王?所謂的「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豈非痴人說夢?在我上一篇「老子的悲哀」中,說老聃提出的解決辦法就是服軟裝軟兼打太極,孔子則不同,雖然他也一樣悲痛於傳統的不復,但是他竟然想靠自己的身軀,扛起回歸原始社會的大旗!老子要是在關外知道這事,估計一口血要噴出來吧,你小子厲害,我只不過哀嘆兩聲,你竟然要去做這件不可能的事!
但是孔子的偉大也在於此,「明知不可而為之」,憑藉區區個人之力試圖「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這種精神,這種毅力,絕不是一個普通人可以做到的。無數的隱者避世而居甚至老子都出關而去,只有孔子寧可渾身是傷也絕不回頭,「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在那個無法無天的年代裡,還有誰有這樣偉大的胸懷?在我的內心深處,一定會為他長歌當哭,只為他的浩然的神魄與不朽的靈魂!然而,當他古稀將至,卻也不免看著流水江河,悲嘆出「甚矣,吾衰矣!」「逝者如斯夫」的悲情長嘆……
孔子說「仁」。
仁是何物?「愛人」「克己」「忠恕而已」。仁還可以「殺身」,這是「一以貫之」的君子之道。所以說,仁不是對知識文化的定義,它是對人性的定義,人性是一種擔當,是一種責任,對人生,對社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用近代弗洛伊德的定義,就是對「自我」「本我」「超我」的實現。如是方為仁。聯想到近來太多太多的偽學究,不過工人、農民、流氓之流連續揭竿而起著書立派,我很難想像,他們究竟是如何實現的自我,再放飛到超我這一層面的。
他沒有獲得現世的成就,卻完成了千秋的功業。他所希望的明主絕不可能將一國之命運交付給他,即使魯哀公對著摸著他的棺材落淚,那也不過是假惺惺的作秀罷了,或許也有點個人的情感吧。大家都知道宋襄公的故事,在霸權的重壓之下,誰敢妄談仁義?我想這些,孔子都知道,他期待的明君不過是鏡花水月,於是,當放下功名,不再幻想後,他成功地把自己寫作了未來的符號。
《詩》《書》《禮》《易》《樂》,哪一樣不讓人白了頭髮,窮其一生也鑽研不盡,取之不竭,它們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就在我們凝視著它們長吁短嘆的時候,總會看見一個似有似無的老人在字裡行間微微地笑著對我們招手。而《春秋》的微言大義,也是後世帝王們真正用來實現統治的工具,雖然其罪也孔丘,卻是其成亦孔丘,沒有春秋,就沒有華夏,沒有我們文明立足的根基。彼時,孔子眼中的帝國即將倒下,但是我們的文化不能倒下,國家的精神不能倒下,這一曲文明的輓歌也會成為新時代緩緩升起的明燈,照亮漫長的黑夜。而他的徒子徒孫,也一個個成為了系統的,有針對性的學者,從此後,中國有了書香,有了門第,也有了傳承。
我想把孔子拖下神壇,卻無意間說了如許好話,但「箭垛式的人物塑型」還是應該分辨清楚,雖然污點不能影響一個偉人的成就,但污點就是污點,不容許也不需要掩飾,別的不說,至少我從來都好奇少正卯所講的異端邪說究竟為何,孔子究竟用他才將獲得的權力來滿足了自己的一己之欲。可見,即使如孔子的品行,也終究逃不過權力的腐化啊。
無奈,國要亡了;無奈,顏回死了;無奈,子路不在;無奈,終究看不到未來。
「太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
我想告訴你,你開創的未來,今天依然還存在。一代代的國家終有盡數,但是文化必將長存,沒什麼摧毀得了一個文明在血脈里的根基,只要魂還在,國家就永不會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