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遊戲 > 2020年,我想聊聊阿西莫夫

2020年,我想聊聊阿西莫夫

前言:

2020年1月2日,是科幻大師艾薩克·阿西莫夫(Isasc Asimov)誕辰100周年,距今天的確已經過去了不短時間,但我依然想借著這個機會,聊聊阿西莫夫。

似乎有些巧合,在阿西莫夫出生之際,也曾爆發肺炎災難,他是當地唯一倖存的孩子。在100年後的今天,希望我們能戰勝肺炎,走向一個健康的世界。

阿西莫夫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幻小說家之一。他與阿瑟·克拉克、羅伯特·海因萊因並稱為「世界科幻三巨頭」;與儒勒·凡爾納、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並稱為科幻歷史上的三巨頭;他還獲得了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

美國政府授予他「國家的資源與自然的奇蹟」 稱號,以表彰他在「拓展全人類想像力」方面的傑出貢獻。

他一生寫了500多本書,頗有些「魔幻」。

筆者的科幻閱讀還並不算寬泛,但也已經讀過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系列。就我而言,書中所構築的銀河世界可以算得上是恢宏,儘管某些細節在現在看來有些過時,但閱讀過程中諸如「發言者」這樣簡潔精準的概念仍然引起了我的讚歎。

毫無疑問,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說在上個世紀的衝擊力十分強。戰爭陰影的籠罩下,科幻小說描述的未來也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和平。例如「核子冬天」的概念就是科幻小說家Carl Sagan最早提出的(似乎有些跑偏了)。

直至今日,在機器人相關的作品中,也能看到阿西莫夫的影子。看到《底特律:變人》中的康納與漢克組合,這種機器人與警探的組合竟使我一瞬間想起了貝萊與丹尼爾(出自《鋼穴》);況且「變人」這個名字本身便含有致敬的意味,看了看書架上的書,我產生了聊一聊阿西莫夫的衝動。

本篇文章比較碎片化,以講述有趣的事實為主,希望能夠讓更多人了解到阿西莫夫。

PART1? 可能是想更年輕些

讓我們從一張漫畫看起。

1991年1月2日,加菲貓正在慶祝阿西莫夫的生日

說來有趣,可能就連這幅漫畫的作者也不知道,1月2日並非阿西莫夫真正的生日。原因令人難以置信:他的父母忘記了他是在哪一天出生的。

阿西莫夫在自己的自傳《人生舞台》中提到,他的生日是在懂事後自己定的。有證據顯示,他真正的生日介於1919年10月和次年的年初之間。定下1月2日這個日期,可能是他想讓自己盡量年輕些吧。

卻也因此,在1945年,阿西莫夫作為不滿26歲的士兵應徵進入美國陸軍。幸好1945年二戰結束,若非如此,人類歷史很可能將失去一名偉大的科幻作家、科普作家。不過阿西莫夫年少成名,在他21歲的1941年,便已經寫出了被評為「1956年以前最佳短篇科幻小說」的《日暮》。相信就憑此,阿西莫夫便足以留名史冊。

阿西莫夫的從軍生涯只有短短九個月,這期間,他完全憑藉寫作成為了下士,還順利躲過了1946年的核試驗。阿西莫夫的人生,似乎十分幸運。

但毫無疑問,和平才是一切幸運的源頭。

PART2? 計程車上的協定

阿瑟·克拉克與阿西莫夫

眾所周知,阿西莫夫與阿瑟·克拉克同為「世界科幻三巨頭」中的一份子,同時他們也還都是優秀的科普作家。兩人曾經為「誰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幻小說作者與科普作者」展開過長達十幾年的爭論,也因此產生了深厚的友誼。

最終兩人在一起乘坐計程車經過公園大道時,達成了一項共識:「在任何時候我必須承認阿瑟·克拉克是最好的科幻作者,同樣,阿瑟·克拉克必須始終堅定地認為阿西莫夫是最好的科普作者。」

這正是所謂「公園大道協定」,兩位大師也有了深厚的友誼。

在評價阿瑟·克拉克時,阿西莫夫也毫不吝惜自己的幽默與讚美。

「但是我們都是堅守協定的高尚的人。亞瑟在很多方面的成就都毫無疑問在我之上。例如,他在年齡上就年長我30歲,1917年出生以至於現今他已經年過60了。而我,正如每個人都知道的才剛剛30出頭而已,還有就是我可以直率地坦白他的禿頂和醜陋程度都明顯勝於我。」

「科幻文學創作存在兩個極端——冷靜相對於熱烈,邏輯性相對於感性化,科學主具扭對於人文主義。在情節構思上我和亞瑟都具有熱烈的、感性化的和人文主義傾向的特徵,但是毫無疑問地在表達方式上,我們都鍾情於冷靜的、邏輯化的和科學主義傾向的方式。」

「亞瑟是具有強烈的科技導向的科幻作家。他曾經受過專業的科學教育,並且他想像的事物都是嚴格遵循科技發展規律的。他的創作徜徉於宇宙世界,但仍然遵循自然規律和法則。」

上三段均摘自《阿西莫夫論科幻小說》,作者:艾薩克·阿西莫夫。

PART3? 科幻界的神仙打架

海因萊因,被阿西莫夫譽為貴族,

是一個極端愛國主義者

儘管主角還是阿西莫夫,但是我們要先從另外兩巨頭,阿瑟·克拉克和羅伯特·海因萊因的故事說起。

儘管阿西莫夫與克拉克也發生過口角,但相比他們兩個之間略帶幽默的爭辯,克拉克與海因萊因的爭吵則要激烈的多,甚至直接導致了兩人友誼的破裂。

在冷戰陰影最強烈的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的里根總統提出建立SDI(Strategic Defense Initative)反導彈系統,這一主張遭到了英國作家克拉克的抨擊,他以「科技褻瀆」(technolgical obscenities)來痛批這一計劃。

1984年,海因萊因邀請克拉克參加幾個科幻小說家的會議。在會議上海因萊因指責克拉克身為英國人卻干涉美國內政(克拉克幾個月前以英國太空專家身份參加美國國會反對SDI計劃),並怒斥克拉克的觀點荒謬。據說海因萊因氣到拒絕再和克拉克講話。自此,兩位科幻大師絕交,此後再沒有見面。

提出SDI計劃的里根總統

這些和阿西莫夫有什麼關係?我們慢慢往下說。

實際上,海因萊因所處的會議是一個為里根總統服務的民間組織「國家太空顧問公民委員會」。他們經常在《環世界》作者Niven家裡召開會議,曾為里根總統書寫太空計劃等的致辭。

各位應該聽說過「星球大戰」計劃,據說,最初發表這個計劃時的講稿就是由這些科幻小說家所撰寫。凡事必有它的對立面,有許多科幻小說家曾反對SDI計劃,比如阿西莫夫和克拉克,他們主張與蘇聯合作太空計劃。

阿西莫夫說道:「我反對SDI計劃不是因為我是科幻小說家而有專業知識,而是因為我是一個心智正常的人。」他認為,「星球大戰」計劃不僅無法防治戰爭,甚至會激化矛盾。

作為一個堅定的人文主義者,阿西莫夫也曾是「國家太空顧問公民委員會」的一員,但當他發現了組織試圖為里根總統制定太空計劃後,果斷選擇了退出。他還為老朋友克拉克打抱不平,「你們指責克拉克是英國人,沒有資格評價SDI計劃,那美國政府為什麼一直對蘇聯評頭論足?他難道是蘇聯公民?」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部叫做《宇宙》的紀錄片,沒錯,這部紀錄片的片段出現在高中語文課本上。而其解說人,天文學家、科普作家、科幻作家卡爾·薩根也曾參與到關於「星球大戰」計劃的反對中。他曾公開反對SDI計劃,為此甚至被稱作「蘇聯的間諜」。

1983年,卡爾·薩根等聯名發表了一篇文章,討論了核子冬日的假說,以此來阻止核戰危機。阿西莫夫曾大力盛讚到「最讓我激動的是,這裡面的每一個內容我都百分百支持。」這是核子冬日的首次提出。

儘管「核子冬日」已被證偽,但人文主義科幻小說家為避免核戰所做出的努力值得我們肯定。畢竟,此假說曾被戈爾巴喬夫搬到談判桌上。

這場有多個科幻小說家參與的口水戰,最終也因為冷戰的突然結束而終止。

PART4? 並不幸運的天才

讓我們調轉視角,回到阿西莫夫本身。

他是一個天才。從小聰明絕頂,智商有160。15歲上大學,卻鬱悶地發現自己並不算優秀。他寫道:

「在小學和初中里,我是最聰明的孩子;在高中里,我是比較聰明的孩子之一;到了大學裡,我只是一個沒有特長的聰明孩子。」

他甚至在大學畢業後因為害怕找不到工作而讀博。他甚至在29歲才有了穩定收入。儘管21歲就寫出了我們提到過的《日暮》,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擁有財富,反而生活拮据,緊張度日。

38歲,阿西莫夫才成為了全職作家,並最終成為了寫出了500多本書的全能作家。他的作品遍及各個領域,從銀河的科幻到古代的羅馬史、從幻想到科普、從理性主義到神秘主義、從科學到宗教,無所不包。

阿西莫夫是個天才,這毫無疑問。他對寫作也的確有高度的熱忱。可以說,阿西莫夫無時無刻不在寫作。他曾說道:「我不需要放假,放假幹什麼?放假無非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就喜歡寫作。我已經在做我喜歡的事情了。」

央視曾經有過一期節目叫《尋找阿西莫夫》,幾個大學生為拍話劇找到了曾拜訪過阿西莫夫的卞毓麟教授,阿西莫夫曾表示招待訪客是他唯一不寫作的時間。

「度假是一個人在工作之餘想做的事,我想做的事只有寫作。」

甚至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阿西莫夫還寫道:「我一直夢想著自己能在工作中死去,臉埋在鍵盤上,鼻子夾在打字鍵中。」

他說過,他不相信有來世,他認為人死後一切都完了。

所以阿西莫夫是一個天才嗎?

他是,只不過,他像普通人一樣奮鬥,像普通人一樣經歷困難。

PART5? 自傳

自傳《人生舞台》

阿西莫夫一生中有三本自傳,分別是1979年的《記憶猶新》,1980年出版的《歡樂依舊》和1990年的《人生舞台》。

一個人居然會給自己寫三本自傳?未免讓人有些驚訝,而且這三本自傳加起來足有110多萬字。這實在是有些自戀了,但自戀得有些親切。

這本書中,他講述了對家庭、婚姻、學校、疾病、成長,乃至信仰、道德等問題的觀點。他認為婚姻是痛苦的、卻又在娶了漂亮太太后找到了愛情的甜蜜;他恐高,身為科幻作家卻從不旅行,他認為自己的想像足以支撐一切……

正如他在《人生舞台》所說,「通過這種寫法,你會真正了解我,說不定,你還會喜歡上我。」這本他在病重時僅用125天完成的60萬字自傳,可能就是我們了解他最好的方式吧。

PART6? 簡單的遊戲影響

我本來是希望在上一部分就打下「結束」,可想了想,不說說遊戲,似乎不大妥當。說兩個我知道的吧。

1.CSGO中的飾品

在玩CSGO時,我們總會聽到被稱為「高達」的皮膚。這皮膚是什麼呢?正是在國內被譯作「二西莫夫」的Asiimov。

對比「Asimov」,這系列皮膚的名字中多了一個「i」,據設計師Chris Brown所說,皮膚橘白色外觀的靈感來自《第九區》,而名字,當然是為了致敬阿西莫夫。

當然類似的皮膚,還有被戲稱為「地下水」的Tec—9的艾薩克。名字同樣取自艾薩克·阿西莫夫。

拋開顏色,線條和二西莫夫十分相像

2.機器人

機器人三定律

開頭我們提到了《底特律:變人》,那我們簡單說說機器人吧。

最初,機器人故事只有兩種:機器人背叛人類、人類奴役機器,是阿西莫夫打破了這個局面。在寫了幾部機器人故事後,他創造性地提出了「機器人三法則」,即:

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個體,或者目睹人類個體將遭受危險而袖手不管

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給予它的命令,當該命令與第一定律衝突時例外

第三定律:機器人在不違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況下要儘可能保護自己的生存

事實上,後來還有「第零法則」,就不詳細說了。

毫無疑問,這一套銘刻在機器人「正子腦」里的規則打破了對機器人故事的束縛,規則來打破束縛,不得不說這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

「機器人三法則」並非完美無缺,於是,我們可以在《我,機器人》(區分電影)里看到一個個「機器人出現bug,人類主角排除bug的故事」。就連現在,當我看到這些故事,還是不得不嘆服於阿西莫夫情節設計的精妙。

機器人系列也因此成為了阿西莫夫的一個銘牌,成為了一座高峰,考驗著今後的機器人故事。也難怪,阿西莫夫自稱為「現代機器人故事之父」。後面的機器人故事,或多或少受到了它的影響。

所以,什麼是「正子腦」?

小說《保證滿意》(被收錄進高中英語選修七)將其解釋為一個只有人腦般大小卻極其複雜的「電話交換機」,將正子迴路寫入其中。但由於正子腦生產的不確定性,便導致了機器人也有不同的個性。

事實上,在阿西莫夫寫作的年代,「正電子」(簡稱正子)才剛剛發現不久,使用這個概念純粹是為了吸引讀者,嗯,追趕潮流。經研究,「正子」這東西,可不能用於電腦。

3.變人

機器管家

我們在前言中便提到了《底特律:變人》中這個「變人」含有致敬成分。仔細說說吧。

其實,阿西莫夫有一篇中篇小說就叫《變人》(Bicentennial man),也可譯作《雙面人》。這篇小說被改編為了電影《機器管家》,阿西莫夫曾提到這是他創作的最喜歡的小說之一。

這篇小說主角是一個追求自由的機器人安德魯,他為了使自己成為人類,潛心研究醫學和仿生學,經曆數個世代,最終將自己的全身換上人工器官,得到了作為人類的身份,最終迎接死亡,成為了唯一一個擁有200歲壽命的人類。

在小說中,安德魯尋遍世界,也並未找到一個和自己一樣有思考能力的機器人,他萌生了「愛情」,回到故鄉時卻發現昔人已逝。當擁有無盡的生命,感情的流逝又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最終,安德魯「寧為人而死」也不願「身為機器而生」,或許這就是一個機器人對於自由的渴望吧,這也是一個真正的「變人」故事。

回到《底特律:變人》,康納的章節也有些《鋼穴》的感覺。這是機器人系列的第二部,講述了警探以利亞·貝萊與模擬機器人機·丹尼爾·奧利瓦一同偵破案件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極度厭惡機器人的地球偵探與木訥的機器人合作一起偵破謀殺案,而隨後的《裸陽》中,已經成為「夥伴」的兩者再度調查「機器人突破第一法則」的奇特謀殺。說起來,還真是相像。

說到這裡,我可否把遊戲中的仿生人之父以利亞·卡姆斯基的名字看作對「以利亞·貝萊」的致敬呢?

最後,《底特律:變人》講的是一個「解放」的故事,並非真正的「化身為人」,畢竟沒有血肉之軀,仿生人依舊是「機器人」。

儘管沒有「變人」,但當安卓人衝破面前的牆開始反抗,他們或許得到了人權、自由,一個新的時代就此開始,機器人,最後真的可能「化身為人」。

THE END

其實在我心中還有很多話想說,但在這裡,我還是不具體談了。我整理了不短時間,找了很多東西,才勉強搬出了這樣一個拙劣的文:內容不精,長度不長,況且只是簡單的整理。

希望以後有時間能夠繼續講講我心中的阿西莫夫吧。

坑就挖下了。整理不易,謝謝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TapTap 的精彩文章:

在家發霉不要急 2月新游解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