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也有「狠」的時候
文史
04-02
姜太公殺「高士」
太公望(姓呂名尚,為周文王師,就是傳說中的姜子牙)封於齊,當時齊國有一個名叫華士的人,認為不臣服於天子,不結交諸侯是正當的事,人們都稱讚他很賢明。太公望派人請他三次都不肯到,就命人殺了他。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輔佐成王為政)問說:「他是齊國的一位高士,怎麼殺了他呢?」太公望說:「不臣服天子,不結交諸侯的人,我太公望還能將他臣服、與之結交嗎?凡國君無法臣服、不得結交的人,就是上天要遺棄的人。召他三次而不來,則是叛逆之民。如果表揚他,使他成為全國民眾效法的對象,那要我這個當國君的何用?」
孔子除掉「異己」
孔子的學生曾受少正卯(春秋時魯大夫)言論的誘惑,數度離開學堂,使學堂由滿座成為空虛。孔子做大司寇(掌管刑獄的官)的時候,就判處少正卯死刑,在宮門外殺了他。理由則是「小人中的奸雄,不可不殺」。
兩位古人在今人中的形象,或是慈祥長者、運籌帷幄,或是文質彬彬、謙謙君子,幾近聖人。然而,對於特立獨行和持有異己學說分子,則使用了霹靂手段,毫不手軟。
由此可見,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由來已久。任何統治階級,即使如孔子這樣以「仁義」立身的人,都不喜歡異端分子、異己學說。歸期原因,在於「異己分子」並不是那種能對國家提出有什麼建設性意見和務實舉措的人,而常常多是夸夸其談之輩,對安邦定國、濟世安民沒有任何用處,相反,還有可能蠱惑人心、擾亂國家穩定團結大局。
所以,在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發言人的自媒體時代,對自己的言論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對別人負責,對社會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