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逃離比勒陀利亞:哈利波特長大了,別讓越獄傳記片帶太多政治正確

逃離比勒陀利亞:哈利波特長大了,別讓越獄傳記片帶太多政治正確

對於演員丹尼爾·雷德克里夫來說,《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永遠是一把「雙刃劍」。

因為演了那個多愁善感而又自信勇敢的哈利·波特,戴著圓黑框眼鏡的少年雷德克里夫,伴隨著一代觀眾成長,在全球都如此深入人心;

拍什麼戲、演什麼角色都能讓人想起那個哈利·波特,也成為成功躋身好萊塢的雷德克里夫,最難以逾越的門檻。

這種被經典角色支配的「痛苦」,相信《復仇者聯盟4》中退下來的「鋼鐵俠」小羅伯特·唐尼、「美國隊長」克里斯·埃文斯,都應該深有體會。

《哈利·波特》之後,丹尼爾·雷德克里夫投入到不斷嘗試新角色的「瘋狂之旅」中。

從《俠盜飛車手》的創始人(《遊戲改變者》),到一具腹黑又直率的「屍體」(《瑞士軍刀男》),再到影片從頭至尾處於密閉空間中的運毒飛行員(《困獸之鬥》),演員雷德克里夫嘗試了太多種可能性,卻始終不被大多數觀眾認可。

在他們的心目中,那個戴著圓黑框眼鏡的少年,是情懷中無可取代的。

在新片《逃離比勒陀利亞》中,半張臉被鬍子覆蓋的丹尼爾·雷德克里夫,早已褪去了年少的青澀,顯得滄桑而堅韌。

哈利·波特長大了,這次是真的。

《逃離比勒陀利亞》最大的亮點,就在於「真實事件改編」背後的「不可思議」,這是一部故事背景很複雜、故事內容卻很「單純」的作品。

片中,雷德克里夫飾演了非國大傳奇人物、白人蒂姆·詹金,他與同伴因反抗「種族隔離」而入獄,經過驚心動魄的準備,他和兩位同伴利用知識、膽識與運氣成功越獄。

「種族隔離」曾經是南非最為人矚目的標籤,《逃離比勒陀利亞》很聰明的拿這段「種族隔離」的歷史做文章。

顯然,這已不是雷德克里夫個人的挑戰了,而是瞄著西方電影人中最篤信的「政治正確」去的。

成功越獄就是挑戰「種族隔離」,象徵性不言而喻,「政治正確」滿分的《逃離比勒陀利亞》,至少給了觀看此片的西方觀眾,一個相當不錯的談資引子。

背景很吸引人是一回事,如何拍得引人入勝是另一回事。

《逃離比勒陀利亞》之前,長期霸佔IMDB榜首的《肖申克的救贖》、被國內觀眾奉為「神劇」的美劇《越獄》,都給人一種先入為主的感覺,哪怕是史泰龍與施瓦辛格聯袂的《金蟬脫殼》、新科「奧斯卡影帝」主演的拉米·馬雷克新版《巴比龍》,都是一道很難預約的坎。

沒有黑科技的「束縛」,也不講「人性與自由」,《逃離比勒陀利亞》選擇了最簡單直接的那條路——用張弛有度的節奏感,營造出一場「驚心動魄」的越獄過程。

「真實事件改編」,讓影片的戲劇性平添了驚險刺激。

入獄之後,熱血青年男主蒂姆·詹金,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是在監獄中虛度光陰,還是因地制宜的繼續與「種族隔離」鬥爭。

越獄,成為他必須要做的事。

目標的明確的,捕捉信息、搞到資源、獲得信任、取得優勢,男主每天都有充分的時間思考,他最大的優勢就是時間,機遇確實轉瞬即逝的。

哪怕因白人的身份被「優待」,但囚犯的身份代表著毫無隱私和自由可言。

然而,這部片子最大的問題就是,節奏、氛圍、故事、場景設計都做得很不錯,卻輸在了代入感上。

處理不好代入感,一切的矛盾衝突、驚險時刻,都變得不那麼刺激了。

平心而論,《逃離比勒陀利亞》並沒有很好地利用男主的身份與環境的壓力,環環相扣的解謎故事,懸念設計略顯笨拙、直接,必然影響到整體觀感。

或許是為了壓縮越獄的繁瑣過程,《逃離比勒陀利亞》在準備工作的處理上,多少有些平淡,很多關鍵進展,初看起來毫無波瀾,如果觀眾能夠把自己帶入進去,就會有一種冰冷刺骨、步步驚心的感覺。

或許是對手戲太弱了,男主的表現不那麼拔群、驚艷,但有限的幾個精彩段落,雷德克里夫的處理令人刮目相看。

比如被監獄長發現男主的鑰匙部件這場戲,將外表內斂、內心堅韌的男主,即將崩潰的內心感受,很好的呈現在觀眾面前。

有「真實故事改編」的加成,《逃離比勒陀利亞》把故事講得還算圓滿,雷德克里夫確實長大了,但憑著一股蠻勁嘗試不同的角色,讓他疲於奔命,從而陷入「為了撕掉標籤而不得」的怪圈。

輸在了影片質量,贏在了「政治正確」,豆瓣7.6分的評價過譽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得著說 的精彩文章:

只要陳道明吳剛等原班人馬參演,《慶余年》第二季將更加精彩
被腹黑的慶帝逼迫、被瘋癲的李雲睿利誘,二皇子只有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