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斐迪南殲擊車攻防這麼強,為何元首沒有要求繼續改進生產?

斐迪南殲擊車攻防這麼強,為何元首沒有要求繼續改進生產?

斐迪南坦克殲擊車(其實在德軍中早先被編製為重型突擊炮)雖然在二戰中數量極其稀少,但是憑藉著近乎變態的攻防能力,在戰鬥中發揮出了遠超常規坦克的作戰能力,僅從來沒有被正面擊穿這一數據,就足夠它傲視群雄。如此優異的殲擊車,為何沒有降低重量,發展出傾斜裝甲型號繼續生產服役呢?

斐迪南殲擊車原本就是個意外

斐迪南坦克殲擊車的出生只是當時德國重型坦克競爭的副產品,斐迪南博士提出的電傳動重型坦克「虎」(P),雖然是競爭失敗的項目,但在最終結果出現之前,保時捷公司就擅自生產了90輛電傳動驅動的底盤。

等項目確定落敗之後,斐迪南博士向元首提出了將已經生產出的底盤改裝成重型坦克殲擊車的方案,以將資源利用起來,鑒於斐迪南博士和元首的私人感情,他同意了博士的請求。

通過對底盤動力單元的調整,最終斐迪南博士拿出了一種採用固定後置炮塔的重型坦克殲擊車方案,並且被元首指定為重型裝甲武器,和其他的「虎」式坦克等一起,只等產量達標就組團投入庫爾斯克的戰鬥。

也就是說這批斐迪南殲擊車原本就沒有專門的生產線,只是本著不浪費的精神組裝出來的重型武器。

斐迪南可能的技術改進

對於方方正正的斐迪南殲擊車來說,他最好的改進就是採用傾斜裝甲。當時德軍已經意識到T-34坦克傾斜裝甲帶來的優勢,以更薄的裝甲實現同等級別的防護,這樣雖然傾斜布置會相應的縮小一點殲擊車內部的空間,但是如此龐大的斐迪南殲擊車犧牲這點空間換取高防禦是值得的。

傾斜布置的好處不僅是裝甲厚度可以降低,而且比直角轉彎的裝甲表面積更小,用料進一步減少。如此一來殲擊車整體重量能夠下降不少,即便是動力不變的情況下,機動性也能提升不少。

為何沒有後續生產

斐迪南殲擊車首次投入的庫爾斯克大會戰就表現出很強的突防能力,雖然它們行動緩慢,一旦達成正面優勢進行平推,普通的坦克幾乎無法阻擋它們,當年蘇軍所能依靠的主要反制手段也是反坦克地雷、重型榴彈炮等,當然天然的彈坑也是好幫手,能限制斐迪南殲擊車的行動。

除了蘇德戰場,少量投入到義大利地區作戰的斐迪南同樣聲譽不錯,對於裝甲兵來說,他們希望坦克能夠更加輕便靈活。但是這唯一的一批斐迪南殲擊車被消耗殆盡之後,德國就沒有繼續生產,也沒有考慮對他進行升級改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主要的就是電傳動帶來的困擾。相比於傳統的內燃機直接驅動方式,電傳動增加了不少的電氣設備,不僅要求後勤保障人員要重新學習相關的技術知識,而且零配件供應也更麻煩,增加了後勤負擔。

在二戰正酣的時候,德軍滿世界搜羅合適的裝甲武器投入戰場,顯然沒有那個精力去完成一個獨立的系統培訓任務,少量的保障人員變得十分珍貴,如果因為某種原因一下子損失保障人員太多,無法對裝備進行正常的維護,無異於直接降低了裝甲部隊的作戰能力。

其次是生產上的困難。電傳動結構雖然省略了高難度的變速箱結構,但是卻增加了大功率發電機和動力電機結構。要想繼續生產電傳動底盤,就需要開闢電機生產線,同樣也是因為生產力緊張,德國無法做到這一點。另外德國坦克的裝甲都採用焊接結構,原本垂直焊接的「虎」式坦克裝甲都已經很費工時了,斐迪南殲擊車如果採用傾斜裝甲,只會徒增焊接難度,降低生產速度,這一點在後來的獵豹殲擊車上也有體現。

第三是原材料緊張。到了二戰中後期的德國,對有色金屬、稀有金屬等已經達到了嚴重缺乏的地步,生產電機所需要的銅就是德國緊缺的原材料,四面楚歌的德國實際上無法滿足開闢生產線所需的原材料數量。

最後就是德軍將領更加喜歡「追獵者」殲擊車這樣小巧的裝備,對於難伺候的斐迪南殲擊車沒什麼好感,自然也不會在元首面前稱讚它;此時的元首也明白德國急需易於生產的裝備用來填補戰損,雙方就像是有了默契一樣不再提斐迪南殲擊車的事,元首也把重點放在那些「末日系列」裝備上。

結語

斐迪南坦克殲擊車作為罕見的電傳動裝甲武器,在二戰中曾給盟軍造成很大的傷亡,但是它的成功源自於捨棄機動換來高攻防能力,以及優秀的德軍裝甲兵,自身雖然代表著十分前衛的技術科技,但是實用性不足。

在斐迪南殲擊車問世的時候德國就已經走下坡路了,當局更多的是考慮到處搜集資源將戰爭繼續下去,而沒有一個相對平穩的環境去對電傳動的斐迪南進行升級完善,只能隨著戰鬥的消耗成為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書戰史 的精彩文章:

二戰英國哈利法克斯轟炸機,人們知道蘭開斯特,卻很少知道這一款
獅式坦克不是二戰德國的末日坦克,項目繼續也許就沒有虎王坦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