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愛動、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孩子不是多動症,而是自閉症,想區分看這2點

愛動、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孩子不是多動症,而是自閉症,想區分看這2點

作者: 許樺(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

小宋,10歲,讀小學三年級,學習成績很差。

有一天,老師打電話給小宋的父親,要求他帶兒子離校看病。

原因是小宋不能專心聽課,且上課時愛說話、喜歡打斷老師講課、小動作多、有時擅自離開座位;做作業也不認真,坐的時間超不過 3 分鐘,喜歡到處攀爬、吵鬧,有時還欺負同學。

父親帶小宋來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就診,醫生經過詳細檢查,診斷小宋為「注意缺陷多動性障礙」。

但父親宋某不太理解,說同小區一個 9 歲的孩子也有愛做小動作、無法靜坐、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被診斷為「自閉症」。

為何兩個孩子有類似的行為,得的卻不是一個病呢?

一、多動症和自閉症的表現有什麼不同?

注意缺陷多動性障礙(簡稱多動症)常在12歲前發病,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或注意持續時間短暫、活動過多、易衝動等,容易造成學習困難、人際關係不良等。

自閉症也稱孤獨症,3歲前即可表現出社交能力和語言溝通能力缺陷,以及重複性的刻板行為,該病屬於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一種,可以根據其功能水平籠統的分為高功能自閉症和低功能自閉症。

一般而言,多動症和自閉症的主要區別在於:

起病年齡上,自閉症更早;自閉症患兒早期就可出現情感淡漠,很少用點頭、搖頭、擺手等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意願,同時存在語言發育的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

兩者都表現為學習成績差,但多動症是因為注意力不集中所導致;而自閉症是由於語言、智能發育遲緩所導致;籠統而言,多動症兒童的智商多處於正常水平。

近一半的自閉症兒童智商(IQ) 低於 50,1/4 的兒童 IQ 在 50 至 70 之間,另外1/4 的兒童 IQ 高於 70[1]。

雖然兩者都存在活動增多,但有本質區別。多動症患兒注意力持續時間短暫,且容易被其他信息干擾,情緒易衝動、興奮,表現為小動作增多、手腳不停、無法靜坐等;

而自閉症患兒的主要特點是行為刻板,反覆做同一個無意義的動作(如反覆轉動手、轉圈圈、玩弄同一種玩具等),如強行改變或限制其刻板行為,可能引發衝動行為。

吵鬧行為。多動症患兒的吵鬧行為是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行為衝動、活動增多造成的;

而自閉症患兒是因為外界改變了孩子的刻板行為、愛好或環境而導致,部分患兒可出現衝動攻擊行為。

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多動症的本質是注意不集中和持續時間短暫;

自閉症是因為社會交往和溝通能力低下,對他人缺乏興趣,語言能力發育低下,進而導致的溝通缺乏。

二、多動症、自閉症治療和預後有什麼不同?

多動症的治療根據嚴重程度存在較大差異,主要有藥物治療(哌甲酯、托莫西汀)和認知行為治療(支持小組、社交技巧訓練、生物反饋訓練、自我管理訓練、家庭治療等)。

自閉症則缺乏有效治療藥物,常以康復訓練為主,結合行為治療、藥物治療(控制衝動紊亂行為)等,目標是改善核心癥狀,即促進言語發育,提高社會交往能力,矯正影響日常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的刻板行為和不良行為,讓孩子盡量掌握生活技能和學習技能,減輕或消除伴隨的神經、精神癥狀。

從疾病結局來看,多動症的預後較好,青春期和成年後,隨著神經系統的發育成熟,活動過多的癥狀會減輕,多數孩子可正常生活和工作[2]。

自閉症能否被治癒一直是頗具爭議的話題。通常認為自閉症兒童預後不佳,無法治癒。

少數研究則認為部分兒童可以脫離自閉症的一些困擾,達到了「最佳結果」。

智商水平、早期干預、家庭支持等是影響自閉症預後的重要因素[3][4]。

多動症和自閉症都是兒童期常見的精神障礙,兩者在外在表現上可有一定的相似性,可造成混淆,因此,當父母或家人對孩子的情緒、行為等表現有一定疑惑時,建議尋求專科醫師的幫助,及時干預,可獲得較好的預後。

共同作者: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 趙遠橋

參考文獻:

[1] Waterhouse,W.L.and Fein,D.Re—evaluating the syndmme 0f autism in light of empirical research[J].The Guilford Press, (1989), 263-281.

[2] 杜亞松, 於得澧.兒童多動症[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

[3] Baron-Cohen S , Scott F J , Allison C , et al.Prevalence of autism-spectrum conditions: UK school-based population study[J].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9, 194(6):500-509.

[4] 林雲強, 朱慧敏, 連福鑫.自閉症兒童能否痊癒?——來自譜系個體「最佳結果」及剩餘缺陷研究的證據分析[J].心理科學進展, 2018(8):1465-1474.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醫典 的精彩文章:

女性出現尿失禁、漏尿的真相有3個!找對癥狀才能有效治療,快自測!
老年人的健康殺手竟然是這個,可惜很多人都忽略了,千萬別大意,快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