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義大利的「七豪傑」,失意的重巡,二戰前後義大利條約型重巡洋艦

義大利的「七豪傑」,失意的重巡,二戰前後義大利條約型重巡洋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陣營中,義大利海軍是僅次於舊日本海軍的軸心國第二大海軍作戰力量。雖然義大利海軍的實力還沒有上升到能夠和英國皇家海軍主力艦隊正面對抗的程度,但是其仍然擁有包括戰列艦和重巡洋艦在內的各種中大型水面作戰艦艇,給當時英國皇家海軍的地中海艦隊帶來了一定的作戰壓力。

但是談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海軍的裝備,大部分人的著眼點還是在未完工的「天鷹」號航空母艦或者是世界上第一艘被制導炸彈炸沉的「羅馬」號戰列艦上。然而實際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海軍中還擁有3個級別,一共7艘重巡洋艦。

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前的那段時間裡,世界各國海軍的戰列艦發展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華盛頓海軍條約》雖然對重巡洋艦也給出了排水量不超過10000噸,主炮口徑不能超過203毫米的限制,但是各國海軍只被限制了重巡洋艦的總噸位,卻沒有限制重巡洋艦的建造數量。

因此,在著名的「海軍假日」期間,各國海軍都紛紛掀起了建造「條約型巡洋艦」的風潮,義大利海軍自然也在其中。而本文今天就向各位讀者大致介紹下義大利海軍在二戰前後裝備和使用的那7艘重巡洋艦,讓各位讀者對二戰前後義大利海軍的裝備情況有更清晰的了解。

針對法國海軍設計的開山之作——「特倫托」級重巡洋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因為奧匈帝國的存在,義大利海軍的主要對手都是奧匈帝國海軍。但是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解體之後,義大利海軍的主要對手就變成了越來越活躍的法國海軍。因此,其海軍裝備主要也都針對法國海軍的裝備進行設計。

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後,義大利海軍本來想在1923年和1924年就開始建造全新的條約型重巡洋艦。但是因為預算經費等方面的原因,一直遲遲未能成行。不過,隨著法國在1924年亮出了自己的第一款條約型重巡洋艦——「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義大利海軍馬上調整了自己的造艦方案,開始籌劃自己的第一款條約型重巡洋艦。

和法國海軍一樣,義大利海軍對重巡洋艦的定位也是「艦隊偵察艦」,即為主力艦隊前出偵察,並驅逐敵方的中小型作戰艦艇。所以義大利海軍要求新款重巡洋艦在10000噸的排水量範圍內,要能夠裝備8門203毫米艦炮,同時最高航速應當不低於35節。

因為法國「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已經開工建造,所以義大利方面的動作也很快,新艦的設計方案在很短時間內就被拿了出來。新艦採用高幹舷平甲板設計,雙桅雙煙囪布局,甲板高度從艦艏往艦艉方向逐漸降低,為了減輕橫擺,艦身中部設置了一段舭龍骨。需要注意的是,其2號桅杆位於2號煙囪的前面,這也是義大利重巡洋艦在外觀上比較明顯的特徵之一。

在武備方面,新艦採用了8門「安薩爾多」1924年式50倍口徑艦炮,這8門艦炮以雙聯裝的方式分布在艦艏和艦尾的4座炮塔內,能夠對31000米距離上的目標進行射擊。副炮則為16門「奧托」1924年式100毫米高平兩用炮,最大射高為10000米。近程防空則依賴4門1915年式單管40毫米速射炮和4艇12.7毫米重機槍。

為了保證動力系統在戰鬥中不會被一次性摧毀,新艦的動力布置採用了「鍋爐艙-輪機艙-鍋爐艙-輪機艙」的布置。前部鍋爐倉安裝了8台蒸汽輪機,後部鍋爐倉安裝了4台蒸汽輪機,總共12台蒸汽輪機為其提供了150000馬力的澎湃動力,首艦「特倫托」號曾因此在實際航行中開出了35.6節的高航速。

為了能夠防禦法國海軍「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的火力打擊,新艦拿出了888噸的排水量用於增強裝甲防護。舷側裝甲帶的裝甲厚度為70毫米,炮塔後司令塔的裝甲厚度均為100毫米,甲板的厚度最薄,為50毫米。該級艦一開始在艦艏位置設置有水上飛機機庫和彈射裝置,後來因為會造成艦艏下沉並妨礙主炮射擊,最終被逐漸移除掉了。

在1925年度,新艦的建造計劃獲得正式批准,建造數量為2艘,分別為首艦「特倫托」號和2號艦「的里雅斯特」號,兩艦分別在1929年和1928年進入義大利海軍中服役,該級艦也因此被稱為「特倫托」級重巡洋艦。「特倫托」號在1942年被英國皇家海軍的戰機和潛艇擊沉於地中海海域,而「的里雅斯特」號在1943年被德國人控制後,被美國轟炸機炸沉於撒丁島海域。

整體上來說,「特倫托」級重巡洋艦在整體水平上比法國海軍的「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要好上一些。但是該級艦同樣也還存在一些設計上的問題。

比如在武備方面,該級艦為了複合《華盛頓海軍條約》對重巡洋艦10000噸排水量的限制,其主炮炮塔比同時期其他條約型重巡洋艦的炮塔要小,導致炮塔內部的活動空間有限。實際射速較低。同時,其100毫米副炮缺乏有效的輔助裝置,旋轉較慢,因此雖然數量不少,但是實際防空效果卻並不理想。

著重防禦的設計——「扎拉」級重巡洋艦

幾乎在設計「特倫托」級重巡洋艦的同時,義大利海軍也開始了「扎拉」級重巡洋艦的設計工作。和「特倫托」級重巡洋艦「偵察艦」的定位不同,「扎拉」級重巡洋艦的定位是艦隊核心。用更通俗的話來講,就是簡化版的戰列艦,負責在戰列艦缺失的情況下與敵方的主力艦進行決戰。

從定位為「艦隊核心」開始,「扎拉」級重巡洋艦就註定了不會是一款合規的重巡洋艦。因為要和對方的主力艦進行對決,就要求「扎拉」級重巡洋艦要扛得住對方至少203毫米炮彈的直擊,不加強戰艦各個位置上的裝甲防護是不可能的。而要擁有比原來「特倫托」級重巡洋艦更強的裝甲防護能力,排水量則一定會超過10000噸的條約規定。

為了盡量在有限的排水量內為裝甲防護提供更多的噸位,「扎拉」級重巡洋艦隻好在艦型設計上下手。首先,「扎拉」級使用了更輕的艏樓艦型設計,將艦橋擴大並延伸至1號煙囪底部,與前桅結合為一體,艦體結構也採用了輕量化設計,減輕不必要的設計重量。

在經過各種優化設計之後,「扎拉」級重巡洋艦得以拿出2700噸的噸位用於裝甲防護。2700噸是什麼概念呢?法國海軍最強大的「阿爾及利亞」級重巡洋艦用於裝甲防護的噸位也才2000噸出頭。

充足的裝甲噸位讓「扎拉」級重巡洋艦可以在防護設計上放開手腳,其舷側裝甲帶的裝甲厚度達到了150毫米,炮塔裝甲厚度和司令塔裝甲厚度均增加到了150毫米的水平。甲板上的水平裝甲雖然厚度只有70毫米,但是還另外加裝了20毫米厚的防碎片裝甲。

在武備方面,雖然主炮仍然是8門203毫米口徑的艦炮,但是換為了更新的1927年式,最大射程提升到34200米。副炮為16門1927年式100毫米高平兩用炮,近防火力方面則為6門40毫米機關炮和8挺13.2毫米高射機槍。為了能夠提前偵查並為主炮提供校射服務,艦上還搭載有一座水上飛機彈射器和2架水上飛機,後面各艦又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調整,因此水上飛機並未成為標配。

在動力方面,「扎拉」級重巡洋艦相比原來的「特倫托」級重巡洋艦下降不少。其標準排水量最終上升到了11680噸,超過條約規定一千多噸。其動力組件的布置和「特倫托」級重巡洋艦一樣採用了「鍋爐艙-輪機艙-鍋爐艙-輪機艙」的布置方式,最大功率僅有95000馬力,雖然標稱的最高航速能夠達到32節,但實際上在滿載情況下,其最大航速僅有29節左右。

「扎拉」級重巡洋艦一共建造了4艘,分別為「扎拉」號、「阜姆」號、「戈里齊亞」號和「波拉」號。除了「戈里齊亞」號在1944年6月份,義大利向盟軍投降後被德軍用魚雷擊沉外,其餘三艦均被英國皇家海軍擊沉於馬潘角海域。

「扎拉」級重巡洋艦基本上實現了義大利海軍一開始時對其的預期,在沒有戰列艦時,該級艦的火力和裝甲也能夠和敵方的主力艦進行對抗。不過該級艦從頭到尾一直沒有安裝雷達,只能夠依靠光學設備和水上飛機輔助校射,實際射擊精度較低,最終在馬潘角海域被英國皇家海軍擊沉了3艘。

回歸速度的設計——「博爾扎諾」級重巡洋艦

「博爾扎諾」級重巡洋艦並不是「扎拉」級重巡洋艦的後續艦,而是「扎拉」級重巡洋艦的搭配艦。在「扎拉」級重巡洋艦開始設計時,為了避免因定位錯誤導致戰力受損,義大利海軍同時要求設計一款能夠接替原來「特倫托」級重巡洋艦的「偵察艦」,這就是「博爾扎諾」級重巡洋艦。

「博爾扎諾」級重巡洋艦的設計同時採用了「特倫托」級和「扎拉」級上部分設計,艦艏為「特倫托」級的傾斜式艦艏,而艦體則採用了「扎拉」級的艏樓船型設計。

因為強調高航速,所以「博爾扎諾」級重巡洋艦沒有使用「扎拉」級重巡洋艦那樣厚重的裝甲,而是和「特倫托」級保持一致。雖然主炮和主炮炮塔和「扎拉」級重巡洋艦保持一致,但是為了減重,裝甲厚度同樣進行了削弱。舷側裝甲帶厚度為70毫米、炮塔和司令塔裝甲厚度為100毫米,甲板裝甲厚度為50毫米,基本上與「特倫托」級保持一致。

動力方面「博爾扎諾」級使用了4台帕森斯式蒸汽輪機和12台亞羅式鍋爐,擁有150000馬力的澎湃動力。因為進行了大幅減重,所以其排水量僅有10890噸。雖然其標稱的最高航速僅有34節,但是其首艦「博爾扎諾」號曾經在試航中開出了36.8節,這也是二戰中義大利重巡洋艦開出的最高航速。

「博爾扎諾」級重巡洋艦單艦成級,首艦「博爾扎諾」號成為該級艦的獨生子。雖然義大利海軍對其期望很高,但是該級艦的表現並不是很好,從1941年到1942年短短一年之間就被英國潛艇襲擊了兩次,在被拖到拉斯佩齊亞進行維修時,為了避免被德國海軍使用,最終被投降的義大利海軍用蛙人炸毀。

總體上來說,「博爾扎諾」級重巡洋艦就是原來的「特倫托」級重巡洋艦的速度強化版本,本質上仍然是一款高速「偵察艦」,整體性能上並沒有出現質的飛躍。雖然其航速很高,但是在實際作戰時,其高航速並沒有展現出太大的作戰價值。

總結——表現不盡如人意的「七豪傑」

義大利海軍在二戰前後的這3個級別共7艘重巡洋艦,大致上可以分為3艘高速型「偵察艦」和4艘「艦隊核心」型的主力艦,但是其綜合表現並不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並沒有非常亮眼的表現,甚至在馬潘角海戰中,就直接被英國皇家海軍擊沉了3艘,接近一半。

出現這種情況的一個原因是義大利海軍缺乏先進的雷達等火控設備,導致在實際戰鬥時,主炮的打擊精度較低。另一方面,由於義大利海軍在地中海海域並不掌握制空權,甚至在戰爭中後期還需要德國空軍提供空中掩護才敢出海作戰,因此大部分時間裡義大利海軍的重巡洋艦都停留在港口內。

而義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突然倒戈,又使部分重巡洋艦落入了德軍手中。為了避免德軍使用這些重巡洋艦,義大利海軍不得不和英國合作,將這些重巡洋艦擊沉。義大利海軍的「七豪傑」最終獲得一個失意的結尾,也並不讓人感到意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武談 的精彩文章:

波蘭採購800輛韓國K2坦克,韓國K2比德國豹2更強?能對抗T-14?
「長弓版」武直-19現身,為何不是「長弓版」武直-10先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