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紮實推進民族史研究體系建設

紮實推進民族史研究體系建設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民族史研究工作全面展開,民族史學界在資料整理、深入調查、研究專題、培養人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進入新時代以來,民族史研究迎來發展新階段,學界近年來把握學科發展機遇,發揮學術團體作用,創新學術活動形式,圍繞構建民族史研究三大體系推進工作,積極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學科力量。

積極構建中國民族史學科體系

當前,如何構建民族史學科體系,開創民族史研究新局面,是學界共同關注的問題。回顧民族史走過的學科歷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史金波表示,中國民族史研究具有較長的學術傳統,作為學科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逐漸形成體系。中國民族史學會1983年成立後,民族史建設邁上新台階。幾代民族史學家繼承歷史學經世致用的傳統,克服學科基礎薄弱等困難,運用馬克思主義民族史學理論與研究方法,展開深入的理論探索,為學科發展作出顯著貢獻,逐漸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方法。

中國民族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黨委書記方勇表示,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強調了歷史研究的重要性,民族史工作者要正確理解歷史研究的重要意義,按照賀信要求,繼承優良傳統,整合相關學科,推動學科融合發展,加快構建中國民族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在雲南大學黨委書記林文勛看來,民族史學科發展到了新的歷史階段,學科建設要面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民族史研究要緊跟時代步伐,立足於學術前沿,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積極適應當今科技革命對人文社會科學帶來的影響,努力推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範式革命。

中國民族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雲南大學教授劉正寅認為,應重視民族史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創新,民族史研究要注意吸收和借鑒民族學、人類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拓寬學術視野,站在民族史研究的國際前沿。聚焦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凝聚與發展,需要充分挖掘、利用多語種歷史文獻資料,從民族語文獻體現的多民族、多文化的視角揭示中華民族的內在統一性;同時要高度重視民族志文獻在民族史研究中的意義,在中國民族史研究中既要重視國家敘事,也要注意民間敘事,從中發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西南民族大學原校長趙心愚認為,構建民族史研究三大體系首先應加強學科理論建設。新時代民族史學科發展重點是民族史學科要有中國特色,三大體系相互之間存在邏輯聯繫,只有抓緊做好學科體系建設,才能真正形成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當前,應進一步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民族史研究中的指導作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根據我國歷史發展的事實及歷史上民族發展互動關係的實際,找准理論發展方向,注重對新理論的探討,同時對民族史發展脈絡進行總結、回顧與反思,對西方一些理論及觀點進行認真清理和科學評論。通過多方面的努力與行動,創新中國民族史學科理論,推動中國特色民族史學科體系及學術體系的構建。

四川大學教授石碩認為,中國民族史學科發展任重道遠,簡單套用西方理論很難解決現實問題,必須形成中國特色理論,在達成共識的學術領域裡統一話語、觀點和立場。中國民族史研究要自我更新,認真反思如何構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新時代民族史學科發展應當繼承發揚既有傳統,充分吸收國外相關學科理論和方法,立足中國現實基礎,順應全球化發展趨勢,擴展民族史研究視野,在闡釋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創新學術活動形式

「近年來中國民族史學會一直在思考,作為全國性學術團體,在新時代民族史學科建設方面如何發揮好應有的作用,如何協調、組織全國民族史工作者推動加快構建中國民族史研究三大體系建設。」劉正寅表示,近年來,學會為推進民族史研究三大體系建設,開展了包括學術年會、專題研討會、青年學者論壇、研習營在內的多層次多種形式的學術活動,積極發揮學會在中國民族史研究中的組織、引導和平台作用。

內蒙古大學原副校長齊木德道爾吉認為,目前在學科劃分和民族史學科定位方面還有待強化,中國民族史學會應發揮協調作用,理順中國史學科下的專門史民族史學科與民族學學科下的少數民族史學科的關係,加強民族史學科點聯繫,促進學科發展。

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學科力量

史金波認為,民族史研究需要進一步明確樹立為人民研究歷史的理念,凝心聚力,全面推進研究,使民族史這一學科發揮出更大的社會能量,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作出貢獻。

南京大學教授華濤認為,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漫長過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及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非常宏大的歷史和現實課題,對中國的繁榮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加強這一課題的研究是民族史研究者和中國民族史學會義不容辭的使命。

在《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主編李大龍看來,當前以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表的學術論文,還存在空泛討論概念的現象,而採用民族史角度進行研究則能夠克服這一問題。目前學界話語還不能滿足國內發展需求,因此要加快構建三大體系特別是話語體系建設,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重視視角、理論和方法的運用。

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喜饒尼瑪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從自在到自覺,經歷了逐漸形成、共同演進的歷史過程,在此基礎上中華民族穩定性不斷增強,最終形成共同體意識,因此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堅實的歷史基礎。

趙心愚表示,中國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全面系統研究中國史,就必須研究中國民族史,就必須研究中國各民族的各個方面。在中國這個統一多民族國家裡,民族史研究具有其他學科所沒有的重要社會功能,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每一個中國民族史研究者都應具備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以實際行動推動民族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百餘國家及地區民調顯示對西方民主不滿——英國劍橋大學《2020年全球民主滿意度報告》評述
「南中泰斗」方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