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新冠病毒母嬰傳播又有新變化?特殊人群仍需提高警惕

新冠病毒母嬰傳播又有新變化?特殊人群仍需提高警惕

◎ 通訊員 鄭佳琦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有關新冠病毒能否通過母嬰垂直傳播的研究一直備受關注。3月末,《美國醫學會雜誌》在線發表的兩篇研究成果,又一次引起了相關領域專家的爭論。論文表明,武漢幾名新生兒的新冠病毒IgM和IgG抗體呈陽性,或成為病毒穿過胎盤,迫使胎兒自身作出免疫應答的表現。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新冠病毒確定存在母嬰垂直傳播?

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院長黃荷鳳及其團隊認為:「目前有關新冠肺炎母嬰垂直傳播的研究案例人數有限,且觀察時間較短,尚未獲得足夠數據證實這種可能性。但鑒於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孕婦及新生兒群體研究勢在必行,須儘快設計好前瞻性研究方案,組織開展臨床多中心研究。」

黃荷鳳院士在實驗室。國婦嬰供圖

抗體陽性是母嬰垂直傳播的「必要非充分」條件,亟需前瞻性研究方案

針對新冠病毒是否存在母嬰垂直傳播這一問題,黃荷鳳院士向記者介紹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和陸軍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對一名29歲初產婦女的研究,該女性在妊娠34周5天時鼻咽拭子測試及IgG、IgM抗體均為陽性,陰道分泌物測試結果為陰性。嬰兒經剖宮產出生,直至16日齡時共進行了5次鼻咽拭子測試,結果均為陰性。值得注意的是,出生後2小時,嬰兒血液中的IgG和IgM抗體分別升高到了正常水平的數倍。

lgM和lgG都是人體自身產生抗體中的一種,其中IgG抗體是抗體中分子量最小的一種,可通過胎盤輸給胎兒,正常情況下也正是母體通過乳汁輸給嬰兒的IgG抗體,保護其在出生後六個月內免受感染;IgM抗體是抗體中分子量最大的一種,無法通過胎盤輸給胎兒,IgM抗體在個體發生感染後最先產生,並在感染初期抗感染起作用。在武漢的病歷中,如果病毒穿過了胎盤,而胎兒自身作出了免疫應答產生IgM抗體。

上述病例中,在新生兒體內發現病毒抗體,可以作為新冠病毒母嬰垂直傳播研究的一手證據,但這些證據還需加強,臨床信息也不夠完整。

「除了檢測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以外,還需詳細了解分娩前後的詳細資料。比如,是什麼原因進行剖宮產手術;孕期有沒有陰道流血或者;有沒有分娩發動;剖宮產時有無注意羊水的性狀;有沒有新鮮或陳舊的血性羊水等等。這些亦都可能導致IgM呈現陽性結果,而非真正的母嬰垂直傳播。」黃荷鳳院士說,「目前針對新冠病毒是否存在母嬰垂直傳播的研究中缺乏胎盤、羊水及臍帶血檢測指標,而這個是研究母嬰垂直傳播的最直接證據,也最為重要的『充分且必要條件』。」

她認為,基於臨床研究的嚴謹性,需要詳細提供更多的臨床信息,除了剖宮產指征、是否先兆臨產、羊水性徵以外,對胎盤的影像學數據也需注意,譬如有無胎盤邊緣血竇破裂、前置胎盤或胎盤植入等情況。同時,也需關注孕期的一些病史,譬如孕期的陰道出血、有無做過介入性產前診斷如絨毛、羊水穿刺等。這些因素可能會潛在破壞胎盤屏障,導致非自然狀態下的母嬰垂直傳播。

後疫情時期孕產婦及新生兒等特殊人群仍需提高警惕

新冠肺炎的孕產婦分娩後,新生兒有被診斷為新冠肺炎或者疑似新冠肺炎的,除了母嬰垂直傳播的可能外,生產過程中被感染的可能性亦比較大,因為新生兒出生後裸體暴露在新冠肺炎的環境中。我們建議,新冠肺炎的孕產婦分娩後,新生兒應立刻離開分娩的環境,應用隔離裝置或隔離箱轉運,減少新生兒被感染的幾率。

目前,所有的研究並不能說明新冠肺炎一定存在母嬰垂直傳播,但是新生兒在出生過程中存在被感染的幾率很高。

記者獲悉,黃荷鳳院士團隊近日還在國際平台上發表了一篇COVID-19孕婦陰道分娩和母乳餵養安全性的學術論文。其團隊發現,新冠病毒感染孕婦其陰道分泌物檢測陰性,新生兒口腔黏膜檢測陰性。通過對臨床病例的研究發現,陰道分娩也可以是新冠病毒感染孕婦的一個選擇。由於對當前母嬰垂直感染的不確定性,針對新冠病毒感染孕婦分娩的需求,多數提倡通過剖宮產終止妊娠,而黃荷鳳院士團隊的此項研究也為這一特殊人群的生育和臨床治療提供了另一種思路。同時,研究還發現新冠病毒孕婦的乳汁中亦可檢測到病毒。但由於目前病例數較少,產婦分娩後是否可以進行母乳餵養值得商榷。針對孕產婦及新生兒等特殊人群的疫情防控,仍需提高警惕。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張爽

審核:管晶晶

終審:冷文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剛剛,國家衛健委公布了一組數字……
2020年了,人類竟然還沒有學會瞬間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