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孔子對後人心理影響深刻的一句話,現在仍是人們嚮往的理想

孔子對後人心理影響深刻的一句話,現在仍是人們嚮往的理想

作者:都市散步

#翻古書#戰爭不是解決國家爭端的最佳選擇,孔子歷來主張以仁義禮樂解決矛盾,提倡「和為貴」理念,反對用暴力手段解決國家之間的問題。

01、為人臣子,沒有能力就不要幹了

原文: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16.1》)

譯註:季氏即將討伐顓臾國。冉有、季路跑來拜見孔子。說:「季氏將要討伐顓臾國。」孔子說:「冉求!這難道不是你的過錯嗎?顓臾國,從前先王讓他主持東蒙地區,而且他是在魯國疆域當中,是國家的臣屬國。為什麼要討伐?」冉有說:「季孫大夫想要討伐他,我們兩個臣子都不想這樣。」孔子說:「冉求!周任有句話說:『根據自己能力就任官職,沒有能力就不要幹了。』遇到危險了不去扶持,將要跌倒了不去攙扶,那麼還用你們去輔佐嗎?而且你說這話就錯了。老虎、犀牛從籠子里跑出來,龜甲、玉器在盒子里毀壞了,這是誰的過錯啊?」註:顓(zhuan)臾,魯國附屬國。周任,周代史官。相,輔助,輔佐。兕(si),雌性犀牛。

解析:孔子平日里對弟子溫和謙遜,但在原則問題上從不姑息忍讓,據理直言。見魯國季氏想要發動不義戰爭堅決反對,又對在朝為官的兩個弟子沒能勸止季氏放棄戰爭非常憤怒。尤其是對這兩個弟子為自己找出開脫理由,推諉扯皮,進行了嚴厲指責。借用周任之口說出了「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沒有儘力,你們都不要做官了!

02、孔子說出人們嚮往的理想:「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原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季氏16.1》)

譯註:冉有說:「現在顓臾國,城牆堅固但靠近魯國的費地(容易攻打)。現在不去奪取,將來一定成為後世子孫的禍患。」孔子說:「冉求!君子痛恨那些不說『想要那樣做』,而一定為想要那樣做尋找託辭(的人)。我也聽說,擁有國(的諸侯)擁有家(的大夫),不擔憂人口少而擔憂貧富不均,不擔憂貧窮而擔憂國家不安穩。貧富均衡就沒有貧窮,和睦和諧就不怕人口少,國家安穩就沒有傾覆危險。」

解析: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極力推行「和為貴」的理念,主張國與國之間和睦友好,家與家之間和諧相處,不能動不動就採取戰爭方式解決矛盾糾紛。「和為貴」的最終效果是「均無貧」,貧富調解均衡了,也就沒有貧窮可言;「和無寡」,國家和睦和諧了,周邊鄰國的百姓會紛紛投靠你的國家,還愁什麼人口少啊!「安無傾」,國家安穩了,百姓生活無憂無慮,誰還能推翻你的政權啊!更一語道破諸侯、大夫們的憂慮,「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也是當時百姓所憂所思。孔子這種思想,對中國人心理曾產生深刻深遠影響,也是當今人們嚮往的理想社會,生活富裕,國家安定。

03、魯國季氏的憂患不是來自外部威脅,而是來自「禍起蕭牆」

原文:「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季氏16.1》)

譯註:「假如這樣做了,遠方的人還是不臣服,就修行文德(仁禮教化)招致他們。已經臣服了,就讓他們安心生活下來。現在仲由和冉求(你們倆)輔佐季孫氏,遠方的人不臣服而不能招致他們,國家分崩離析而不能守護,還要在國家內部謀划動用武力。我擔心季孫氏的憂慮不在於顓臾國,而是在(魯國的)宮廷之內。」註:服,臣服,歸順。來,招致。蕭牆,照壁屏風,指宮廷之內。

解析:孔子的理想是以仁服人、以禮服人,通過仁義禮樂來教化鄰國和百姓,讓他們心悅誠服地歸附,而且歸附以後還要讓他們「既來之,則安之」,安穩地在這裡生活下去。所有這些不是通過戰爭方式,而是推行禮樂制度實現。戰爭方式只能讓魯國陷入分崩離析的危險境地,這些不是來自鄰國威脅,而是蕭牆之內魯國沒有推行「和為貴」策略自己造成的。成語「禍起蕭牆」正是出自《論語》這個章節。

孔子所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不也正是當今人們對貧富差距、國家安穩所關心熱議的話題嗎?你認為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孔子 的精彩文章:

孔子見老子如見龍也,如此高的評價如何解釋
誅殺少正卯,至聖先師為何突然性情大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