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我教孩子分享有錯嗎?」心理學:物權敏感期更需要維護娃所有權

「我教孩子分享有錯嗎?」心理學:物權敏感期更需要維護娃所有權

鄰居有個小孩叫楠楠,喜歡在公園裡挖沙子,他的家長就給他買了一套挖沙子的玩具,每天楠楠都會帶著這套玩具在沙坑裡玩。這天,楠楠在玩遊戲的時候有個小朋友想一起玩,小朋友一來就搶了自己的玩具,楠楠當時就哭了。楠楠的媽媽安慰他,「借給哥哥玩一下就好了,媽媽等會幫你拿回來。」

楠楠一直不肯,直到那個小哥哥還了玩具才停止哭泣。

楠楠在這個階段不願意與人分享是物權敏感期的表現。

物權敏感期

兩歲的楠楠正處在一個「物權敏感期」,物權敏感期是孩子正在對自己的東西有佔有意識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剛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需要通過控制自己的玩具來滿足自己對所有物的控制感。

楠楠在玩遊戲的時候喜歡把玩具鋪在自己的床上,或者用玩具包圍自己。楠楠的奶奶看到會忍不住想要幫孩子收拾,一邊收拾還要一邊念小孩,「玩具不能亂扔。」每次奶奶收拾完,楠楠還會不高興。一個剛有物權意識的孩子是先有控制感,才有界限感的。也就是說,楠楠要先能「控制」自己的玩具,才能知道,那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東西是別人的。

我們來設想一下,這個階段的楠楠和小朋友們一起在沙坑裡玩耍,楠楠帶了自己的玩具進沙坑玩,有小朋友過來要和他一起玩沙子,用了楠楠的玩具,楠楠非常生氣。不讓小朋友碰自己的玩具,即使這個玩具楠楠不玩,也不讓小朋友碰。這就算了,楠楠在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還會搶別人的玩具,媽媽經常要在兩個小孩子之間充當調解員的角色,楠楠才肯把玩具還回去。

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發展自我意識,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自私的基因》里講:成功基因的一個突出特性就是其無情的自私性。這種基因的自私性通常會導致個體行為的自私性。

孩子碰到喜歡的東西就會上手拿,他們「搶」的動機只是因為自己喜歡。這種行為取向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也就是「自私」的表現。

楠楠在玩遊戲的時候為了不讓自己對所有物失控,所以不願意別人搶自己的東西,因為自己喜歡別人的東西所以搶別人的玩具,這都是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

孩子發展道德水平的初級階段

皮亞傑認為,1-2歲的孩子在這個階段的道德水平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缺乏按規則來規範行為的自覺性。皮亞傑認為孩子在1-2歲的時候是不守規則的,沒有道德的。而楠楠在兩歲這個階段剛好在道德發展的過渡期,孩子正要開始學會社會道德。在這個階段,孩子會先理解到自己所有權被侵犯,才能感同身受,不搶別人的東西。

以楠楠為例,楠楠在這個階段玩具被搶會哭,這是感受到了自己玩具所有權被侵犯;楠楠因為喜歡主動搶了別人的玩具,這時他還沒有同理心,還不能感同身受地體會到其他孩子的難過。隨著年紀的增長,楠楠在搶了小孩的玩具,聽見了孩子的哭聲之後把玩具歸還,這時候孩子能理解對方哭泣的原因,就會把玩具還給對方。

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孩子的時機,了解了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以後我們就可以幫助孩子理清這一階段的自我意識發展,物權的界限,以及建立初步的道德觀。

幼兒在這一階段的自我意識是飛速發展的,但是也會有一個混亂的階段。

例如,這一階段的孩子分不清「你」「我」,說話的時候會把「你」和「我」混淆,在家長和孩子的溝通中,要有耐心地引導孩子,幫孩子矯正不正確的說法。

這一階段經常有這樣的對話,孩子對爸爸說,「你媽媽不是說要帶我玩嗎?」爸爸會說,「我媽媽是奶奶啊,說要帶你出去玩的是你媽媽。」「對啊,你媽媽說要帶我玩的。」這時候爸爸要會跟孩子解釋,你和我是不一樣的,爸爸可以站在孩子一邊,比著小孩說,「我。」然後比著自己說:「你。」在幼兒語言趨向有序,有邏輯的時候,孩子對自我的認知會有一個大飛躍。

在這個階段家長應該維護孩子的所有權

家長要建立孩子的所有權意識

胡適在《我的母親》里說: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首先,家長要理解這一階段孩子的發展特點,不要強迫孩子分享,當孩子的東西被人搶走之後要幫孩子維護他的物權,否則孩子會十分委屈。

在楠楠被搶走玩具的時候,媽媽第一時間沒有安慰他,而是指責他不會分享,這種做法會讓孩子的心理產生偏差,所有權失去控制會讓孩子十分心慌,在這個時候我們要先安撫自己的小孩。

接著,讓孩子支配自己的物品

家長可以給孩子一個箱子或者一個抽屜,讓孩子有支配自己東西的權利。家長在孩子的秘密箱子範圍內不要沒經過孩子的允許就去拿東西,同理,我們也要跟孩子說,爸爸媽媽拿你的東西要經過你的同意,你拿爸爸媽媽的東西也要經過我們的同意。

這種方法讓孩子對於所有權和物權都會建立正確的認識,我們既滿足了孩子一部分的控制感,又不會讓孩子覺得所有的東西都由他控制。

研究表明,獨生子女和有多子女家庭相比,物權的邊界較為模糊。因為在獨生子女家庭,沒有其他兄弟姐妹在所有權上有競爭,所以對於所有權的邊界會較為擴大。對於獨生子女家庭來說,讓孩子出門和小朋友們玩耍是正確的建立所有權的一個途徑。

最後建立孩子初步的道德觀

孩子在這一階段的行為是沒有規則約束的,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建立道德觀,否則孩子在和朋友交往的時候會有困難。

在孩子搶別人東西的時候家長要制止,告訴孩子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孩子會認識到,搶別人東西是錯的,爸爸媽媽會責罵,所以孩子就會停止搶東西。然後我們再教孩子分享,父母在對孩子講道理的時候可以拿自己當例子。

「媽媽平常是不是都有分東西給你,那現在媽媽想玩你的玩具,你願意嗎?」孩子通常會認同,「媽媽可以玩。」然後接著說,「因為媽媽先分享給你東西了,所以你才會分玩具給我玩,那你想玩別人的玩具是不是要先分享給人啊?」

結語

培根:「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訴,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

當孩子真正學會分享的時候,分享的過程肯定是快樂的,因為快樂是可以傳染的,而粗暴地命令孩子把自己的東西讓給別的小孩子會讓他們對自己的父母產生不信任,而且沒有建立正常的物權關係對孩子的發展非常不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童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為心理學找回「中國心」
藝術一問一答96:兒童繪畫教學中的理解誤區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