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收藏:那些人格心理學的經典句子

收藏:那些人格心理學的經典句子

1. 獨身生活方式可能有其方便之處,在一段時間裡可能令人愉快,但假若一個人不能超越這種生活方式,就會導致情緒和個人滿足感發展的嚴重滯後。——埃里克森

2. 簡言之,做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們的社會中,儘管養育孩子是我們面臨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但在這方面缺乏培訓,對什麼人能養育兒童、怎樣養育兒童都沒有規定,其結果是,很多兒童缺少個人價值感,他們對父母感到害怕,不知道怎麼與他們相處,他們擔心因他們不理解的原因而受到父母不公正的懲罰,他們感到不安全和不適應,他們渴望溫暖,他們需要支持,但卻得不到。這些兒童感到迷惘、害怕、焦慮。——凱倫.霍尼

3. 擁抱自由的關鍵是自發性——經歷並表達出我們真實的慾望。當我們知道我們自己要做什麼而不是別人期望我們做什麼的時候,我們表達出了內在的感情。——弗洛姆

4. 我們是單個的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要負責,要找到我們人生的意義,正是這樣一些觀念,使許多人感到恐懼,宗教使他們能逃避這種恐懼。因此,與某些人將自己與有權力的政治和社會力量聯繫起來的原因一樣,焦慮和不安全感使某些人轉向宗教……---弗洛姆

5. 成人的依戀類型分為

1)、安全型的成人,他們很容易與人相處及信賴對方(既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

2)、迴避型的成人,他們懷疑那些說愛他的人,害怕離他們太近會受到傷害。他們也因分離不可避免而害怕付出情感(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不怕被拋棄,但害怕親密);

3)、焦慮—矛盾型的成人,他們對同伴的愛缺少安全感,以致過於苛求對方,他們太希望受到注意以致於嚇跑了同伴(相信他人,而不相信自己,需要依靠別人的肯定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不怕親密,但害怕被拋棄);

4)、恐懼型的成人,這些人認為自己不值得愛……迴避與他人的親密關係,因為他們害怕被拒絕的痛苦(既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

依戀類型會影響我們的愛情關係……但我們應該為那些不安全型依戀的人說幾句寬心話。當這些人進入一個安全的長期的成人人際關係時,他們要想改變自己的依戀類型也是可能的。

6. 存在主義哲學家認為,人們最終要對所發生的事情負責,這就是人本主義人格理論的基礎,它能說明我們為什麼經常說「我必須」這句話,例如「我必須去上課」、「我必須去見朋友」等。其實,我們不一定非要干這些事,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不做任何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指出,在特定的時刻,行為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

7. 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狀態;它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終點。——羅傑斯

8. 多數人是在有條件的積極關注環境中浙大的。小時候,我們的父母或監護人給我們愛和支持,但這些都不是無條件的。就是說,大多數父母都只是在孩子們滿足了自己的期望的時候,才會愛他們。當父母對孩子的行為不滿意的時候,他們就收回他們的愛。孩子們逐漸懂得,只有做了父母想讓他們做的事情,才能得到父母的愛。孩子們需要的積極關注是以他們自己的行為為條件的。——羅傑斯

9. 達到目的可以獲得有能力的感覺,但是真正的快樂是在過程中而不是取得成功之後……只有當我們努力在每時每刻發生的體驗中尋找生活的意義和樂趣的時候,真正的幸福才能夠來臨……到達目的並不是終點。奮鬥過程才能帶來享受。幸福來源於控制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屈從於社會準則或他人的要求。

10. 自我表露與主觀幸福感間的因果關係是雙向的。一個人之所以能夠自由地向別人表露自己的信息,是因為他本身是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得益於對朋友、愛人的自我表露。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的關鍵,是使自己更透明。我們要願意並且能夠向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充分地表露自己。當然,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很難做到的。我們通常會儘力避免別人發現我們身上的許多不被人喜歡的人格特點或者壞習慣。我們害怕會使自己陷入難堪的境地或者失去自己喜歡或崇拜的人的尊重。但是,所有這些欺瞞的結果是使我們更加擔心,永遠害怕別人發現真正的自己……人只有通過自我表露才能逐漸地真正認識自己。通過把感情轉變成文字,我們會更加認識這些情感,僅僅在頭腦中思索這些情感是達不到這種認識的……用辭彙來表達內心的感覺將使人「看見」自己的情感,並且能更有效地對待它們。——朱拉德(Jourard)

11. 男性和女性只有在適合自己的社會性別角色範圍內表露時才被接受。對於男性來說,這通常意味著保留信息(隱忍、沉默);對於女性來說,則意味著開放和表露,但只是在有關社會認為是適合女性探討的話題上……或許隨著傳統性別角色逐漸被弱化,男性和女性和他們的朋友交流時都會感到更加自由。

12. 「當一個人的社會關係網比預期的更小或更不滿意時,孤獨就會出現」——你可以與別人只有很少的接觸,但只要你對此滿意,就不會覺得孤獨。相反,即使你已經有了很多朋友,但只要你仍然感到需要更多更深刻的友誼,你依然會覺得孤獨。

13. 心理學家很少能找到一個統一的答案解釋人類行為……但關鍵問題並不在於「哪個理論是正確的」,而在於「這些觀點會怎樣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人類行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格理論 的精彩文章:

孩子學習自律性差?明白佛洛依德的人格理論,父母就能輕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