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火炮縮到肩膀里的KSP-76自行反坦克炮,二戰蘇聯的極端輪式武器

火炮縮到肩膀里的KSP-76自行反坦克炮,二戰蘇聯的極端輪式武器

二戰德軍在「巴巴羅薩」計劃初期給蘇軍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和裝備損失,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蘇軍都在想辦法填補前線部隊的裝備空缺,尤其是重裝備空缺,而KSP-76就是這樣一款臨時湊數的裝備,計劃中它應該是一種易於製造,可以空運且機動性強的輪式反坦克裝備。

1943年10月,蘇聯啟動了代號63-SU的輪式坦克殲擊車項目,殲擊車底盤選擇GAZ-63 4×4輪式卡車底盤,而火炮則選擇了當時蘇軍已經大量裝備的ZIS-3型76.2毫米火炮,這款火炮已經通過實戰證明是反擊德軍坦克的有效武器。

這款殲擊車的結構十分簡單,就是給汽車底盤增加簡單的裝甲,然後將火炮架設在底盤上就完成了,這就是KSP-76輪式殲擊車。

1944年夏季,蘇軍對樣車進行了簡單的測試,除了機動性還不錯之外,其他方面均不怎麼樣;同年11月加強型問世,防護稍有提升,不過關鍵問題仍沒有解決。

殲擊車全重5.3噸,戰鬥室和駕駛室都布置在車體靠中部的位置,駕駛員就在火炮的右邊,炮手在左,車長兼裝填手在炮手後方,車體後部是發動機艙,內置一台GAZ-11型6缸汽油機;車型比較低矮,長6.36米,寬2.11米,高僅1.65米,車輛最大行駛速度70千米每小時,最大行程300千米。

類似於SUV的車體採用固定半開放式炮塔結構,戰鬥部較為低矮,火炮就像是縮到了前輪擋泥殼中間,火炮固定,只能進行適當的俯仰調節,左右調節依賴移動車體。戰鬥室內部兩邊總共可以安放54發炮彈。裝甲防護較弱,正面只有16毫米,側面和後方只有4毫米,連輕機槍都可以對它的側面造成威脅,而且車上沒有設置機槍,成員需要攜帶輕武器,緊急時刻用以自衛。不過車輪採用了防彈設計,一般輕武器幾發子彈還不至於失去行走能力。

這款裝備註定是不能服役的,因為它實在是太差勁了。首先輪式底盤雖然高速機動性不錯,但是在野外作戰,要想微調車體對準目標,則不如履帶式方便,甚至比起當時SU-85殲擊車的靈活性都不如。

其次是底盤太輕,4輪的結構當殲擊車在開炮的時候,根本經不住火炮的後坐力,火炮擊發後身管猛烈後坐,會造成巨大的車體晃動,從而影響射擊精度。一款打不準的殲擊車又有什麼用呢?而且過於薄弱的防護能力,在經驗豐富的德軍步兵面前生存能力很低。

更為重要的是,1943年年底的蘇軍工業產能已經恢復了很多,如T-34坦克之類的供應數量大為提升,倒不如將資源集中起來生產它們,而不是KSP-76這樣一款不成熟的武器。

至於空運、空投方面,蘇軍開始將重點放在ASU-57型上,它的越野性能和火炮作戰靈活度都要高於KSP-76。

KSP-76很快就被淘汰了,蘇軍甚至都沒有用原型車進行太多的測試。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哪怕拋開殲擊車本身的結構問題,它也是不能被認可的,改進升級空間幾乎沒有,3名成員擠在一個狹小的區域,76.2毫米炮在二戰後期對付加強了裝甲的德軍四號坦克等已經有點吃力,不如蘇軍的長身管57毫米炮或85毫米炮。二戰後期的蘇軍坦克供應已經有了保障,反倒是汽車供應成了問題,為了生產KSP-76這樣的雞肋裝備而犧牲汽車底盤,是很不划算的。

作為KSP-76唯一一輛成品,目前它被存放於庫賓卡軍事博物館,很少有人關注它的歷史,畢竟它是那麼的低調,一生中毫無亮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書戰史 的精彩文章:

球形坦克為何沒有走向服役?渾身都是問題,服役只會造成災難
空間站的前世今生,看它都有什麼用途,又是如何變身成宇宙城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