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經驗性決策研究幫助人們理性決策

經驗性決策研究幫助人們理性決策

自從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於1979年提出前景理論以來,關於決策的研究便得到較大發展。長期以來,研究者們普遍採用描述性的決策範式,去探究決策規律。這類範式通常給參與者同時呈現不同選項,這些選項都會提供明確的概率及結果信息,需要參與者從中作出選擇。基於這種描述性範式的研究結果構成了當代決策理論(尤其是前景理論)的基礎。

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選項並沒有明確的概率和結果信息的描述,人們更多需要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去作出決策。

赫特維希(Ralph Hertwig)等人於2004年將個體事先不知道概率和結果信息,需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去作出估計的決策稱為經驗性決策,而將事先提供明確的概率和結果信息的決策稱為描述性決策。自此,很多研究者開始將目光轉向對經驗性決策的研究。

經驗性決策在很多方面不同於描述性決策。李虹等人總結到,經驗性決策具備三個特點:一是個體事先不知道概率和結果信息,即信息不完備;二是個體需要取樣去獲得關於決策的信息,即經驗依賴;三是整個決策過程需要多次重複選擇,即重複動態。關於對經驗決策的研究方法,到目前為止總共有三種研究範式。一是完全反饋範式。參與者需要去點擊兩個按鈕中的一個作出選擇,在選擇完成之後,會同時呈現兩個按鈕所對應的結果信息。二是部分反饋範式。和完全反饋範式一樣需要去點擊按鈕作出選擇,不過在選擇完成後只會呈現參與者所選擇的那個按鈕所對應的結果信息。三是抽樣範式。參與者需要儘可能多次地去點擊按鈕,以了解每個按鈕所對應的結果信息,然後再完成一次正式決策。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因為經驗性決策的決策過程和描述性決策有所不同,二者之間存在一個「差距」(gap)。例如,巴倫(Greg Barron)和伊雷夫(Ido Erev)向參與者提供了這樣一個決策問題:選項A是100%的概率得到3分,選項B是80%的概率得到4分,20%的概率得到0分。讓參與者去點擊兩個選項所對應的按鈕作出選擇,重複400次,每次選擇完成後都會呈現選擇結果的反饋。最終累計的結果被轉換成金錢並支付給參與者。如果根據卡尼曼等人的研究,由於風險規避,參與者在所有的收益情境下都應該選擇更安全的選項。但是,巴倫和伊雷夫發現,當參與者根據經驗作出選擇時,他們更傾向於選擇風險選項。描述性決策與經驗性決策之間的這種涉及對風險偏好的差異,被稱為「描述—經驗差距」(description-experience gap),即D-E差距。

造成D-E差距的原因有三種可能的解釋。第一種解釋是決策者低估小概率事件。按照累積前景理論的觀點,風險選擇行為中會出現對小概率事件的過度加權。相反,在基於經驗的決策任務中,小概率事件的權重會被低估。具體來說,對選擇結果的分析表明,在基於描述性的決策任務中,人們的行為傾向於高估小概率事件,而在基於經驗的決策任務中,人們的行為傾向於低估小概率事件。如上所述,在基於描述的任務中,大多數參與者(64%)更喜歡中等期望值(如100%,3分)的安全結果的選項,而不是期望值較高但包含不希望發生的小概率事件(如80%,4分;20%,0分)的選項;然而,他們在基於經驗的決策任務中表現出相反的模式(12%的人選擇了確定選項)。

第二種解釋是抽樣偏差。抽樣偏差是指個體傾向於抽取較少的樣本去作出決策。例如,在赫特維希等人的研究中,經驗條件下的參與者對每個選項的平均抽樣次數為7.5次,儘管他們可以儘可能多地去抽取樣本。所以大多數人的正式選擇是基於一個有偏差的小樣本作出的,而這個小樣本包含的小概率事件的次數少於其客觀概率。鑒於這些結果和類似的發現,一些研究者提出D-E差距只是抽樣誤差加上前景理論。這表明不管使用什麼樣的信息呈現方式,當人們使用相同的信息來作出他們的決定時,個體就會作出相同的選擇。有研究表明,在經驗性決策中,當參與者抽取了更多的有代表性的樣本時, D-E差距會減少。但研究者發現,即使個體抽取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樣本,縮小了差距,這種差距也並沒有消失。所以抽樣偏差並不能完全解釋這種「差距」。

第三種解釋是近因效應。近因效應指的是關注最近發生的事件的傾向,決策者在作出選擇時更容易想到最近抽取的那些樣本。因為小概率事件在最新樣本中出現的可能性較低,所以決策者在作選擇時可能會低估這些事件的權重。一些研究發現,參與者抽取的樣本的後半部分比前半部分更能預測其正式選擇。

D-E差距的研究正在向許多有希望的方向發展。首先,經驗性決策需要決策者在正式作出決策前去主動探索未知結果。這意味著,一個人的風險偏好可能不僅在他的正式決策中被表現出來,甚至在他的前期搜索過程中就已經表現出來。所以未來關於經驗決策的研究,應致力去探索決策者的取樣模式,以及取樣策略和決策行為的相關性,因為現有關於決策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不考慮決策者信息搜索的過程。

其次,另一個需要去關注的方面是決策選項自身的結構及決策的外部環境。一方面,許多現實世界的選擇包含兩個以上的選項,而且許多選項都有多種可能的結果;另一方面,前期的信息搜索和決策常常受到時間的限制,決策者在信息搜索時要根據自己試驗前的決策期望去了解問題,通常會為提高效率而減少搜索。

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描述性信息和經驗性信息的結合。人們在作出選擇時,有時喜歡同時獲取經驗和描述信息。以社會生活中的風險警告為例,這些風險警告一般包括數字或圖形的描述性信息——例如,關於吸煙可能導致肺癌的健康警告,或者開車違章會導致交通事故的警告。但人們在準備從事這些風險活動時,並不一定是完全根據描述性信息來決定是否要做,因為人們在接收到這些描述性的警告信息前,可能自身已有了相關危險行為的經歷,比如常年吸煙卻沒有罹患疾病,多次開車違章卻沒有發生交通事故。所以描述性信息如何影響個體未來的行為,可能會依賴於他們的過去和近期的經歷。

研究描述性信息和經驗性信息之間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可以為更好地理解現實生活中的危險警告為何常常效率低下提供一個關鍵思路。所以在未來的研究中,將這些風險問題的描述性信息與經驗性信息在實驗室中巧妙地結合起來,去探究人們的決策規律,可能會更有效地傳遞這些事件自身的風險信息,從而幫助人們更加理性地進行決策。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個體依據經驗去作出選擇的決策情境不勝枚舉,對經驗性決策的研究不僅具有理論上的重要性,而且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未來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去關注經驗性決策,去不斷完善和發展決策理論。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甘肅省行為與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何迪雅 排版編輯:何迪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將藝術帶回社會學的視野
加快建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