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復方丹參滴丸被葯監局「點名」!別當保健品吃了,警惕這些副作用

復方丹參滴丸被葯監局「點名」!別當保健品吃了,警惕這些副作用

前不久,又有一臨床大品種使用被限。

3月19日,國家葯監局發布《關於修訂復方丹參丸等製劑說明書的公告》,決定對復方丹參丸等製劑的說明書進行修訂,修改內容涉及不良反應、禁忌和注意事項。

不良反應涉及胃腸系統、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等多方面;禁忌項下,須註明「對本品及所含成分過敏者禁用」。

注意事項中涉及3類慎用人群——孕婦、過敏體質者、脾胃虛寒患者,以及2類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並注意監測的人群——有出血傾向,或使用抗凝、抗血小板治療的患者

在國家葯監局發布復方丹參製劑的說明書修訂要求之前,復方丹參滴丸的說明書,禁忌一欄寫的是尚不明確,不良反應只有「偶見胃腸道不適」,注意事項僅有孕婦慎用一條。

復方丹參滴丸只由丹參、三七、冰片三種中藥組成,具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功效,在臨床上廣泛用於冠心病、心絞痛的預防、治療、急救。2015年,復方丹參滴丸當年的銷售量超過了1.3億盒,銷售額接近40億元。這個葯是否如同它的銷售量一般,是個「神葯」呢?

警惕常用藥復方丹參滴丸的副作用

在此之前,復方丹參滴丸的說明書是非常簡單的,很多人看說明書會以為這個藥物並沒有什麼副作用,而且成分簡單,容易給人一種非常安全,或比其他成分多的藥物副作用低的錯覺。由此放鬆了警惕,甚至因為所謂的低副作用,很多人會把復方丹參滴丸當成保健品或冠心病的預防葯,由此引發了不少不良後果。

2009年1月到2015年5月間,對其不良反應進行觀察並有數據分析的論文共有79篇,這些論文中的臨床觀察病例一共有4369例,其中發生了不良反應的有283例,單用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82%,聯合西藥使用為7.17%,兩者聯合起來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52%。

這些病例的不良反應中胃腸道反應佔比最高,為48.36%,頭痛為18.03%,各類出血反應為13.92%,其他的不良反應還有口乾,眩暈、心源性休克等。復方丹參滴丸的副作用並不像之前的說明書一樣寫得那麼簡單,服用這個葯的人,應當要有警惕心。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曾多次公開對復方丹參滴丸提出質疑。

2009年2月,李連達院士向媒體公布了一項研究,該研究表示復方丹參滴丸並沒有像宣傳中的一樣,能夠有效治療冠心病,也不向說明書所說的那樣不良反應少且發生率低。研究表明這個藥物治療冠心病的有效成分低,但是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卻達到了3.1%。

從此,不僅是醫學領域的專家們,許多普通人也開始質疑藥物的安全性,主打產品為復方丹參滴丸的上市公司天力士受此波及,虧損不小。為此,天力士起訴了李連達,並贏得了訴訟,天力士公司也一直在強調其藥物的安全性,但這並沒有打消大眾對這個藥物的憂慮。

2014年9月10日,李連達在敗訴後,在網上先後發表了不少文章,用大量可靠證據證實復方丹參滴丸有許多不良反應。直至2018年10月李連達因病去世,但這起事件並沒有因此落下帷幕,越來越多的專家持各種可靠證據公開質疑復方丹參滴丸的安全性。

服用復方丹參滴丸有什麼注意事項嗎?

復方丹參滴丸是需要由醫生開具的處方葯,不能隨意使用更不是保健品,不管有病沒病都不要自行服藥更不要將其當做保健品服用,若想要服用復方丹參滴丸,應該徵詢醫生的意見

復方丹參滴丸和其他藥物一起服用,更容易發生不良反應,服藥期間最好不要同時服用其他藥物。同時服用其他藥物的患者,應當及時告知醫生,不要自行聯合服藥,就算是維生素C也最好不要一起服用。長期服藥者最好三個月一次檢查胃腸、凝血功能等,如發現異常應查找原因及時醫治。

延伸:復方丹參片和復方丹參滴丸有何區別?

復方丹參製劑眾多,很多人不知道如何選擇,其中最常見的有復方丹參片和復方丹參滴丸。

事實上,它們在藥效上沒有很大的區別,只是復方丹參片的工藝比較粗糙是由藥粉壓成片的,藥效比較慢,而且更容易引起胃腸道的不良反應;復方丹參滴丸是將藥物中的成分提取出來做成滴丸,所以滴丸的藥物純度相對較高,起效較快,但價格較片劑高一些。有需要的人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

藥品從來都不能百無禁忌地使用,而且復方丹參滴丸作為副作用較大的處方葯,不應盲目使用更不應被濫用。無論是有病沒病,復方丹參滴丸都不能自行服用,若想要服用,必須要遵循醫生的指導,服藥期間也應當遵守服藥規則和禁忌,避免產生不良後果。

你家裡有復方丹參滴丸嗎?

參考資料:

[1]復方丹參滴丸不良反應分析.中藥藥理與臨床.2016年第1期

[2]復方丹參滴丸存在不良反應?.南方日報.2014年9月23日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9健康網 的精彩文章:

遺憾告知:女性開始衰老時,一般有「2松1痛」,假如沒有就偷笑吧
著名養生專家才59歲就因病去世,引發爭議:養生到底有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