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金融開放:走向大國相爭的主戰場

金融開放:走向大國相爭的主戰場

今天的金融開放,正是大國成長的必然路徑。

全文3178字,閱讀約需6分鐘

文丨劉歡

2020年4月1日起,證券公司的外資占股比限制將會被取消。

從此,國際大型投資銀行可以在國內全面參與市場競爭,而不用與國內合作夥伴以合資方式開展業務。

這一消息,比原計劃提前了8個月。

對於中國金融業來講,這無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中國證券業對外開放再提速,彰顯了以金融服務業為代表的更高層次水平的改革開放已箭在弦上。

金融開放是更高水平的開放

從貿易戰、科技戰再到金融戰,中美作為全球兩大經濟軸心:隔空博弈、落地「纏鬥」

貿易摩擦的過程里,中國展示了超規模經濟體的韌性和活力

科技爭奪戰的前沿,中國又掀起了國產替代浪潮,硬科技崛起突圍求生。

貿易摩擦背後,我們看到大量發達國家越發嚴重的產業空心化。強大的製造業作為一個國家財富創造的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服務業的過度發達與基礎製造業持續萎縮,使美國經濟不得不面對各種挑戰。

對外貿易摩擦和對內減稅兩大殺手鐧,是吸引資本迴流美國和重振「美國製造」的重要策略。「頭號強國」的地位需要通過這樣的策略來鞏固。

然而,一個客觀的現實是,在全球經貿一體化、中國製造業產業鏈和美國科技創新深度融合的大環境下,美國想要維持現有社會體系的高效運行,少不了全球(尤其是中國)的供給。

一旦形成經濟對峙,將不會是一場實力懸殊的閃電戰,而是「傷敵八百,自損一千」——誰都難以「獨善其身」。美國的繁榮與發展,離不開全球經濟,亦離不開中國經濟。

於中國來講,1979年中美建交,中國開始擁抱全球化經濟體下。2001年加入WTO,再次全面融入全球經濟體——中國一直在以實際行動走向開放。

中國入「世」,最直觀的改變就是先後在農產品領域、專業服務領域(法律、會計、醫療等)、影音產品、汽車業、旅遊業、外貿業等領域取得飛躍式發展。外資的湧入,對於上述領域的正向演變起到了催化作用。

在入世保護期間,中國的金融服務業也以漸進式節奏逐漸開放。2017年,在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國家高層就曾強調「要積極穩妥推動金融業對外開放,合理安排開放順序。」

由此可見,金融作為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中國金融體系發展而言,頂層設計深知「穩健而非極速是首要前提」

在當下的時間點,以證券業為代表的中國金融業如果要進一步開放,需要一個前提條件:中國的金融系統的穩定性,已經能夠應對金融全面開放所帶來的衝擊。

金融服務業作為先進服務業中相對獨特和獨立的行業,本身就代表了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開放的實踐。但相比我國零售、餐飲、外貿、旅遊等諸多行業,此前金融業的開放程度相對較低。

以證券業(投資銀行)為例,雖然證券業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佔比沒有銀行高。但其聯繫面廣、滲透力深。證券公司作為融資中介、投資中介,聯通千行百業,對接企業與投資者,對穩經濟、穩金融發揮著關鍵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證券業在促進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解決融資難、融資貴「頑疾」問題上發揮著樞紐功能。

必須翻過金融這道坎

在中美貿易摩擦期間,第十三輪高級別經貿磋商所達成的協議中,有一條尤為重要——中國同意擴大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服務機構對外開放,並在外匯市場透明度和市場自由度方面達成協定。

由此可見,不管是外圍貿易戰的壓力,還是內在產業轉型升級、動能轉化的倒逼,中國要往前邁一步,就必須翻過金融開放這道坎。

我們知道:在貿易摩擦中,中國尚有多手牌可以打。在科技戰中,我們除了5G底牌外,還在加緊突圍更多高精尖「卡脖子」技術。而在金融市場中,當下中國依然有諸多難題待解。

銀保監會原副主席王兆星曾對我國當前金融業面臨的問題做了精準「把脈」。

目前我國金融業主要面臨結構性失衡的矛盾與挑戰,這包括:

1、銀行間接融資與社會直接融資的失衡;

2、債權融資與股權融資的失衡;

3、長期融資與短期融資的失衡;

4、房地產融資與其他產業融資的失衡;

5、大型企業以及大型基建項目融資與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融資的失衡;

6、傳統銀行信貸與各種影子銀行的失衡;

7、實業投資的回報與金融產品投資的回報出現失衡。

8、金融供給結構與金融有效需求結構的失衡。

解決金融業結構性失衡的難題,唯有推動金融開放,深化金融改革。否則中國金融業將無法取得進一步的進展,對於經濟的推動作用也會大打折扣。

中國金融業對外全面開放,勢必吸引優秀的外資機構跑步入場。億歐智庫院長由天宇表示,「這是中國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改革開放從來都是雙贏之舉。中國需要高水平的機構進來參與建設和競爭,世界上的其他機構需要更充分地進入中國市場來獲得利益與發展。」

總體來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仍然存在,但以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機構因為供需之間的不平衡,賺取了超額利潤。要破解這些問題,一個多元化、開放化、更加市場化的金融體系是必須的。

融入世界的必選項

此次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就是在拓寬直接融資渠道上下功夫,「從病根開藥方」

並不是說外資的經營效率就一定高,更重要的是,在一個充分市場化競爭的金融體系中,市場本身會優勝劣汰,選擇最高效率的金融服務方式。

因此,中國要想融入世界金融體系,金融對外開放是必選項。

反過來看,世界也需要中國,美國更需要中國,因為無論什麼時候,中國都是全球經濟的「大市場」。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不久前透露,2019年中國GDP佔世界的比重預計將超過16%。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30%左右。

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來自聯合國統計司的數據顯示,當時中國GDP佔世界的比重僅有2.25%,而同期美國這一數據是24.72%。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需求」就是拉動世界經濟發展最強勁的引擎之一,「金融需求」對於全球金融產業的發展來說同樣重要。

尤其是對美國等資本市場成熟的國家來說,以高盛、摩根士丹利為典型代表的國際金融服務機構,不論從規模還是成熟度上來看,都對中國市場表現出濃厚興趣,紛紛搶跑、躍躍欲試。

金融服務業的全面對外開放,重點在於「市場開放」和「准入開放」

或許在銀行端,這種變化並不顯性。但是在證券業和保險行業,用戶會有比較清晰的感知。尤其是證券業,外資在資產管理、投資諮詢、承銷保薦、大型併購、量化交易、風險管理上,都在深刻的影響著中國市場。

中國的金融業開放,證券業也是走在隊伍前列的排頭兵。

有人認為國外券商機構是「狼群」,也有將其比作「鯰魚」。不論它究竟是什麼,但毋庸置疑的是,他們在中國市場中的存在,都將對中國證券業產生明顯的直接作用——中國證券業洗牌重組在所難免

對於此次證券業的全面開放,多位專家向億歐表示,外資券商入華,最值得期待的,仍然是他們將如何俘獲大量創新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芳心」。在此之前,這些不能被金融服務充分覆蓋的中小企業,或許是外資入華業務的突破口。

此外,對於中國居民而言,當前的金融業正面臨一個突出矛盾——儲蓄有餘,但投資需求相對不足;社會財富規模龐大,但財富所能投向的投資品相對不足。

如何管理和分配如此巨大規模的社會儲蓄和社會財富?這或許是外資金融機構的另一大機會:事關每個人的錢袋子,更關乎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是否能夠站穩腳跟。

寫在最後

回望過去,四十年前改革開放出發點,是為了解決新中國億萬百姓的溫飽問題,打開國門追趕現代化的歷史車輪。

放眼未來,四十年後的改革開放,中國站在歷史更高的起點上,是為了解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嚮往,是為了主動走出去實現富起來、強起來的願望。這一切,都需要更好的金融行業來助力與推動。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

今天的金融開放,正是大國成長的必然路徑。

參考資料:

1.《「應對國際疫情影響,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發布會實錄》2020/3/22 中國人民銀行

2.《安青松:中國證券業發展新機遇 | 封面專題》2020/1/27 清華金融評論

3.《銀保監會原副主席王兆星:中國金融業存在八方面結構性失衡》2019/12/1 ?億歐

4.《新一輪擴大開放有何不同》2018/4/24 光明日報

5.《習近平:深化金融改革 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2017/7/15 新華社

本文屬億歐原創。申請文章授權請後台回復「轉載」,聯繫相關運營人員,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COMMEND

推薦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億歐網 的精彩文章:

華燦光電:2019年虧損10.4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