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蛀牙是如何形成的?看完這4點震驚了,快拯救你的牙齒,現在還不晚!

蛀牙是如何形成的?看完這4點震驚了,快拯救你的牙齒,現在還不晚!

審閱者: 程娟(大連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

一、牙齒的構成是什麼?

在深入了解蛀牙的發展過程之前,要先了解一下牙齒的構造。

牙齒是人體中除了骨以外唯一的硬組織,堅硬的質地使得它能夠發揮切割、磨碎食物的作用。

外殼主要由羥基磷灰石之類的無機物組成。然而它並非完全實心,在它堅硬的外殼內部有一個空腔,稱為牙髓腔。

腔內容納牙齒的血管、神經等牙髓組織,負責為牙齒提供營養物質和產生痛覺。

將牙齒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發現,外殼也可以分為兩層:

牙冠部分的外層稱為釉質層,無機鹽含量更高、結構更緻密;牙冠部分的內層為牙本質

牙根部分的外層稱為牙骨質;牙根部分的內層為牙本質

調大放大倍數,可以看到牙本質中有許多細小的管道,稱為牙本質小管。牙髓腔裡面的一些細胞會伸出長長的突起,進入這些管道之中。

這些小管如果暴露在外面,牙齒在冷熱物質的刺激下會出現酸痛的癥狀。

所以,當發現牙齒有個「洞」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牙酸的癥狀,並且這個洞越深,癥狀越明顯。

二、蛀牙(齲齒)是怎樣發展的?

齲病通過其病變程度來分類,分為淺齲、中齲、深齲。

1、淺齲

如果在牙齒上有黑塊和黑點,或者發現牙齒看起來不是透亮的潔白,而是出現一些白堊色斑塊,這時就已經進入了「淺齲」的階段。

最初發生在牙齒的表面,即牙釉質和牙骨質,又分別稱為「釉質齲」和「牙骨質齲」。

牙齒表面的部分就是牙釉質,四周都是平滑的平面,而牙齒咬合的這一面則是凹凸不平的。如果黑塊出現在牙齒的四周,就叫做「平滑面齲」。反之,在咬合面的坑坑窪窪里,就稱作「窩溝齲」,兩者都是「釉質齲」。而發生於牙頸部位稱為「牙骨質齲」。

如果平時喜歡吃糖,又不認真刷牙,牙齒表面上就會有很多細菌定居,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細菌就會開始從某個角落入侵牙齒,使牙齒脫礦變色。

這個時候,牙齒還不會感到痛,除了不美觀之外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只要認真刷牙和及時補牙就夠了。

2、中齲

如果不好好維護口腔衛生,細菌繼續入侵,黑斑塊越來越大,並且逐漸出現酸軟、疼痛的癥狀,這就表明齲病已經穿透了牙釉質和牙骨質,達到更深一層的牙本質,此時就是「中齲」。

由於牙本質是由牙本質小管平行排列而成,因此一旦各種有害物質侵入牙本質,就可以順著小管徑直入侵牙齒內部,發展迅速。

這個時候如果吃了冷熱酸甜的食物,牙齒就會感受到一陣酸軟、疼痛,但不受刺激的時候就不會有癥狀。

3、深齲

如果隨著時間發展,病情逐漸惡化,疼痛愈發強烈。這時會看到原本的小黑坑已經變成了大黑洞,甚至於食物都可以塞在裡面,可引起疼痛。這個階段就是齲病的最後階段——「深齲」。

到了那時,牙本質距離牙髓只有薄薄一層,只要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引起牙髓暴露和發炎,那時就真的會「痛起來真要命」了。

三、什麼樣的人容易得蛀牙?

經過口腔科學家不斷地研究,齲病的成因越來越清楚。現在已知最重要的幾個因素是:食物、菌斑、宿主、時間。

換句話來說,如果牙齒上的細菌一直被糖分滋養,患上齲病的幾率就會很大。

以下這幾類人最容易患齲病:

1、不認真清潔牙齒的人

如果不認真清潔牙齒,牙齒上就會積累大量的殘屑,這些殘屑就是細菌最好的食物;同樣的,新的舊的細菌也會越積累越多,牙齒也會受到更多的傷害。

2、愛吃甜食的人

糖分會一直滋養細菌,促進細菌產酸,損害牙齒,使患齲的風險大大增加。

3、兒童和老年人

兒童時期,由於免疫保護力弱,因此易患齲;老人則是因為牙齦退縮、牙根暴露,根面齲以及齲病發病率上升。

4、唾液分泌少的人

唾液能夠沖刷細菌產生的有害物質,為口腔建立防禦,但是一旦唾液減少,就會影響口腔的內環境,使人們的患齲風險增加。

5、有患齲經歷的人

如果曾有患齲或者有患齲的親屬,患齲的風險也會增加。

四、只要牙齒上有黑點就說明得蛀牙了嗎?

事實並非如此。牙齒上有黑色並不一定是患上了齲病。

首先,這可能是色素沉著,例如常年抽煙的煙漬、咖啡漬等,這種情況下通過洗牙以及牙齒美白可以讓牙齒顏色恢復。

另外,牙齒在受到外傷或其它原因會牙神經壞死,而牙神經壞死後,淤血和細菌破壞牙本質,侵入牙本質小管,就會讓牙齒變色,可能顯露出黑色。

但這種變色往往是牙齒顏色整體的改變,不會有齲洞的形成。

因此,如果發現牙齒表面有「黑色」,請儘快就醫,爭取早診斷、早治療。

本篇文章由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萬雙全醫生共同撰寫。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醫典 的精彩文章:

孩子哭鬧、嘔吐?家長要警惕了!這些癥狀可能是腸套疊,可導致腸道壞死
自閉症並非不願交流!送家長4類互動遊戲,增加孩子認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