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棍棒底下出孝子?錯!心理學家就是這樣培養出三個抑鬱症孩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錯!心理學家就是這樣培養出三個抑鬱症孩子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中國自古就奉行一句話"棍棒底下出孝子"。但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真的能讓一個孩子幸福嗎?

還有那些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早點「懂事」,不惜在孩子幼兒期就施行延遲滿足或哭泣免疫法的人應該看一下這篇文章。

要說其實這個理論大概就是我們熟知的一位心理學家的「傑作」,這個人就是華生(行為主義的創始人)。

華生

他提出:

「孩子對愛的需求,源自於他對食物的需求,滿足了他對食物的需求,就滿足了他對愛的需求,所以母親只需要給寶寶提供足夠食物就可以了。母親不能和孩子過度親密,過度親密會阻礙孩子的成長,使孩子在成人後非常依賴母親,從而難以獨立難以成才。」

後來更誇張的是他甚至提出:「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能把他們訓練成任何我想要的樣子!」

但就是這樣的理論在美國當時風靡社會,甚至成為當時育兒的「聖經」。

拿自己孩子實驗,結果統統成為抑鬱症

在當時提出這樣理論後,雖然很多人支持,但很快就有人產生質疑。

為了證明自己理論的可靠,華生甚至不惜拿自己的孩子來做實驗,但很可惜,三個孩子均不同程度患上抑鬱,甚至還有出現一些精神病癥狀。

最嚴重的是其大兒子雷納,因童年情感關注過少,成人後情緒極其不穩定,而且屢次嘗試自殺。

他一度懷疑父親的理論,甚至轉而投向父親討厭的精神分析學派,很可惜的是,他問題太嚴重在30歲時自殺了。

二女兒也在成年後酒精成癮,屢次自殺未果,索性自己的孩子也發展成抑鬱症。

華生在看到前兩個孩子都出現了如此嚴重的後果,在對待自己小兒子上有所收斂,但很可惜「江山易改,秉性難移」的他還是把最小的孩子培養錯了,小兒子成年後缺乏自理能力,到處流浪,無奈華生在成年後一直接濟他。

事情被傳開後,人們紛紛指責華生,認為身為一個心理學家還是著名的,為何把自己孩子這樣「糟蹋」了。

人們翻看大兒子雷納的日記中找到答案:

「我發現我成長的過程是冰冷的、機械的,缺少正常人生活中的色彩,這或許是我人生痛苦的源頭。我的父親在教育中,剝奪了我和弟弟妹妹的所有感情基礎,或許他自己也沒意識到。」

比家暴更殘忍的是,冷漠和強迫孩子

你是否經常聽一句話叫:「媽媽/爸爸還不是為了你,你怎麼這麼不爭氣/聽話啊」!

家長總覺得自己為了孩子操碎了心,時不時會甩出:

你到底聽不聽話,不聽算了,我也不想管你了,隨你怎麼樣,爸媽不可能管你一輩子,你就自生自滅吧!......

但想告訴你一個真相,當今無數心理學實驗已經發現了一個事實——和家庭暴力相比,情感忽視的表現雖然隱秘,卻傷得最深。

其實這個理論就是當初質疑華生的另一位心理學家哈洛拿恆河猴子做的實驗,目的就是揭穿華生的理論。

他拿來一隻和人類基因相似的恆河猴作為實驗對象,然後給猴子找來兩個人工」媽媽「。

一個是鐵絲圍成的猴子媽媽,但是胸前插著一個奶瓶,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

另一個是絨布做成的猴子媽媽,但可以提供溫暖的絨毛,質感和真猴媽媽差不多。

在實驗前,我們回顧一下華生的理論,如果小猴子真的像他所說,那毫無疑問肯定會選擇鐵絲猴媽媽,因為有奶吃。

但實驗結果讓人大跌眼鏡,幾乎所有的小猴子都會依偎在絨布猴子媽媽身邊。

如果你把這些布猴媽媽拿走,這些小猴子會發出極其慘痛的尖叫,甚至時間久了小猴子會出現精神病癥狀。

根據這個實驗,哈洛提出了一個著名論斷——愛源於接觸,而非食物。

所以冷漠和不給予感情的回應最終會讓孩子崩潰,真正的愛孩子不是你給予他們物質後就可以大言不慚的認為自己是一個合格父母,甚至還有父母看到孩子不聽話,甚至以讓孩子愧疚來告訴孩子,我養你了你就要聽我的。

反思

家長總是責怪孩子根本不理解家長的良苦用心,哪個家長不愛自己的孩子,只是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心切而已。

期望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來理解父母,家長你也太天真了吧。

唯一的方法是先試著理解孩子的心思:控制自己的情緒,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做出讓自己和孩子後悔的事情。

曾經有科學家說過,人強烈的情緒只有20%- 30%是現實引發的,70% -80%是來自「舊傷」。這些發生的事件,不過是你情緒的導火索而已。

但你看到這些後也不必太絕望,有研究者為了解如何改變過去創傷的解決辦法犯愁時,一次無意的實驗揭示了真相。

還是拿小猴子做實驗,先讓小猴子產生創傷(和哈洛一樣,給小猴子奶吃,但周圍只有冰涼的鐵絲猴媽媽),就這樣小猴子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精神病癥狀。

可希望來了,把這些小猴子放回它們的族群時,一些「友好」的小猴子會過來陪伴這些精神病猴,一開始相處非常困難,但久而久之在這些健康猴帶動下,精神病猴也逐漸正常起來。

研究者把這群小猴子叫做「猴子治療師」。

當今神經科學也發現了,腦部的發育的過程中,不斷重塑新的經驗,能夠使神經系統產生新的迴路。也就是說,如果一件事情曾經讓人感到不快,而若新的經驗——比如做這件事情還蠻快樂的感受——重複出現,新的經驗感受能夠替代舊有經驗,你便改變了杏仁核對感受記憶的儲存,「舊傷」治癒。

這也就是心理諮詢強調的「客體新經驗」,在新的健康關係經驗下,受到早年創傷導致心理問題的人會逐步正常起來。

所以家長在發現自己過去做錯了後還是有機會彌補的。

弗洛伊德在《性學三論》中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三歲的男孩,在一間黑屋子裡大叫:「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這裡太黑了。」阿姨說:「那樣做有什麼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沒關係,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回應,就是光。

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棍棒底下並不能讓人真的成熟與幸福。

希望很多家庭不要只注重孩子的外在需求,同時也要關心他們的內在情感需求。#百里挑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抑鬱 的精彩文章:

廣東省東莞市發生一起事件,位於松山湖,涉事男子曾患有抑鬱疾病
抑鬱發作時,利用這三種思維,你會信心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