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腹痛、腹瀉、嘔吐?當心是急性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常被忽視!千萬牢記3點

腹痛、腹瀉、嘔吐?當心是急性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常被忽視!千萬牢記3點

作者: 蔡曉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

急性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是一種危及生命的腹部急性暴發性疾病,病變主要發生在空腸或迴腸,嚴重者累及全小腸,是一種以小腸的廣泛出血及壞死為特徵的急性炎症。

該病以兒童和青少年多見,也可見於成年人。全年均可發病,以夏秋季多見。

因早期無特殊異常表現易被忽視。

主要表現有腹痛、腹瀉、腹脹、發熱、嘔吐、便血等。

嚴重者可以出現休克、腸麻痹等中毒癥狀以及腸穿孔,可危及生命。

一、急性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有哪些常見癥狀?

1、腹痛

出血壞死性小腸炎起病急,一般最先出現突然腹痛,疼痛位置大多在肚臍周圍。

患病初期,經常表現為逐漸加劇的臍周或中上腹陣發性絞痛,然後逐漸轉為全腹持續性疼痛,並且陣發性加劇。

少數人腹痛不明顯,以血便為主要癥狀。

2、腹瀉、血便

腹瀉時,糞便最初是糊狀,然後逐漸變為水樣黃便,最後是白水狀、赤豆湯、果醬樣便,甚至是鮮血狀或暗紅色血塊,糞便少而且惡臭。

出血量多少不定,病情較輕的患兒可能僅僅是腹瀉,或糞便隱血試驗陽性(大便外觀正常,有隱匿的紅細胞或血紅蛋白),無便血;嚴重的患兒,一天出血量可能達到幾百毫升。

腹瀉和便血時間短的患兒,僅 1~2 天,時間較長的可達一個多月,且可呈間歇發作或反覆多次發作。

腹瀉嚴重者,可出現脫水和代謝性酸中毒(心律失常、呼吸加快加深、腹痛等)等。

3、噁心、嘔吐

噁心、嘔吐經常和腹痛、腹瀉同時發生。嘔吐物可能是黃水樣、咖啡樣或血水樣,也可能嘔吐膽汁,兒童容易誤吸嗆咳。

4、全身癥狀

起病後可能出現全身不適、乏力和發熱等全身癥狀。體溫一般在 38~39℃,少數患兒可以達 41~42℃,但發熱多於 4~7 天逐漸退熱,持續發熱 2 周以上的情況比較少見。

5、腹部體征

腹部癥狀相對較少。患兒可能會出現腹脹的情況,有時可以觸摸到腸管腫塊,臍周和上腹部可能有明顯按壓疼痛。

疾病早期可能會出現腸鳴音,而後期腸鳴音可能減弱或消失。

二、不同的分型還會有其特徵性的表現[1][2]

腸出血型:多見,以便血為主(可為血水樣便、鮮血便或暗紅色血便),排便量可達 1000~2000 毫升,血便量較大時會有明顯的貧血和脫水徵象;

腹膜炎型:較常見,主要的癥狀為明顯腹痛,查體可見全腹或局部腹膜刺激征陽性,腸鳴音減弱或消失;受累的腸壁壞死穿孔後,腹腔內有血性滲出液;

急性胃腸炎型:少見,主要見於疾病的早期或輕症患兒,表現為腹痛、腹瀉、低熱,伴或不伴血便、噁心嘔吐;

腸梗阻型:少見,臨床表現為腹痛、腹脹、噁心、嘔吐、排氣排便停止等腸梗阻表現。

查體可見腸鳴音減弱或消失,部分有全腹或局部腹膜刺激征陽性;

中毒休克型:少見,常發生於起病後 1~5 天,可表現為高熱、寒戰、神志淡漠、休克、腹痛、血便等。

三、哪些人容易得急性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

本病的發生與C 型產氣莢膜桿菌( C 型 Welchii 桿菌)的 β-毒素有關[1]。

吃了不幹凈食物的人群容易被感染,可能與食物中含有這種致病芽胞桿菌有關。

芽胞體外抵抗力極強,能在 110℃存活 1~4 小時,能分泌強烈的外毒素,依毒素性質可分六型(A、B、C、D、E、F),引起食物中毒者主要是 A 型和 F 型,其中以 A 型(能產生腸毒素)為多,C 及 F 型偶可引起出血性壞死性腸炎。

這種病菌在自然界分布較廣,污水、垃圾、土壤、人和動物的糞便、昆蟲以及食品等均可檢出。

致病食物由於存放較久或加熱不足,細菌大量繁殖,被誤食後該菌可在人體中產生 β-毒素引起中毒。

產生的 β-毒素進入小腸內皮細胞使其損傷,導致急性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

Welchii 桿菌還可作用於小腸血管,使血管痙攣,微血栓形成,造成腸壁血液循環障礙,小腸黏膜下層水腫、出血、壞死及炎性細胞浸潤等。

腸道內缺乏足夠破壞 β 毒素的胰蛋白酶也會促使該病的發生[2],長期進食低蛋白飲食可使得腸道內的胰蛋白酶處於低水平。

如飲食以甘薯為主,腸內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大量存在,β 毒素的破壞減少,堆積過多。

因此,營養不良或飲食結構中缺乏肉、奶、蛋類食品的孩子容易患此病。

同時,腸道蛔蟲也可分泌一種胰蛋白酶抑制物[1],因此患蛔蟲病的孩子,胰蛋白酶活性受到抑制時,也可發生本病。

該病的發生還與其他飲食因素有關,如飲食習慣突然改變時,從原來的「素食主義者」突然轉變為「葷食主義者」,從多吃蔬菜轉變為多吃肉食,使得腸內的微生物環境發生了改變,有利於 Welchii 桿菌的生長繁殖,從而誘發疾病。

共同撰寫: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感染傳染科 婧子昕醫生

參考文獻:

[1] 江載芳,申昆玲,沈穎主編. 諸福棠實用兒科學 第8版[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5.

[2] 王衛平,孫錕,常立文主編. 兒科學 第9版[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8.

[3] 黃紅蘭,石金舟主編. 醫學微生物學[M].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9.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醫典 的精彩文章:

鼻咽癌要化療嗎?分清早期和晚期很重要,關於化療,你一定要清楚這4點
家長如何判斷孩子是否肥胖?看這3點就夠了!合理飲食,避免潛在肥胖危險